燈桿節

燈桿節,每年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是仡佬族的燈桿節。節日裡仡佬族人家把許多燈籠用繩子拴好,掛到桿子上,接著圍坐在桿下歡飲壇壇酒。除痛飲壇壇酒外,還在燈光下展開各種民族傳統遊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燈桿節
  • 節日時間:正月初一日到正月十五日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市南茅壩鎮
  • 民族:仡佬族
簡介,節日由來,主要活動,自貢國際恐龍燈會,發展歷程,民族介紹,燈桿節的由來,

簡介

燈桿節是市南茅壩鎮啞塘民族點的仡佬人民的隆重節日之一。每年末,大家推 選一名有威望的頭人當會首,由他召集各姓族長商量決定參加人數和活動規模,並按富貧情況,通知各戶準備半斤至五斤不等的茶油和咂酒(俗稱壇壇酒),以備過節之用。
仡佬族仡佬族
燈桿節通常從正月初一日到正月十五日,約有2千人參加。正月初一早飯後,仡家男女老幼,都要精心打扮,身著民族盛裝,有說有笑地趕到清水堰燈桿堡。人到得差不多了,會首用酒肉祭過天地,由年青力壯的人把事先準備好的燈桿立在堡中,用繩子把點有茶油燈的大燈籠升上桿頂,然後鳴放鞭炮,宣布燈桿節開始燈桿用畢直、結實的杉木做成,高二丈以上,頂端有橫木,上有鐵環,吊繩穿入,可將燈籠升降添油。燈籠用油紙或玻璃紙做成,上有遮風雨的小木棚。燈光從正月初一亮到正月十五日晚上,日夜不熄滅。
這一段時間的白天和上半夜,人們在燈桿下進行各種節日活動,有的打篾雞蛋,有的盪鞦韆,有的對唱山歌,有的跳蘆笙舞,有的祈神禱拜,有的飲壇壇酒。過了正月十五日以後,活動停止。燈桿繼續立著,第二年再用。據仡家老人講,燈桿象徵仡佬人正直勇敢,前途光明。

節日由來

對於燈桿節的由來,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南宋端平年間,仡佬族年輕的頭人仡拉哇帶領大家開溝修堰,辛勤耕種,連續幾年獲得豐收。正月初一,這位頭人舉行婚禮,大家為他慶祝,在龍鳳堡上立了一根大木桿,做個大燈籠,掛在木桿的頂端,燈光四射,仡家男女老幼在燈光下唱歌跳舞吹蘆笙,一直歡慶到正月十五日。就這樣一代一代流傳下來。倘若這個傳說是真,燈桿節至少已經風行758年了。節日裡仡佬族人家把許多燈籠用繩子子縛好,然後升到桿子上,接著圍坐在傑桿下歡飲壇壇酒。所謂壇壇酒,是指在秋天用高梁、糯米釀好,再用罈子密封起來的一種酒。這種酒要到過燈桿節時才抬出來享用。
飲壇壇酒時,在酒罈上插一根打通了竹節的小竹竿,男女老幼互相傳遞著竹竿,吸吮著壇里的美酒。除痛飲壇壇酒外,還在燈光下展開各種民族傳統遊戲。這些遊戲中有“打篾雞蛋”,即用篾條篇成蛋形的球,球體裝滿棉花、碎布一類鬆軟物質,由玩球者雙方互相投接“篾雞蛋”(球)。誰接不住球,誰就輸一蛋(球)。做“打篾雞蛋”遊戲的同時,還加插著盪鞦韆、跳蘆笙舞等娛樂。青年男女在各種娛樂中尋求知音,覓找良偶。老年人卻對著燈桿進行虔誠的祈禱,禱告祖宗神靈保佑家人平安、族類昌盛、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主要活動

燈桿節,從正月初一開始到十五結束,每年約二千仡佬族男女老幼,收拾收拾,穿戴節日盛裝,絡繹不絕趕到燈桿節桿堡,用繩子把大燈籠升上桿去。仡佬人說,燈光象徵仡佬人團 聚、奮進、前途光明。
燈桿節燈桿節
燈光從正月初一亮到正月十五晚上,日夜通明,不準中途熄滅。廣大民眾在燈桿下進行節日的各種活動:
一:打篾雞蛋:篾雞蛋用篾條編成,蛋行,內裝鬆軟物質,大小不等,分甲乙兩方,但參加人數不限。兩方對戰時,即將篾雞蛋彈來彈去,失手落地者為輸。比賽時,圍觀如堵,氣氛熱烈。
二、打鞦韆:參加這項活動的多數是青少年。鞦韆悠然擺盪,似彩蝶飛舞,笑鬧不絕。
三、對唱山歌:歌者擺開陣勢,你一首,我一首,問答自如,妙趣無窮。
四、跳蘆笙舞:仡佬族使用的是五管蘆笙。會吹蘆笙的在前,不會吹蘆笙的隨後,笙響舞起,歌舞相伴。舞者在翩翩起舞中尋知音、結良緣。
五、祈神禱拜:老年人點燃香燭,對著燈桿磕頭作揖,祝願佳人平安,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六、飲壇壇酒:下午,大家抬出自己的壇壇酒,在酒罈中插上一根打通了竹節的小竹桿吸吮。男女老幼,你傳我遞,相邀作客。無酒量的品嘗品嘗,有酒量的開懷暢飲,一醉方休。節日的歡樂,一直持續到正月十五。

自貢國際恐龍燈會

自貢國際恐龍燈會清中葉即有“燈桿節”燈會活動。據榮縣《縣誌》載:“正月人日之後,各祠廟皆燃火樹,各門首皆點紅燈。新年燈火甚盛……一城數亭,一亭各式,其高數重,構棟雕鏤,嵌燈如星,一亭燃四五百燈,輝麗萬有,西人來觀亦欣然,京邑所不及也。”
園燈,街燈,河燈。園內火樹銀花,滿城流光溢彩。以“奧運聖火點亮百年燈城”為主題的第十四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於2008年6月17日結束。在主展區自貢彩燈公園內,共展出112組特大型和大、中型燈組;同時150組特大型和大、中型燈組,以及數萬盞大紅燈籠和裝飾性彩燈, 布展在自貢城市中心區17條主街大道和釜溪河城區段,布展範圍和彩燈數量均超過歷屆自貢燈會。南國燈城以前所未有的獨特魅力和風采展現在世人面前。
燈桿節燈桿節
自貢燈會始於唐宋,興於明清,盛於當代,已形成了新年燃燈、元宵節前後張燈結彩的習俗,從“燈桿節”到“天燈會”逐步發展到現今的燈會活動。自貢燈會帶著“燈桿節”獨特的區域特徵和厚重的人文經濟歷史引領中國彩燈發展近千年。而這一輝煌歷史濃縮於自貢彩燈公園內的中國彩燈博物館。
新中國建國以後,自貢市共舉辦了21屆“燈桿節”會。改革開放以來,自貢燈會更以奇巧的構思和宏大的規模享譽中國,名揚世界,成為中國歷史最長、規模最大、參觀者最多、藝術水平最高的國家級大型民俗文化活動。
由於獨有的藝術魅力,自貢燈會先後被譽為“天下第一燈”,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向海外推出的大型民俗旅遊節項目,是文化部命名的“民間彩燈藝術之鄉”和“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全國優秀出口文化服務項目”。

發展歷程

發展中的燈桿節彩燈文化節是燈桿節的發展和拔高,是中華民族百花園中的 一朵絢麗奇葩,觀燈、賞燈已是民間百姓雅俗共賞,休閒娛樂的重要的傳統習俗和文化活動。延至清代既有“燈桿節”,到二十世紀初,又形成了具有節日題材的燈會,更有放天燈、舞龍燈、|戲獅燈、鬧花燈等活動。
燈桿節燈桿節
新中國成立以後,燈桿節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繼承傳統制燈工藝的審美情趣的基礎上,引進了光電技術,吸取了其他藝術門類的營養。集聲、光、色、動、形為一體;融觀賞性、趣味性、知識性於一爐,並走出了一條以文促貿、文貿結合的路子。新時代的燈會以文化品位高、燈彩精品多、藝術特色鮮明、燈會場面宏闊著稱。每晚華燈齊放,滿目燈海流光、珠樓瓊閣、火樹銀花、更有龍游鳳舞,鳥轉鶯啼,禮花怒放,長虹臥波;達到燈景交融,輝麗迷離,觀者如潮,遊人如織的效應。

民族介紹

仡佬族仡佬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現有437997人。貴州省務川仡佬族 苗族自治縣是仡佬族的發祥地。如今的仡佬族 主 要分布在貴州省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和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其餘居住在貴陽市、六盤水市、遵義市和銅仁、畢節、安順、黔西南等4個地區,少數散居於雲南和廣西。居住在貴州省的占民族總人口97%以上。
仡佬族仡佬族
仡佬族聚居區地處黔北,在貴州與四川交界處,是雲貴高原向四川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形地貌複雜多樣,年降雨量高於全國平均數,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和動植物資源,適合於農業與多種經營的發展。仡佬族以農業為主,平坦地區多種水稻,山區旱地多種雜糧,屬稻作農耕經濟文化類型。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仡佬族吃苦耐勞,忠勇善戰,在歷史上常被徵募當兵打仗做先鋒,明嘉靖年間被徵調去抗倭寇的仡佬士兵,在漸江王江涇(今嘉興縣北)戰役中立有戰功。

燈桿節的由來

燈桿節又叫立燈桿、燈桿會,是仡佬族重要的節日,每年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舉行。節日裡仡佬族人家把許多燈籠用繩子拴好,掛到桿子上,接著圍坐 在桿下歡飲壇壇酒。除痛飲壇壇酒外,還在燈光下展開各種民族傳統遊戲。人們通過這種載歌載舞的慶祝儀式,分享喜悅的心情,交流文化,傳播民族信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