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帶氣旋風級

熱帶氣旋風級(英語:tropical cyclone scales),熱帶氣旋系統的風力刻度區分,取決其最大持續風速在洋盆(英語:tropical cyclone basins)所在位置。由氣象部門監測熱帶氣旋,只有少數風級刻度為人正式採用,但也存在另一些風級刻度,如氣旋能量指數、功耗指標、綜合動能指標和颶風嚴重程度指數(英語:Hurricane Severity Index)。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熱帶氣旋風級
  • 外文名:tropical cyclone scales
  • 分類:氣象天氣
  • 參考風速:>65km/h
概述,西太平洋,北印度洋,澳大利亞與斐濟,分級,區分,分級系統的限制,

概述

大多數氣象機構推薦的世界氣象組織(WMO)和使用的持續風速的定義是,每10分鐘的平均風速為10米(33英尺)。然而,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基於海平面上方的風速,量測平均風速達每1分鐘10米(33英尺)以上。新德里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意指印度氣象局)規範所採用以每3分鐘的平均周期,以及澳大利亞規範是基於每3秒的陣風和最高持續風速平均在10分鐘的間隔等2項因素。這使得洋盆風速差異很難進行直接的比較。
所有洋盆的熱帶氣旋命名時,參照持續風速襲擊有無達到35節(40英里每小時;65千米每小時)以上。

西太平洋

任何熱帶氣旋於180°和100°E的北半球之間萌發,統由日本氣象廳位在日本東京的區域專責氣象中心,代表WMO / ESCAP的颱風委員會進行監督。其他預警中心,如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PAGASA)、中國氣象局(CMA)和香港天文台也協同監視熱帶氣旋洋盆內動向發展。
無論是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和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PAGASA)將“嚴重熱帶風暴”合併歸類到強熱帶風暴,然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對風速已達到130kn(150mph;240km/h),判定為具超強颱風類別。此外,台灣中央氣象局(CWB)採用自己的颱風等級中文規範,惟以颱風委員會的英文規範為基準。
儘管,大多數機構採用每10分鐘最大持續風速判定,然聯合颱風警報中心(JTWC)採用每1分鐘最大持續風速判定,以及中國氣象局(CMA)採用每2分鐘最大持續風速,各有不同。另外,在2014年後期,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PAGASA)宣布,他們對於風速超過120kn(140mph;220km/h),2015年將正式使用超強颱風級別。

北印度洋

即100°E和45°E之間的北半球中任何熱帶氣旋的發展由印度氣象局在印度新德里的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負責監控。其他的預警中心,如留尼旺RSMC、孟加拉國氣象部門和美國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也監測熱帶氣旋洋盆內發展。新德里RSMC採用每3分鐘平均周期持續風速來確定熱帶氣旋強弱。

澳大利亞與斐濟

當具有風速低於35節(65千米每小時;40英里每小時)熱帶氣旋形成的160°E以東它被標記為無論是熱帶擾動或斐濟楠迪的區域專責氣象中心的一個熱帶低氣壓。如果它形成於160°E以西,它被澳大利亞氣象局標記為一個熱帶低壓。然而,如果它形成於10°S以北和90°E至125°E之間內,會由印尼雅加達熱帶氣旋預警中心標記為一個熱帶低氣壓。南半球以東(南太平洋),所有熱帶氣旋形成90°E的氣象監控,是委由澳大利亞氣象局和斐濟楠迪的區域專責氣象中心,擇一或一同擔任。這兩個預警中心使用澳大利亞的熱帶氣旋強度規範,其衡量採用6級分類系統,基礎采熱帶氣旋每10分鐘最大持續風速分級。這和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它採用每1分鐘的最高持續風速量測有所不同。
如果一個熱帶低氣壓應達到35節(65千米每小時;40英里每小時),它將被TCWC或區域專責氣象中心(RSMC)進行命名,被列為熱帶氣旋。如果氣旋加強進一步達到65節(120千米每小時;75英里每小時)的最高持續風速,然後旋風將被指定為第3級強烈熱帶氣旋。當熱帶氣旋的最大持續風速大於110節(200千米每小時;130英里每小時),和陣風高於150節(280千米每小時;170英里每小時),將被歸類為第5級強烈熱帶氣旋。

分級

熱帶氣旋的強度一般根據平均風速評定,世界氣象組織(WMO)建議使用接近風暴中心海平面上10米之每10分鐘平均風速。但美國國家颶風中心和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以及中國氣象局,分別採用每1分鐘和每2分鐘平均風速計算熱帶氣旋中心持續風力。根據美國和中國的定義所測量到的平均風速,會比聯合國定義的稍高。其中每1分鐘與每10分鐘平均風速的近似換算公式為:10分鐘平均風速=1分鐘平均風速乘以0.88。

區分

不同的地區對熱帶氣旋也有不同的分級方法,在美國,颶風會根據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SSHS)按強度分為一至五級。

分級系統的限制

熱帶氣旋的分級的強弱與熱帶氣旋所造成的破壞並沒有必然關係。不同於評估地震所造成影響的麥加利地震烈度,現時對熱帶氣旋的分級只會考慮其風速。較弱的熱帶氣旋可以比較強的造成更大的破壞,這主要取決於其他外在因素,如受影響區域的地形、熱帶氣旋帶來的總雨量等。例如2006年太平洋颱風季的強烈熱帶風暴碧利斯,儘管強度弱,但因為其範圍廣闊,在登入中國後於內陸地區造成廣泛而持續的強降水,竟帶來244.48億元人民幣的直接經濟損失;相反,有許多遠較碧利斯強烈的熱帶氣旋因為未有登入或在人跡罕至的地方登入,甚至因為其覆蓋範圍或風圈小,所以沒有造成太大的破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