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寧使虜圖抄

熙寧使虜圖抄

《熙寧使虜圖抄》是宋朝派往遼朝的使臣沈括歸來後向朝廷上報的自己撰寫的“語錄”。所謂“語錄”即使臣報告在遼朝應答的情形及在遼境的所見所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熙寧使虜圖抄
  • 年代:宋朝
  • 作者沈括
  • 收入集冊:沈括文集
作品介紹,創作背景,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圖抄》曾被收入沈括文集。今本僅見於《永樂大典》卷一〇八七七“虜”字下,引作“宋沈存中《西溪集·熙寧使虜圖抄》”。按沈括有《長興集》四十一卷,而《西溪集》乃其侄沈遘所著。南宋初,處州司理參軍高布將沈括《長興集》、沈遘《西溪集》、沈遼《雲巢集》合刻為《沈氏三先生文集》,而以《西溪集》居首,故《永樂大典》編者誤以《西溪集》為沈括所著。今《四部叢刊三編》本所收《沈氏三先生文集》系一殘本,其中《長興集》殘闕過半,《圖抄》當在缺卷之中。今存《永樂大典》本《圖抄》,有王民信《沈括熙寧使虜圖抄箋證》和賈敬顏《〈熙寧使契丹圖抄〉疏證稿》可供參考。
除了《圖抄》之外,作為泛使出使遼朝的沈括,還向朝廷提交了兩份題為《乙卯入國奏請》和《乙卯入國別錄》的專題報告。這兩種文獻雖未見於宋人著錄,但李燾續資治通鑑長編》多次引及,卷二六二熙寧八年四月丙寅條注云:“沈括有《乙卯入國奏請》並《別錄》,載蕭禧不肯習儀及朝辭事頗詳。”卷二六五熙寧八年六月壬子條注云:“沈括自有《乙卯入國奏請》並《別錄》,載使事甚詳,今掇取其間辯論地界處具注括《自志》下。其緊要亦不出括《自志》也,恐歲久不復見括《別錄》,故且存之。”從這兩份報告的內容來看,它們與記述行程及沿途見聞為主的語錄迥然不同,基本上是宋遼雙方的談判實錄。李燾小注有三處地方大段引用《乙卯入國奏請》和《乙卯入國別錄》,引文多達17000字。

創作背景

關於此書的緣起,《熙寧使虜圖抄》有一段交代:“臣某、臣評準三月癸丑詔書,充大遼國信使、副使。……山川之夷險、遠近、卑高、橫從之殊,道途之陟降、紆屈、南北之變,風俗、車服、名秩、政刑、兵民、貨食、都邑、音譯、覘察變故之詳,集上之外,別為《圖抄》二卷,轉相補發,以備行人以五物反命,以周知天下之故。”細繹文意,似乎此書是在按慣例呈交國信所的語錄之外另寫成的一份補充材料(其內容與語錄約略相似),而且很像是出自沈括本人之手。我們知道,使臣語錄一般是沒有圖的,此書既稱為“圖抄”,原本當附有圖畫,總計兩卷;或許是因為刊刻不便,後來的傳本只保留其文字部分,所以宋代的著錄也僅有一卷。

作者簡介

沈括(公元1031~1095年),字存中,號夢溪丈人,北宋杭州錢塘縣(今浙江杭州)人
漢族。1歲時南遷至福建的武夷山、建陽一帶,後隱居於福建的尤溪一帶。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進士。神宗時參與王安石變法運動。熙寧五年(公元1072年)提舉司天監,次年赴兩浙考察水利、差役。熙寧八年(公元1075年)出使遼國,駁斥遼的爭地要求。次年任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整頓陝西鹽政。後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加強對西夏的防禦。元豐五年(1082年)以宋軍於永樂城之戰中為西夏所敗,連累被貶。晚年在鎮江夢溪園撰寫了《夢溪筆談》。
沈括像沈括像
熙寧八年(1075 年),沈括以“回謝國信使”出使遼國。他由河北白溝河(今拒馬河)出發,經古北口、富峪館(今寧城縣甸子鄉)、到遼中京、松山州(今松山區城子鄉),過潢水(今西拉木倫河),直達單于庭(道宗行在兔兒山,今巴林左旗烏蘭壩一帶)。這是一次使命莊重的出使,直接目的是為代北蔚、雲、應三州(今山西境內)重劃地界。《熙寧使虜圖抄》即沈括此次奉命出使遼國回國後上報的使遼語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