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耳群

熊耳群

1959年地質部秦嶺區域地質測量隊命名。命名地點在豫西熊耳山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熊耳群
  • 劃分:下安山玢岩組
  • 時間:1959年
  • 分類:內分下、中、上三個亞群
沿革,特徵,備考,

沿革

在命名前,閻廉泉(1959)曾劃分該岩係為:下安山玢岩組,流紋岩組和上安山玢岩組。1959年命名的熊耳群,內分下、中、上三個亞群,時代定為古元古代:全國地層委員會(1962)在伊陽地區,按河南省地質局的意見稱本群為崤山群,時代劃歸“早震旦世”早期;在秦嶺北坡地區則稱熊耳山群,時代亦為“早震旦世”早期。1965年河南省地質局區測隊將出露於濟源、垣曲一帶的相當地層稱西陽河群,內分為大古石組、許山組、雞蛋坪組、馬家河組;在嵩縣,其上另增龍脖組。《中南地區區域地層表》編寫小組(1974),統稱熊耳群,定為“震旦系下統”,下分許山、雞蛋坪、馬家河和龍脖四個組。關保德等(1980)仍採用熊耳群,內分大古石組、許山組、雞蛋坪組和馬家河組,定其時代為長城紀。1988年關保德等明確提出按命名優先原則,廢棄西陽河群;因原熊耳群內分的三個亞群名稱的命名原則不規範,建議保留在西陽河命名的四個組名稱,並討論了龍脖組應予廢棄的理由。現稱的熊耳群均據關保德等(1988)意見。

特徵

主要為一套陸相—海相中性為主的火山熔岩及少量碎屑岩。內分大古石組河流相碎屑岩、許山組安山岩,雞蛋坪組英安斑岩夾火山碎屑岩和馬家河組中、基、酸性熔岩。該群與下伏太古宇太華群或古元古界均為不整合接觸。總厚5089m。熊耳群的同位素地質年齡,1977年孫樞得馬家河組火山岩的全岩Rb-Sr等時線年齡為(1710±73)Ma;1993年孫大中等得許山組火山岩中多鋯石常規U-Pb法年齡(1829+41-29)Ma,多鋯石分組測定,有二組為(1826±32)Ma,單鋯石離子探針質譜所測重量平均年齡(1840±14)Ma。熊耳群分布於河南盧氏、洛寧、嵩縣、魯山、濟源;陝西洛南;山西垣曲等地。

備考

西陽河群、崤山群、河口群、落凹群、劉莊組均為熊耳群的同物異名,按命名優先原則上述地層名稱應予廢棄。 編撰者:張鵬遠、陳晉鑣
作者1:關保德
年份1:1988
系名:中元古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