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兒河(熊耳河)

熊兒河

熊耳河一般指本詞條

熊兒河是流經鄭州市區的兩條河流之一,源起於鄭州市區西南30里的鐵三官廟,西南至東北流向,經馬溝、荊胡、王胡寨、高寨,在潘張分為東西兩支分別進入市區,在東豆腐寨匯合在一起,折向北流至舊城南關西過德濟路,順南城外東流,至二里崗附近再折向東北,過祭城東匯七里河,最後流入賈魯河東風渠修成後,接東風渠再入賈魯河。

熊兒河和金水河一樣為季節性排水河,是鄭州市城市防洪骨幹河道之一,與金水河一南一北點綴、調劑著鄭州人的生活。

熊兒橋——這是熊兒河上最古老、最具文物價值的一座橋,也是鄭州現存的最古老的一座石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熊兒河
  • 外文名稱:xiong er he
  • 地理位置鄭州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源起:鄭州市區西南30里鐵三官廟
  • 別名:熊耳河
歷史,橋樑,污染治理,地圖信息,

歷史

因明代一個叫熊兒的人建橋而得名
這橋明代時就有了,聽老人說,是為了紀念一個叫熊兒的人。熊兒本名叫熊二,是鄭州西南石柱村(現新圃東街一帶)人,因二和兒諧音,熊二後來被叫成了熊兒。有一年秋天,鄭州雨多水大,南關外的小河經常泛濫,淹了莊稼,泡了房屋,兩岸百姓苦不堪言。熊兒便把自己積攢的錢拿出來,帶領周圍民眾挖河築堤,排洪導水,把害河變成了益河,澇時可以排泄洪水,旱時可以灌溉田地。為方便人們行路,熊兒又在南城門(今南大街與城南路交會處)外的河上修起一座石橋。人們為了紀念熊兒的功德,便將橋冠以他的名字,河也因橋得名,叫作熊兒河。因為諧音的緣故,後來熊兒河一度也被人稱作“熊耳河”。熊兒河橋是不是明代建的,沒有資料能夠證明,但它確實是鄭州現存時間最早的石橋。康熙《鄭州志》有“熊兒橋,在南城阜民門外”的記載,可見在那以前橋就有了。橋原為單孔,再加上年久失修,橋身多處損壞,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鄭州知州張鉞為解除水患,率百姓將原單孔古橋修為雙孔石橋。
熊兒河

橋樑

尋訪:2002年之前熊兒河的橋大大小小有42座
站在熊兒橋西,我們清楚地看到了雙孔石橋北邊那個橋孔上面雕刻的圖案,飛禽、花草、鳳鳥,還有一獸頭,怒目大嘴,象徵鎮服水患。伏石左右兩角各刻一龍,龍頭向上,四肢伸展,造型精美。“聽老輩人講,一個是火龍,一個是水龍。”據考古人士稱,從石橋上圖案的雕刻手法和生物形態來看,該橋當創建於宋元之際。
熊兒河
史上熊兒橋的景色是非常美麗的,熊兒河的“熊橋蘆月”和金水河的“金海晴波”同是鄭州八景之一。橋多且頗負盛名是熊兒河的一大特點。2002年之前,熊兒河沿線還有大小橋樑42座,分別建於不同時期,後來因為交通擴展的緣故,全長21.4公里的熊兒河上共建有交通橋14座、鐵路橋一座、攔河閘一處、渡槽二處。位於南關街和熊兒河交會處的石橋是鄭州現存時間最早的石橋。

污染治理

憶舊:臭氣熏天的河道曾讓兩岸居民苦不堪言
熊兒河
因為熊兒河和金水河一樣橫貫鄭州市區,自然也是城市河道防治的重心。加之熊兒河自東南城腳向下便無固定河槽,每遇山洪,沈莊、合莊、燕莊、鳳凰台等村均受其害。歷史上洪水泛濫成災的記載非常多,因此,召開疏挖熊兒河河道會議,籌劃該河疏導工程成為歷代政府的必要工作。
解放後,鄭州市人民政府也把治理市內河流的工作提上日程,1949年8月組織全市幹部、軍警、學校師生疏挖熊兒河。疏挖工程參加單位26個,出工4160人,挖河6530米、土方1.96萬立方米。1950年8月,又動員4個鄉的農民開挖熊兒河,長6350米、加深0.6米,疏挖後鳳凰台一帶3萬畝土地即去水患。1952年,再次組織沿河農民疏挖3250米。經過1958年、1959年、1963年的幾次疏挖和整修,熊兒河河底寬增至12米,河深平均3.5米。
熊兒河兩岸居民區密集,隨著經濟的發展,身兼排污功能的河道污染越來越嚴重,再加上源頭枯竭,熊兒河慢慢成了一條人人厭惡的臭水河、污泥溝。雖經多次治理,終未能徹底解決問題。熊兒河和金水河一樣,一度成了鄭州市的“龍鬚溝”,下雨臭水橫流,晴天臭氣熏天,兩岸居民苦不堪言。
1989年,政府投資20萬元,清淤疏浚熊兒河市區段嚴重阻水河道。1990年6月,在大汛之前,組成熊兒河疏浚工程指揮部,經7.7萬餘人艱苦勞動,清除淤泥23萬餘立方米,工程竣工後大大提高了熊兒河的排泄能力。但污染問題一直未能得到徹底解決。
蛻變:成了市民家門口的休閒樂園
真正的改變來自1998年。1998年金水河濱河公園建成後,鄭州市即開始規劃熊兒河的治理和濱河公園的建設,治理工程從2002年開始,先後完成了拆遷、截污、疏挖、護砌、橡膠壩、補充水源、建築物配套等工程,使污水流淌、臭氣熏人的熊兒河得到徹底改觀。
而隨後鄭州市開始實施的中心城區綜合整治和人居環境改善工程,更是讓熊兒河和其他很多地方一起來了次優美的變身。
為了改善人居環境,從2003年起,鄭州市把熊兒河納入中心城區綜合整治的重要內容,克服拆遷、截污等一道道難題,對熊兒河實施了截污、護砌、拆遷;2004年,政府專門成立指揮部,對熊兒河兩岸進行綠化及配套設施建設,經過整治後的熊兒河成為老城區一條生態景觀綠廊,市區段濱河公園全長11.24公里,其中東支長1.95公里,西支長2.13公里,幹流長6.98公里,3個景區自西至東分布著松風聽濤、鐵路文化、竹篁幽深、夏蔭可人、熊兒溯源、商陶花海、梅嶺初雪、運之魂、芳苑春曉、紫薇園、沁香園桂馨園等12個景點、總面積達39.16萬平方米,兩岸綠草如茵、名貴花樹點綴其間,健身器材合理布局,美景令兩岸居民生活環境大為改善,成為繼金水河之後,鄭州市民家門口又一個帶狀休閒樂園。
如今的熊兒河已經變成了一個景美如畫的地方。河的兩岸種著各種各樣的觀賞樹木,有梳著長長辮子的垂柳,有亭亭玉立的白楊,有高大挺拔的松柏……除此之外,還有五顏六色的花草、灌木;隨處可見的健身廣場,有老年人在那裡抖動空竹、扭秧歌,放開喉嚨唱著經典的老歌;有年輕人在那裡打羽毛球、跳健美操,舞動著青春的旋律;更有可愛的孩子,和爸爸媽媽一起餵鴿子,腳穿時髦的輪滑鞋快樂地穿梭於廣場之中。夜幕降臨,河邊的路燈亮起來了,一對對情侶在樹叢中竊竊私語,相互攙扶著的老夫妻漫步於小路之中,幸福的三口之家散步在河岸邊……
未來:連通金水河、熊兒河,構成南部水網
在2008年備受關注的十條精品街改造工程中,鄭汴路熊兒河橋也是整治的內容之一。
鄭汴路熊兒河橋建於20世紀80年代,年久失修,承重有限,僅有4個車道,通行能力非常弱,致使該橋成為東西大街至鄭汴路東西向的交通主要“瓶頸”。因為不能直接拓寬,東西大街——鄭汴路項目部決定建一座新橋。8月5日,老橋管道開始遷移,為了不影響附近居民通行,項目部在橋旁邊搭起人行便橋。10月10日,開始全封閉施工,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預計到12月底暢通。
而已經開挖的南運河工程,也為熊兒河的藍圖增加了絢爛的一筆。南運河位於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南側,起始於金水河,向東連通熊兒河,分流至十八里河、十七里河,並以暗涵形式溝通潮河。根據規劃,南運河修成後,將實現金水河、熊兒河、七里河之間的連通,分流這些河道的洪水,構成城市南部貫通的水網。
2008年,在市政府治理金水河、熊兒河“兩河流域”的5項工程中,關於熊兒河的占了三項:沿熊兒河排水系統單位戶管雨污水分流工程;熊兒河西支上游截污工程;熊兒河(市區段)沿河兩岸居民區積水治理工程。相信不久的將來,曾經清澈的熊兒河將煥發它的青春,在承擔它排洪功能的同時,用碧水裝扮鄭州!

地圖信息

地址:金水區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