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繼柏

熊繼柏

熊繼柏(1942-),男,湖南常德人,國醫大師。國家級名中醫,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研究生導師,廣州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香港浸會大學榮譽教授,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特聘中醫學術顧問。歷任湖南中醫藥大學內經教研室主任,中醫經典古籍教研室主任,學術委員會委員,並任中國中醫學會內經專業委員會委員,內經教學委員會委員。

十三歲習醫,十六歲行醫,從事中醫臨床五十餘年,從事中醫高等教育三十多年。通曉中醫經典,諳熟方藥,臨證善於辨證施治,因證選方,因方用藥,是國內外著名的中醫專家。善治各種內科雜病、婦科、兒科病證,以及各種疑難雜證。2006年,應國家衛生部派遣至阿爾及利亞為總統布特弗利卡治病,取得良好療效,醫療威望享譽海內外。得到湖南衛視與湖南日報的專題報導。

已發表學術論文108篇,出版中醫專著17部,其中獨著《內經理論精要》一書,先後被英國牛津大學圖書館、英國大英博物館、美國國會圖書館列為藏書。編著的《黃帝內經研究大成》,曾獲國家新聞出版署科技圖書一等獎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2009年出版個人臨床專著《一名真正的名中醫——熊繼柏臨證醫案實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熊繼柏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南省石門縣人
  • 出生日期:1942年
  • 職業:醫生
  • 代表作品:《一名真正的名中醫——熊繼柏臨證醫案實錄》
人物經歷,榮譽稱號,一代名師,學術經驗,主要成果,醫學感悟,

人物經歷

湖南長沙芙蓉路瀏城橋下“百草堂”藥號,每周的星期三、五、日早上,總是擠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排著長龍而苦於一號難求。在患者心目中享有如此信譽的,就是曾三次被湖南衛視晚間新聞專題採訪的湖南中醫藥大學傳奇式教授、湖湘當代著名中醫熊繼柏先生。概括其名醫之路,可謂之:讀經典,用經典,講經典,貫穿實踐。
熊繼柏老中醫坐診地點——長沙百草堂
熊氏1942年出生,湖南省石門縣人。幼時家境坎坷,生活艱難,然天資聰穎,學力非凡。13歲時遵祖父熊玉田公之訓,啟蒙習醫,始讀《雷公炮製藥性賦》、《藥性歌恬四百味》、《王叔和脈訣》、《湯頭歌訣》,過目能誦。
14歲時參加農村聯合診所,拜師於常德地區名老中醫胡岱峰先生門下。胡老先生自幼習文,先儒而後醫,時已80高齡,乃依循序漸進之法教以《醫學三字經》、《時方妙用》、《時方歌括》,並令熟讀《醫宗金鑒》中之《四診心法要訣》、《傷寒心法要訣》、《雜病心法要訣》、《婦科心法要訣》和《幼科心法要訣》。
15歲時,重點攻讀《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所讀之書悉能背誦。
16歲時,開始單獨行醫,其時年幼少歷練,臨證時有不知所措。至20歲,復拜師於名老中醫陳文和先生門下。陳師早年曾畢業於日本東京大學,執教頗重針對性,除教習《黃帝內經》之外,並令重點研習《溫病條辨》、《溫熱經緯》和《中醫內科學》、《中醫方劑學》。自此,臨證水平長足進展。
時逢乙腦流行,病死者無數,熊氏診治一高熱昏迷之垂危病人獲愈,起死回生,頓即醫名大振,四鄉危重患者接踵而來。熊氏用溫病理論指導診治,鮮有不效者。幾年下來,熊氏之醫療業務已輻射至石門周邊幾個縣域,少年成名。
熊氏自1958年實習當醫生,直至1979年,在石門縣維新中醫院連續從事中醫臨床21年。其間從1964年到1979年的十餘年內,每日應診量常達100人次左右,出診足跡遍及石門縣的每一個鄉村,積累了豐富的基層醫療實踐經驗。
1979年調入湖南中醫學院後,仍然不間斷地堅持醫療實踐,而且長期單次門診量維持在80~100人次。業醫50年來,已接診患者近80萬人次。在中醫臨床實踐中,熊氏始終堅持中醫經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善於辨證施治,精於理法方藥,對診治內科雜病、兒科病及婦科病,均有豐富的臨床經驗。在診治急性熱病和疑難病證方面,尤有獨到的經驗。
由於熊氏通熟中醫經典,且悟性頗高,每遇疑難雜症,總能圓活運用經典理論指導診斷辨證和處方用藥,從而達到辨證如理亂絲,用藥如解死結。由於理論功底紮實,臨床療效卓著,熊氏在省內外的醫療威望不斷提高,醫名遠播。
1999年被湖南省人事廳、衛生廳評定為湖南省名中醫。2006年受國家某部邀請遠赴阿爾及利亞為其國家總統診病,並獲良效,是國內至今為外國元首看病的為數不多的中醫之一。2008年被聘為全國第四批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指導老師。

榮譽稱號

2017年6月29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計生委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熊繼柏 “國醫大師”榮譽稱號,享受省部級先進工作者和勞動模範待遇。

一代名師

1979年底,經全國中醫選拔考試,熊氏以特別優異的成績,被選調到湖南中醫學院任教,主要從事中醫經典理論教學。主講《黃帝內經》,並主講過《難經》、《金匱要略》、《溫病條辨》、《中醫內科學》等課程。任教20餘年,講課時數達8000學時。熊氏講授中醫經典課,條理清楚,深入淺出,旁徵博引,融會貫通,而且緊密聯繫臨床實踐,深受學生歡迎。曾先後8次被湖南中醫學院評為優秀教師、教學效果好的老師和學生最喜愛的老師。無數中醫學子,從熊教授的講課中深受教益。凡是聽過他講課的學生,無不激發出學習中醫的高昂熱情。熊氏畢生從事中醫臨床和教學,精勤不倦,德藝雙馨。熊氏曾戲言:“一輩子就是兩個人喜歡我,一個是病人,一個是學生。”確實,在病人眼中,他是最好的醫生;在學生眼中,他是最好的老師。

熊氏曾多次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上海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上海同濟大學、廣州暨南大學、香港浸會大學、遵義高等醫專、深圳市中醫院、江門市五邑中醫院、廣東省中醫院、廈門市中醫院邀請講學。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並批准在湖南株洲舉辦了兩期全國性的“熊繼柏教授臨床經驗研討班”。此外,受湖南省中醫學會邀請,先後赴株洲、衡陽、湘潭、常德、永州、郴州等地市中醫學會講學。2008年受香港田家炳基金會邀請,以大陸傑出學者身份赴香港浸會大學講學,聽課對象為全港註冊中醫師,熊氏淵博的學識令全體聽眾無不折服。熊氏的講學始終貫通經典,立足臨床,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凡其講學之處,無不引起一致好評,產生了強烈的反響。熊氏迄今已培養研究生、博士生和帶徒80餘人,其中大部都已成為中醫的業務骨幹。一代名醫,更是一代名師。

學術經驗

中醫臨床,關鍵在於貫穿辨證施治的基本法則,堅持理法方藥的基本步驟。臨床辨證的關鍵是辨清病性與病位,臨床施治的關鍵是因證選方,因方遣藥。茲舉熊氏治療“黑疸”驗案一則,以窺一斑。

張某,男,64歲,湖南省林業部門離休幹部。門診病例。

初診(2000年11月8日)病家代訴:患者因患黃疸、腹脹,從4月25日~9月28日在省級某大醫院住院治療156天,診斷為:①膽汁瘀積性肝硬化,②慢性膽囊炎並膽囊多發性結石,③糖尿病(II型)。由於病情不斷發展變化,肝功能損害嚴重(血清谷丙轉氨酶253.8U/L),B超發現脾靜脈增寬,黃疸逐漸加深,並出現嚴重黑疸,於是出院轉請中醫治療。診見患者整個面色黧黑,黑色甚黯而狀如煙煤,人望之莫不感到驚愕。目黃,身黃,尿黃,兼見齒衄,鼻衄,伴心煩善飢,兩脅及少腹脹痛,大便溏瀉,足脛微腫,精神十分疲乏,口苦,舌苔黃滑膩,舌質紫暗,脈細數。

辨證:濕熱夾瘀阻黑疸。
治法:清濕熱,祛瘀阻。
主方:梔子柏皮湯合茵陳四苓散加味。
處方:茵陳30g,茯苓15g,豬苓10g,澤瀉10g,炒白朮10g,梔子炭10g,黃柏10g,丹皮15g,赤芍10g,茜草炭15g,白茅根15g,田七粉15g(另包沖服)。7劑,水煎服。
二診(2000年11月15日)目黃、身黃略見減輕,腹脹、足腫明顯減輕,鼻衄已止。但黑疸未減,齒衄仍作,兩脅下仍脹痛,心煩、口苦,大便溏,舌紫苔黃膩,脈仍細數。藥已取效,擬原方再進7劑。
三診(2000年11月22日)目黃、身黃明顯減輕。面色黯黑略見轉淡,但眼圈四周及鼻兩旁黑色仍顯深暗,足腫全消,齒衄間作,小便仍黃,兩脅下尚有隱痛。舌苔轉薄,黃白相兼,舌質尚紫,脈仍細數。治法不變,再擬前方加減。
處方:茵陳20g,茯苓15g,豬苓10g,澤瀉10g,炒白朮10g,黃柏10g,梔仁10g,丹皮10g,桃仁10g,赤芍10g,茜草炭15g,藕節10g,炒鱉甲20g,田七粉15g(另包沖服)。10劑,水煎服。
四診:(2000年12月2日):面部黑疸明顯消退,惟兩目眶部黯黑較顯,目睛微黃,身黃已明顯消退,齒衄已止,脅痛腹脹亦止。大便微溏,小便仍黃,食納較差,舌苔轉薄黃白膩,脈轉緩象。諸症悉減,效不更方,擬原方再進10劑。
五診(12月12日):黑疸明顯消退,目眶部黑色明顯轉淡,目黃身黃基本消退,但覺脘痞食少,精神疲乏,小便尚黃,口中轉淡,舌苔薄白膩,脈細緩。此熱雖去而濕未盡,改擬化濕祛瘀法,選三仁湯加減善後。
處方:茵陳20g,苡仁20g,杏仁10g,白蔻仁6g,厚朴10g,通草6g,滑石15g,法夏10g,丹皮10g,赤芍10g,梔仁6g,田七片15g。10劑,水煎服。
按:《諸病源候論》云:“夫黃疸、酒疸、女勞疸,久久多變為黑疸。”《張氏醫通》則云:“黃疸證中,惟黑疸最劇。”此證因黃疸久治不愈而轉為黑疸,且黑色甚重。然其脈、舌、症均呈濕熱阻遏之候。朱丹溪曾云:“疸不用分其五,同是濕熱。”故治法始終以清濕熱為主,兼以祛瘀涼血,可謂治黑疸之臨證一得。

主要成果

臨床與教學之餘,熊氏伏案耕耘不輟,公開發表學術論文100餘篇,著作17部。其獨撰著作《內經理論精要》一書,已被美國國會圖書館,英國大英博物館和牛津大學圖書館列為藏書。副主編著作《黃帝內經研究大成》一書,為我國歷代以來研究《黃帝內經》最大型、最完備、最系統的工具書,1999年獲得國家新聞出版署科技圖書一等獎,並獲國家中醫管理局科技進步二等獎。
2010年編著熊繼柏講《內經》一書。

醫學感悟

“中醫的生命力在於臨床!”
“讀中醫經典,重臨床實踐!”
“學好中醫,要做到‘三不’,一是不蠢(即聰明而有悟性),二是不懶(即勤奮讀書,刻苦實踐),三是老師不糊塗(即老師一定能傳道、授業、解惑)”。
“當一個好中醫,必須三具備:第一,紮實的理論功底;第二,豐富的臨證經驗;第三,敏捷的思維反應。”
“中醫療效是有必然性的!”
熊繼柏熊繼柏
熊繼柏熊繼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