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口鎮

熊口鎮

熊口鎮位於潛江市中部,東北距潛江市城區16公里,鎮中心地理坐標為東徑112°46′,北緯30°18′。該鎮依南北向的東乾渠而建,與熊口農場隔河相望,南臨襄岳公路,東距東荊河約4公里,北離318國道14公里,鎮域101.78平方千米(2017年)。共轄24個行政村,兩個街道居委會,其中城鎮規劃控制面積12.5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2.6平方公里,總人口46179人(2017年)。

2018年9月,熊口鎮入選農業產業強鎮示範建設名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熊口鎮
  • 外文名稱:Xiongkou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中國湖北省中南部
  • 政府駐地:熊口鎮
  • 地理位置:潛江中部,東北距潛江市城區16km
  • 面積:101.78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46179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傳統建築特點,分布情況,紅軍街,步行街,河街,原貌保存情況,自然人文環境,歷史特點,價值評估,1歷史價值,2藝術價值,3科學價值,熊口鎮規模,獲得榮譽,水陸交通,經濟發展,農業發展,工業發展,行政發展,領導分工,

地理位置

熊口鎮位於潛江市中部,東北距潛江市城區16公里,鎮中心地理坐標為東徑112°46′,北緯30°18′。

歷史沿革

明朝以前,熊口鎮以南均屬沼澤地區,大小湖泊星落棋布,唯熊口鎮向北有方圓幾百畝陸地,經水路登入僅這裡有一港口,民間稱為“湖口”。湖口住一熊姓漁民,並開有一小店,供上湖口的人歇息。時間一長,百姓及過往的人們都習慣地稱這個湖口叫熊家口,後改為熊口,沿襲至今,為現熊口鎮的雛形。
明朝中期始,熊口逐漸成為沔陽、潛江等地通往沙市、江陵的必經水道,過往商賈、遊人每天有千人之多,停船多達數十隻。到明末,這裡已有住戶數十家,逐步形成了地域集貿中心。
清朝末年,這裡發展形成三條主幹大街,即現在的熊口街(紅軍街)、步行街、河街,占地面積約13萬多平方米。集鎮上有碼頭、雜貨、花行、雜糧行、當鋪、榨坊、染坊、鐵匠鋪、蔑貨、木條行、藥鋪、私塾學堂、戲樓等工商企業和文化設施。從而發展成為當地經濟、文化中心及水陸交通樞紐。
民國時期,由於這裡地域要道咽喉,成了兵家必爭之地,戰事頻繁。因此,集鎮規模發展緩慢。
1930年2月中旬,由孫一中任軍長,周逸群兼政委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全殲龍灣、熊口之敵,進駐熊口,軍部設在熊口街王松和藥店。政委周逸群召開民眾大會,宣布了鄂西特委頒布的“對當鋪實行二十洋以下的無本取當,二十洋以上的無利取當”的政令,取消一切苛捐雜稅,開展減租減息運動,沒收地主豪紳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2月底,又集中兵力,分三路攻占潛江縣城,接著攻克漁洋鎮、新溝咀等地。至此,江陵、石首、潛江、沔陽的割據大體上聯成了一片,擴大了革命根據地。
1930年7月,賀龍率紅二軍團在攻占潛江、天門等地後,進駐熊口,軍團部設在熊口街胡夫先家,並在此建立了潛江縣蘇維埃政府,組織革命武裝,擴大紅軍,建立赤色游擊隊,配合紅軍作戰。形成了一股強大的革命洪流,為創建湘鄂西蘇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31年秋,國民黨對蘇區發動了第三次大“圍剿”,掘堤灌水,水攻蘇區,造成監利、沔陽、潛江、江陵90%蘇區被淹,災民近百萬,賀老總率領紅三軍到熊口,軍部設在原紅二軍團部屋內,指揮生產救災,並親自率領紅九師25、26兩個團和監利、江陵、沔陽、潛江四縣民工,在20天內,築起了田關堤。在東荊河段,以數月的時間,完成了二百多里堤防工程?“紅軍堤”的修築工程任務,掃除了水患。在築堤期間,還粉碎了敵人的八次襲擊。
1932年6月蔣介石調集了55萬大軍向豫皖根據地進行第四次“圍剿”,賀老總率領部隊又一次進駐熊口,仍住在原紅二軍團部,指揮紅三軍主力從黑流注過河攻占潛江城,隨後全殲范紹增的率部。這次勝利,不僅削弱了圍剿軍的兩翼,也制止了江北敵軍的攻擊,不僅保住了荊南、江陵、潛江蘇區,而且使荊門、當陽一帶的黨組織擴大了部分新區。進一步鞏固和擴大了湘鄂西革命根據地。
1947—1948年潛江縣政府設在熊口鎮;1949年,縣政府方遷往園林鎮,熊口鎮則設區政府;1958年被縣政府確定為縣轄鎮。

傳統建築特點

熊口鎮的傳統建築,大部分建造於清代中晚期,其建築保留了清代長江中遊民宅的典型特點。建築以木構為主,磚、石為輔,設有封火牆,靠門面部位的牆頭上還有龍爪牆垛。從布局上講,有四合院和連體四合院等。四合院均有閣樓,民間稱轉閣樓,且欄桿上雕有花鳥、動物生肖等圖案,廳堂的大門叫格門,格門上雕有“四雲伴月”和鬥神等圖案,門前有些大戶人家還有石虎、石獅等吉祥動物,天蓋全用清朝布瓦,屋脊用布瓦堆砌而成,且脊頭和脊中都由泥瓦匠畫有較為精美的圖案,有的還在門前檐用鐵板搭有過街棚,這些都具有江南合院式建築風格,同時具有江漢平原古建民居文化遺產的特點。
熊口集鎮的原貌為三條主街,即紅軍街、步行街、河街四條小巷組成,街、巷相連,交錯相通,街面全用青石板鋪築,街道兩旁民宅均屬大小店鋪,一般房屋地面均比街道高出尺余,在高低差中間用磚砌成兩坎坡,民間稱其為“疆台坎”。街面的下水道均用城台磚建成,通往低洼處或河道。
街道和原貌保存情況

分布情況

熊口鎮內的三條歷史老街基本保存完整,呈平行、南北向分布。
(1)

紅軍街

紅軍街,原名叫后街,位於熊口鎮的中部,該街呈南北向貫穿整個熊口鎮。全長500m,占地面積為22500平方米,因土地革命時期,賀龍率紅軍戰鬥、駐紮在此街,而得名。1984年11月12日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廖漢生在潛江熊口鎮視察工作時,親筆為“紅軍街”提寫了街名。現存1930年所設紅軍街的領導機關有:湘鄂西中央分局、紅二軍團部、四師師部、警衛團團部、十團團部、十一團團部、十二團團部、紅二軍團前敵委員會、紅六軍軍部、四十六團團部、四十七團團部、四十八團團部、四十九團團部、廿一團團部、八師師部、廿二團團部、廿三團團部、廿四團團部、九師師部、廿五團團部、廿六團團部、廿七團團部、教導團團部、湘鄂西中央分局工作團團部、中共潛江縣委會、潛江縣蘇維埃政府舊址等;1931年7月至1932年8月紅三軍所屬部隊駐熊口舊址有:紅三軍軍部湘鄂西中央分局、參謀部、地方武裝科、機要科、管理科、赤衛街隊部、獨立團團部、七師師部、十九團團部、二十團團部、五十團團部、五十一團團部、十七師師部等,總計48處之多,均保存較好。
(2)

步行街

步行街,亦稱中街,是緊鄰紅軍街的一條傳統老街,與河街平行相伴,位於現熊口集鎮中部,全長320m,占地面積為24000平方米,由於街道狹窄,不能走車,只能行人,所以稱之為步行街。現保留有清代伏地軒書院(商鋪)、豐家大屋等傳統歷史建築23棟。
(3

河街

河街是依熊口老河的一條原始街,全長400m,包括三條老巷,占地面積41000平方米。現保留的清代歷史建築有鄭明才、龔祖國、邱道付、黃文舉、劉益紅等老屋147棟,是熊口鎮保留歷史建築最好的一條街。

原貌保存情況

三條老街,基本上保持了民國時期的舊貌。文革時期,部分青石磚被挖走,30%的舊址已經撤換、改修,但大部分建築還保存完好,現保存有210處古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近年來由於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文物工作,1983年潛江縣文物普查時將紅二軍團部、紅六軍軍部、紅三軍軍部及新四軍豫鄂邊區襄南軍分區司令部等48處舊址公布為“潛江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將“熊口紅軍街”公布為“湖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2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將街內的“紅二軍團部舊址、紅六軍軍部舊址”公布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1995年起,熊口鎮政府對文物保護也提出了各項規章制度,使之得到了有效保護,並於2000年下發了《熊口鎮人民政府關於印發〈熊口鎮革命文物保護管理實施辦法〉的通知》,正因為有各級政府的重視,所以三條老街的歷史風貌及革命舊址保存完好,完好率達70%。

自然人文環境

熊口鎮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雨量充沛,常年降雨量在1000毫米左右。年平均最高溫度40度左右,最低零下6度左右,年平均溫度在16度左右,且很少見到其他災害性氣候。
解放初期,熊口鎮,特別三條老街傳統商業很發達,有雜貨、花行、雜糧行、當鋪、榨坊、染坊、鐵匠鋪、蔑貨、木條行、藥鋪、私塾學堂、戲樓、飯館等商埠作坊,至今還沿襲的手工業有榨坊、染坊、鐵匠鋪、蔑貨等。飲食業有茶館、熊口燒臘館、熊口作餅等。源於本地,流傳至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江漢皮影、荊州花鼓戲、潛江民歌,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潛江草把龍燈、潛江木雕等。

歷史特點

熊口鎮歷史悠久,明代興起,清代已發展成由三條街道組成的集鎮,大部分建造於清代中晚期,其建築保留了清代長江中遊民宅的典型特點。民國時期,由於市井繁華、交通便利,成為國民黨反動派與共產黨必爭之地。1930年至1932年間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軍事首腦機關就是建立在此,賀龍等老一輩革命家率部駐守於此,曾多次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進攻。熊口鎮的革命歷程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創建、發展和壯大做出重大貢獻。

價值評估

1歷史價值

土地革命時期熊口鎮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域,也是賀龍、周逸群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活動的中心地帶。1930年3至5月,孫一中任軍長,周逸群兼政委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軍部設在熊口街王松和藥店。周逸群政委在熊口指揮全軍,將江陵、潛江、沔陽、監利四縣的鄉村根據地聯成一片。使漢水南北、長江、漢水之間,除沙市、監利城外,廣大地區都成為蘇區。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930年至1932年間,賀龍元帥率紅二軍團曾多次長時間駐紮在熊口鎮熊口街,指揮全軍打擊國民黨反動派的騷擾,並經歷了國民黨的四次“圍剿”,最終取得了四次反“圍剿”的勝利。從而,熊口鎮成為湘鄂西革命根據地軍事機關所在地,為保衛洪湖蘇區,擴大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建立紅色蘇維埃政權及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2藝術價值

保護區舊址的建築都始建於清代,大部分是磚木結構,且保存較好。其建築特點都保留了清代民宅建築群的風格,具有江漢平原古民居的建築特色。建築布局為前鋪後室,其建築風格古樸典雅而具有南方特色。建築舊址集中於熊口鎮三條老街、巷兩側。形成了水鄉園林小街的古樸韻味,具有樸素的美感和較高的藝術價值。

3科學價值

熊口鎮地處江漢平原腹地,是湘鄂西革命根據地的中心區域,其舊址所組成的古民居群既具有江南民宅特點,又有江漢平原本地獨有的特色,對研究中國古代建築,特別是長江中下游地區清代古民居建築風格,建築形制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例證。同時,對研究當地古代建築技術也具有重大的科學價值。

熊口鎮規模

熊口鎮現占地面積101.78平方千米(2017年),共有46179人(2017年),其中分布在歷史文化民居保護範圍內有260餘戶,1439人。

獲得榮譽

2010年,獲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文物局授予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榮譽稱號。

水陸交通

熊口鎮地處潛江市中南部,北與318國道、漢宜高速公路相連,南與襄岳公路相通,縣道、省道、國道與鎮內街巷交錯成網,是潛江市南部各鄉鎮場、辦事處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水路交通可容20噸船舶從熊口出發經東乾渠轉至監利、洪湖入長江。水陸交通十分便利。

經濟發展

近年來,熊口以“鄉鎮突出工業化、工業突出農字化、致力於做大做強”為經濟發展的定位,通過狠抓招商引資,成功引進了華山水產、天河家禽、百家福超市、亞龍禽蛋等企業。華山水產公司一年上一個台階,2005年被省農業產業化領導小組確定為重點扶持的三十強企業之一,被國家農業部授予“第一批全國農產品加工示範企業”稱號。2007年,在第四屆中國武漢農博會上,華山公司捧回三項大獎,其中,“良仁牌”小龍蝦榮獲金獎、“良仁牌”熏魚榮獲農產品暢銷獎、“良仁牌”鮰魚副產品榮獲特色農產品獎。2008年元月,華山水產公司又作為全省唯一一家食品企業,位列冠捷電子、武漢鋼鐵、東風汽車、美爾雅服飾、福星科技之後,排在全省行業出口名牌企業第六。
熊口鎮是熊口鎮政府所在地,這裡交通便利,年貨運吞吐量500多萬噸,年客運量1200萬人次;現有國家、省市、鄉鎮和民營工業68家,年工業總產值達5億多元;集體、個體商戶284家,年經營額達12億多元;鎮民年人均純收入4000元;有變電站、供電營業所、公路養護等能源交通單位四家;380伏高壓電路遍布全鎮;自來水、有線電視入戶率達100%;中國小義務教育普及率達100%;非保護區內農戶樓房擁有率達90%;有醫院、衛生所(室)共6家;有銀行、信用社等金融機構共五家;有影劇院、舞廳、網咖、書店、圖書館、茶樓等公共場所16家。

農業發展

熊口鎮圍繞抓帶動力強的項目,抓民眾參與的項目,抓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抓農民民眾增收致富的項目,使農業經濟在快速發展的同時,質量提高。2007年夏糧面積16076畝,總產3768噸,實現農民增收160萬元;油菜面積28780畝,可為農民增收563萬元,夏糧、夏油兩項合計增值955萬元。網箱養鱔有新的突破。2007年網箱總數量達到了24萬口,總產值2.4億元,新增收入1800萬元,目前已經註冊了“熊口黃鱔”品牌,正在進行黃鱔養殖的產地認證和產品認證工作。此外,畜禽產業也有新的發展。天河家禽製品有限公司加快新建小區步伐,新建養鴨小區5個,建設養殖大棚80個,已發展個體養殖戶36家,建大棚52個,養鴨總量達到120萬隻。而且天河公司在熊口鎮熊口村租用土地200畝建起了養殖基地,目前已完成一期建設,擁有種鴨1萬隻,年可出籠商品鴨20萬隻,2008年完成二期建設,基地將擁有種鴨3萬隻,年出籠商品鴨50萬隻,爭創全省第一的養殖小區。

工業發展

圍繞“建商貿重鎮”這一目標,熊口鎮加快市場建設步伐,使熊口作為中心集鎮的帶動力、影響力和輻射力不斷增強。一是招商引資建設建材市場,總投資650萬元,占地5100平米,建築面積3250平米,共72間,即將投入使用。二是潛江市黃鱔交易市場已開工建設,投入400萬元,占地18畝,市場建成後,將使每斤鱔魚可多賣1元錢,全鎮鱔魚產量總計1500萬斤左右,可望為農民增收1500萬元左右。市場還將提供飼料、網具、運輸等綜合服務,另外還將在上海、杭州、廣州、浙江等地設立8個視窗收集市場供求信息,培植17個水產運銷大戶,形成上連大中城市、下連千家萬戶的銷售網路體系。三是按照小商品帶動大產業的思路,引導老闆成立了潛江市熊口小年滷製食品廠,並註冊了“熊口燒臘”品牌,今年可產800箱,消耗雞鴨部件6000斤,創產值160萬元,目前已在擴建標準化車間,擴大規模。
2007年,熊口鎮完成工商各稅609.4萬元,其中國稅完成445.18萬元、地稅完成164.22萬元,增幅屬全市前列,體制分成也居全市前列。信用社累計貸款達到6000多萬元,農民人均增收達到4554元,同比增601元。綜合經濟效益考核名列全市第一,被授予目標管理工作、農業產業化、城鎮規劃、組織、宣傳、統戰、黨管武裝、勞動、計畫生育等20多個榮譽稱號。

行政發展

教育成果顯著。中考上重點中學人數超過120人,“四率”綜合排名居全市第5名,熊口國小小升初全市統考居全市第4名,蓮市國小在全市村小調考中榮獲第1名。學生參加各級各類學科競賽及科技文體活動榮獲國家級獎9人次,省級獎25人次,市級獎83人次,優秀組織獎5人次。教師參加教學比武獲獎數15人次,論文交流發表210篇,參加上級組織的各類活動獲獎67人次。
文化事業進一步繁榮。國慶期間組織全鎮文藝演唱會,舉辦熊口鎮慶國慶書法展。在世界文化遺產日慶典活動時全鎮民間文藝展示有十屯村、石楊村的繡花龍燈、雞窩山的草把龍燈,還有集鎮女子街舞、腰鼓隊和熊口村的打擊樂隊、馬場村的高台獅舞隊共8個團體。在慶祝新中國成立60周年舉辦的潛江市“聯通杯”詩歌大賽中,我鎮有5人次獲獎,集體獲得組織獎。
公共衛生醫療服務不斷改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加人員37398人,參合率達到99%以上。建立健全了三級衛生服務網路,全鎮24個村衛生室建設覆蓋率達到98%。加強對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及其登革熱等重大疾病預防控制。抓好血防項目建設,全年滅螺面積141萬平方米,占年計畫的101%,免費為村民檢查血吸蟲病總計14934人,免費救助晚血病人24人。
社保事業穩步推進。完成危房改造17戶,投入10200元。城鎮低保134戶,269人,月保障34261元。農村低保764戶,2194人,月保障65515元。認真進行“三項”排查,確定我鎮目前享受五保待遇的140戶。組建了沿河、新橋2個社區。通過“霞光計畫”投資285萬元擴建了鎮福利院。
計畫生育工作取得新的成績。全年共出生人口462人,政策內455人,符合政策生育率98.5%,統計準確率100%,一孩積存率47.68%,出生人口性別比109.09。
今年全鎮共立刑事案件52起,破獲11起(含帶破6起),調解2起,在偵45起,累計刑拘12人,其中逮捕11人(含2008年12月刑拘的嫌疑人一名),取保2人,起訴7人,抓獲網上逃犯5名。立行政案件40起,查處25起,在偵13起,轉刑事2起。處罰違法人員42人,其中行政拘留13人,強制隔離戒毒3人,責令社區戒毒5人。調解民事糾紛28起。信訪工作力度進一步加大。共接待民眾來訪來信45件,308餘人次,化解了42件,辦結率達93.3%,確保了全鎮社會的穩定。

領導分工

關洪濤: 黨委書記,主持黨委全面工作。
張振成: 黨委副書記、鎮長,主持政府全面工作,協助書記抓好黨委日常工作。
蔣代明 :黨委副書記,牽頭交通、城建、國土、環保、電力、工業經濟、安全生產、第三產業發展和商貿等工作,負責龍蝦特色小鎮建設、“四化同步”重點項目剎尾和蝦稻共作基地建設、趙腦社區管理、秸稈禁燒、自來水和燃氣管理等工作,完成書記、鎮長交辦的其它工作。
李雪剛 :黨委副書記,牽頭紀檢、組織、宣傳、政法、信訪維穩、機關、計生衛生(血防)、三資監管(基金會清收)等工作,分管統戰、政協、財經、發展和改革、統計等工作,負責效益目標考核、610等工作,完成書記、鎮長交辦的其它工作。
鄭紅城 :人大主席團主席,負責人大工作,牽頭精準扶貧工作,分管農業(農技、農機、畜牧)、農村政策及三資監管(基金會清收)、水產、水利、林業、糧食、供銷社等工作,完成書記、鎮長交辦的其它工作。
張 迎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負責紀檢、監察、黨風廉政建設等工作,完成書記、鎮長交辦的其它工作。
劉 川 :黨委委員、副鎮長,分管民政及精準扶貧、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等工作,負責武裝工作,完成書記、鎮長交辦的其它工作。
吳 凜 :黨委委員,負責組織、宣傳及意識形態、編制、人事、婦聯、
教育、郵政、電信、文化、廣電等工作,完成書記、
鎮長交辦的其它工作。
熊 燾 :黨委委員,負責政法及信訪維穩、共青團工作,完成書記、鎮長交辦的其它工作。
嚴志超 : 副鎮長,分管交通、城建、國土、環保、工業經濟和信息化、質量技術監督、食品藥品安全、電力、金融、菸草、工商等工作,負責物價、支油、招商引資、科技、安全生產、第三產業發展和商貿等工作,完成書記、鎮長交辦的其它工作。
何克新 ;副主任科員、機關黨總支書記,分管計生衛生(血防)、老乾、關協、工會等工作,負責機關、檔案、公有資產管理、人大具體工作,完成書記、鎮長交辦的其它工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