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田預測

煤田預測

運用地質理論結合有關地質資料,推斷新煤田和擴大已知煤田或礦區遠景的工作。煤田預測的主要內容包括煤田或含煤區的位置和範圍、地質構造特徵、含煤岩系特徵、煤層和含煤性、煤炭儲量和煤質等。 煤田預測的依據,主要是預測區及其相鄰或相似區域的已經了解的各項地質條件(如大地構造、古地理環境)。預測工作應遵循“從已知到未知”、“從淺部到深部”、“從一點到全面”的原則,分析、比較地質條件、類推含煤性,從而預測新煤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煤田預測
  • 外文名:coalfield prediction 
  • 學科:煤田地質學
  • 發展趨勢:規律性研究和技術經濟評價
  • 方法:收集資料、研究分布規律等
  • 目的:推斷新煤田和擴大已知煤田或礦區
預測方法,預測資料的收集,煤系形成條件的研究,煤田分布規律的研究,煤變質規律的研究,新煤區的預測,預測成果,發展趨勢,

預測方法

從已知煤礦區(煤田、聚煤區)研究掌握的地質特徵、實踐經驗和煤田形成分布規律,結合待預測區既有的各類地質信息,進行分析、比較,以推測新含煤區及其煤的量和質。其基本工作步驟為,①收集、核實資料;②研究煤田形成和分布規律;③進行煤田預測; ④評價煤炭資源。

預測資料的收集

對與預測有關的地質資料,包括基本資料、基礎資料、探測資料和科學文獻等,按照廣泛收集、重點深入的原則,予以摘錄、影印並登記、編錄,以備檢索使用。對一些重要的數據或實際材料,作必要的核實。除收集已有的圖、文、表資料外,還要採訪有關方面具實踐經驗的人士 (包括技術人員、工人、幹部等),並記錄其提供的有用材料和意見。
基本資料包括已知區的煤炭資源地質勘探報告、礦井地質報告和待預測區的區測報告,以及有關的專題科研報告等。
基礎資料主要包括待預測區的地形地質圖、地理圖等測繪圖件及遙感圖件。
探測資料主要包括待預測區已有的鑽探、物探、化探、煤礦生產井或老窯、專門遙感探測等資料。
科學文獻包括有關區域地質、地史、煤田地質、區域構造、大地構造等地質科學的專著、論文和報導,要摘錄成卡。

煤系形成條件的研究

包括煤系劃分對比、煤系形成條件分析、聚煤規律研究等。
煤系劃分對比按岩石地層學原則,適當考慮生物地層和年代地層,將煤系劃分到組、段;明確各組、段的岩性、岩相及化石基本特徵,頂、底界限及其接觸面性質,進行區域及大區對比。煤系對比是研究其形成條件的基礎,為便於工作,應制定統一方案,並對有爭議之處採取暫行妥善處理。
煤系形成條件分析即恢復原始沉積環境的研究。從觀測、研究煤系的各種沉積特徵、成因標誌來分析其形成時的古地理、古構造、古生物、古氣候、古地貌等背景。
聚煤規律研究根據已知區煤系、煤層、煤質的實際分布狀況和有關數據資料,結合它們的形成背景進行綜合研究,以獲得一系列規律性的認識,主要包括煤盆地展布及範圍,含煤性的時、空變化,富煤帶及富煤中心的位置,煤質(灰分、硫分等)的時、空分布特徵等。

煤田分布規律的研究

包括剝蝕區與覆蓋區煤系賦存情況的研究、區域構造分析、火成岩對煤層的破壞和影響分析等。
剝蝕區與覆蓋區煤系賦存情況的研究根據地質發展歷史及區域地質特徵,認識煤系形成後各期地殼變動對煤系改造的具體表現,明確大範圍的煤系剝蝕區以及在新生界或中生代火山岩系覆蓋下可能存在的隱伏含煤區。
區域構造分析根據區域地質資料,掌握區域構造特徵及煤田所處的構造部位。參考有關構造地質學論著,研究煤田及含煤區段遭受改造的過程及機理。
火成岩對煤層的破壞和影響分析首先要區分開成煤期前、後形成的火成岩體,進一步研究成煤後火成岩體的岩性、產狀及其對煤層與煤質的破壞和影響等情況。

煤變質規律的研究

一方面,依據已有的實際資料、數據,編繪煤種分布、反射率分布、揮發分等值線等反映煤變質程度的圖件;另一方面,在對成煤期後構造變動中煤的埋藏 (深度、時限)、抬升 (幅度、期次)、受熱(地溫、岩漿等熱源)、受力(構造、岩漿侵入)等情況進行全面分析後,確定煤變質作用類型並據此指明煤變質規律。

新煤區的預測

在地形地質圖上進行新煤區的確定。只考慮客觀存在可能性,預測依據為其關鍵。
預測依據
根據已掌握的煤田形成與分布規律,在待預測區所收集到的能證實含煤的各種直接或間接的地質信息,主要包括各種地質現象,地質報告,鑽探、物探、化探資料,探礦、採礦工程及其遺蹟,地貌、地形和遙感影像圖片等。

預測成果

主要用煤田預測圖表示,輔以文字說明及圖、表。煤田預測圖綜合表示煤田預測區 (新煤區)位置、範圍和基本地質特徵,標出各區面積、煤資源量、預測程度等級、預測深度、成煤時代和煤種等數據、代號。文字說明包括三方面,①區域地質構造背景和煤田形成與分布規律; ②預測依據和煤炭資源量計算;③預測區和煤炭資源評價。在敘述地質構造背景時,附平面、剖面、柱狀等基礎性地質圖件;敘述聚煤規律時,附古地理、古構造、古氣候、含煤性變化趨勢和煤種、煤質變化趨勢等分析性圖件;在資源量計算時,附煤系橫剖面和計算平面圖。表報主要匯總煤厚、煤質、煤炭資源量等統計數據。
預測程度即預測結果的可信程度。它根據預測依據和對煤田形成分布規律研究深度不同,分預測可靠、預測可能、預測推斷三級。
預測可靠可信度高,預測結果和所估算的煤炭資源量可作為普查找煤的依據。
預測可能定性可信度高,定量可信度較低,可作為普查找煤依據,但所估算的煤炭資源量可靠性較低。
預測推斷在預告新煤區方面定性地提供參考意見,一般不估算資源量。
通常,在對煤田形成與分布規律研究比較深入、含煤性的區域變化不大的地區,預測依據又比較充分時,可劃分為可靠或可能級; 在一些含煤性的區域變化大或煤田形成與分布規律研究還不夠深入的地區,預測程度不可能高,基本上達不到可靠級,一般以推斷級為主,少量達可能級。
預測結果統計對預測區名稱、面積、煤炭資源量、煤種、煤質等數據資料,分別按成煤時代、地區、預測程度、計算深度、煤種五種方式予以分類統計,以方便使用和參閱。
(1) 按成煤時代統計。多紀煤田採用。
(2)按地區統計。大範圍預測時採用。可按行政區劃或自然地理區划進行。
(3)按預測程度統計。按可靠、可能、推斷三級分別統計。
(4)按計算深度統計。根據國家對煤炭資源量計算規定的不同深度區間,分別計算、統計。
(5)按煤種統計。根據國家確定的煤炭品種牌號分別統計,必要時可將某些煤質指標單獨統計。
煤田預測成果的套用全國性的煤田預測,將對一個國家煤炭資源的數量、質量、分布、開發條件和開發程度作出全面系統總結,其成果是國家資源的基礎資料,是國家制訂煤炭開發和工農業建設規劃的重要依據。一個地域的煤田預測,可直接為普查找煤和部署勘探工作服務,在新增和擴大煤炭資源的勘探工作中,增強科學預見性,減少主觀盲目性,改善勘探工作效果。

發展趨勢

主要是加強規律性研究和開展技術經濟評價。
(1)隨著地質理論和探測手段的發展,重新或深入研究煤田形成分布規律,對一些原來認作“無煤區”、找煤難度大的地區和急需找到煤炭資源的地區,進一步開展預測工作,求得突破。
(2)開展對煤田預測結果的技術經濟評價,使已預測出的客觀存在的煤炭資源,經過科學分類,供規劃開發利用和地質勘探時加以分別對待,避免因僅考慮資源條件而造成決策上的偏差或失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