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腹毛腳燕

煙腹毛腳燕

煙腹毛腳燕(學名:Delichon dasypus)為燕科毛腳燕屬的鳥類。體長約13厘米,是一種體小而矮壯的黑色燕。腰白,尾淺叉,下體偏灰,上體鋼藍色,腰白,胸煙白色。與毛腳燕的區別在翼襯黑色。煙腹毛腳燕福建亞種的下體白色。

體型輕小,活動敏捷,以擅長飛行而著稱,善於在高空疾飛啄取昆蟲。喙短而寬扁,基部寬大,呈倒三角形,上喙近先端有一缺刻;口裂極深,嘴須不發達。翅狹長而尖,擅長在空中捕捉飛蟲;尾呈叉狀,形成“燕尾”,腳短而細弱,趾三前一後。雌雄羽色相似,體羽以黑色和灰白色為主。繁殖於喜馬拉雅山脈至日本;越冬南遷至東南亞、菲律賓及大巽他群島。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煙腹毛腳燕
  • 拉丁學名:Delichon dasyp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燕科
  • :毛腳燕屬
  • 亞種:3亞種
  • 命名者及年代:Bonaparte, 1850
  • 英文名稱:Asian House-martin
  • 英文名稱:Asian House Martin
形態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形態特徵

煙腹毛腳燕雌雄羽色相似。上體自額、頭頂、頭側、背、肩均為黑色,頭頂、耳覆羽、上背和翕具藍黑色金屬光澤。後頸羽毛基部白色,有時顯露於外。下背、腰和短的尾上覆羽白色具細的褐色羽乾紋。長的尾上覆羽黑褐色,羽端微具金屬光澤,尾羽黑褐色,尾呈淺叉狀。兩翅飛羽和覆羽黑褐色具藍色金屬光澤。下體自頦、喉到尾下覆羽均為菸灰白色,胸和兩脅綴有更多菸灰色,尾下覆羽具細的黑色羽乾紋,長的尾下覆羽灰色具寬的白色邊緣。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跗跖和趾淡肉色,均被白色絨羽
大小量度為:體重雄性10-15克,雌性11-15克;體長雄性110-120毫米,雌性102-120毫米;嘴峰雄性5-9rren,雌性5-6毫米;翅雄性93-104毫米,雌性90-102毫米;尾雄性40-54毫米,雌性42-56毫米;跗跖雄性9-12毫米,雌性9-11毫米。

棲息環境

煙腹毛腳燕主要棲息于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地懸崖峭壁處,尤其喜歡棲息和活動在人跡罕至的荒涼山谷地帶,也棲息於房雄性、橋樑等人類建築物上。煙腹毛腳燕有的在中國主要為旅鳥,有的主要為夏候鳥,有的為留鳥。夏候鳥和旅鳥春季多在5月初遷來和遷經中國,秋季多在9-10月南遷。

生活習性

常成群棲息和活動,多在棲息地上空飛翔,有時也出現在森林上空或從草坡山嵴上空飛來飛去。通常低飛,但也能像鷹一樣在空中盤旋俯衝。主要以昆蟲為食,在空中捕食飛行性昆蟲,多為膜翅目、鞘翅目、半翅目、雙翅目昆蟲。
繁殖於喜馬拉雅山脈至日本;越冬南遷至東南亞、菲律賓(極少數)及大巽他群島。地區性甚常見。煙腹毛腳燕西南亞種繁殖於中國中東部及青藏高原,冬季南遷;煙腹毛腳燕福建亞種為留鳥於台灣、華南及東南;指名亞種有記錄遷徙時見於東部沿海。煙腹毛腳燕單獨或集小群,與其他燕或金絲燕混群。比其他燕更喜留在空中,多見其於高空翱翔。興奮的嘶嘶叫聲,似毛腳燕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朝鮮民主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菲律賓、俄羅斯聯邦、新加坡、泰國、越南。
旅鳥:珀勞、阿聯。
產地不確定:阿富汗、蒙古國。
煙腹毛腳燕分布圖煙腹毛腳燕分布圖

繁殖方式

煙腹毛腳燕常成群在一起營巢,通常營巢於懸崖凹陷處或陡峭岩壁石隙間,也營巢於橋樑、廢棄房屋牆壁等人類建築物上。繁殖期6-8月,並10多窩聚集在一起的群巢。或許1年繁殖2窩。巢由雌雄親鳥用泥土、枯草混合成泥丸堆砌而成,呈側扁的長球形或半球形,一端開口。巢的大小為長15.5-17厘米,底部寬8-9厘米,巢口口徑3.8厘米。巢壁厚1.5-2.0厘米,內墊以枯草莖、葉、苔蘚和羽毛。每窩產卵3.5枚,多為3枚。卵純白色,大小為17.7-19.6毫米×12.2-13.5毫米,重1-1.2克。孵化及育雛由兩性擔任,孵化期約15-19天,雛期約20天。

亞種分化

(3亞種)
1、煙腹毛腳燕西南亞種(學名:Delichon dasypus cashmeriensis):分布沿喜馬拉雅山脈,從巴基斯坦東部到中國的中南部;越冬進入印度北部和東南亞。
2、煙腹毛腳燕指名亞種(學名:Delichon dasypus dasypus):分布於俄羅斯中南部及東南部(哈馬爾達坂,烏蘇里蘭,庫頁島)和千島南部到中國東北部,韓國和日本,冬季進入東南亞至大巽他群島和菲律賓。
3、煙腹毛腳燕福建亞種(學名:Delichon dasypus nigrimentalis):分布於台灣島以及中國大陸的安徽、福建、廣東、廣西等地。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