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林紀念園

焦林紀念園

焦林紀念園,位於黃河最後一灣的蘭考東壩頭鄉境內,由焦林、蘭考四面紅旗紀念館兩部分組成。占地面積50畝,曾是蘭考縣第一大風口。1962年冬,焦裕祿同志來到蘭考,帶領除“三害”(風沙、鹽鹼、內澇)工作隊,查風口,追風源,在此找到了治沙的辦法,貼上膏藥,紮上了針。人民民眾為了緬懷焦裕祿,稱這片刺槐林為“焦林”,這裡的刺槐為“焦槐”。當地政府於2007年加強了“焦林”的保護與開發力度,在焦林西南角設立了焦裕祿半身雕像,西側修建了蘭考四面紅旗紀念館,並在正南500米褲襠沙丘上建成了焦裕祿精神體驗教育基地,讓人們在學習與弘揚焦裕祿精神的同時,領略到體驗的親身感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焦林紀念園
  • 地理位置:東壩頭鄉政府東3公里處的張莊村西
  • 氣候:北溫帶季氣候
  • 區域面積:50餘畝
  • 類型:森林生態
  • 保護對象:焦林紀念園
  • 管理單位:蘭考縣人民政府
  • 批准時間:2007年
地理位置,歷史沿革,主要景點,保護狀況,

地理位置

焦林紀念園位於蘭考縣城西北12.5公里東壩頭鄉境內,西距官莊自然村0.5公里,東壩頭鄉政府2.5公里,東鄰張莊村0.5公里。焦林占地面積50餘畝,林內焦裕祿的雕像崇立、樹木林立,與蘭考四面紅旗紀念館遙相呼應是秀麗的風景園。
焦林紀念園焦林紀念園

歷史沿革

據傳這裡是一個驛站,是汴京通往濟南府的要塞,還是風沙最嚴重的大風口。風口跨度約4公里,方圓數公里沙丘成群,綿延不斷,遇到大風,風起沙飛,遮天蓋日周圍幾公里不但不成莊稼,途徑的人們,也倍感艱難。無論是何等官員都顯得無奈,文下轎、武館下馬。因而人們就稱其為“下馬台”,一直流傳。
焦林紀念園
1962年冬,焦裕祿同志來帶領除“三害”(風沙、鹽鹼、內澇)工作隊,查風口,追風源,尋找治沙的辦法。來到此地與正在添墳的張莊村民魏鐸彬交談,方知,魏鐸彬家他老娘的墳墓每年冬春季節都會被風颳的棺材外露,為此,他想了個辦法:將墳周圍深挖,將下面的於土翻出,壓在墳的沙上面後,墳墓再也不被颳起。焦裕祿受此翻於固墳的啟示,發明了“貼膏藥”(翻於壓沙)、扎針(種草植樹固沙)的治沙辦法,從實踐中總結了“造林固沙、百年大計;育草封沙當年見效;翻於壓沙、立竿見影,三管齊下才能根治風沙的危害”三條治沙經驗,組織民眾在此翻於壓沙,並在這裡召開治沙現場會,向全縣推廣治沙經驗。經過民眾多年的努力,沙丘變成了槐林,周圍的沙地變成了良田,昔日的大風口變成了今日的糧倉。

主要景點

焦林占地面積50餘畝,經焦裕祿號召栽下的刺槐苗,歷經50多年的精心呵護,如今已成參天大樹,像擎天的寶蓋一樣,日日夜夜地守護著這裡,為周圍的民眾遮風擋雨。這片僅存的的“焦林”,顯得更加令人嚮往和倍加呵護,這裡不僅是茂林密集,還有美麗的採摘園,共人們遊樂,領略大自然的美和感受觸摸黃河沙丘的樂趣。
焦裕祿雕像焦裕祿雕像
焦裕祿的半身雕像座落在焦林西南角,他面向南方,遙望著那一片接著一片的綠色良田。這是又經改造,把經濟林洋槐樹進行利用,將高低不平的沙丘推平的結果。昔日的沙丘在焦書記的面前,已遠離視野,載入史冊,那沙丘的影子已無影無蹤了,而當年那種艱苦奮鬥,改造自然的精神永遠銘刻在人們的記憶中。
蘭考四面紅旗紀念館在焦林的西部,館內陳列和珍藏著當年焦裕祿帶領人們治理“三害”的實物與圖片及蘭考四面紅旗紀念館,這一件件文物為後人講述著那個年代一個個感人的故事。
焦林紀念園
在蘭考四面紅旗紀念館西邊200米處是排洪主幹渠“四明河”,貫通三個鄉鎮;如今仍在發揮作用;向北500米處便是灌溉五個鄉鎮土地的黃河水提灌渠的舊址,雖已廢除,但渠的原貌仍能清晰可辨;向南2公里是橫跨全縣的排洪“三引渠”,這條條河流和溝渠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的作用,更是當年“三害”的有力見證。

保護狀況

2007年政府加強了“焦林”的保護與開發力度,創建了焦林紀念園,教育當地幹部勤政為民、務實清廉。在建館過程中,受到各級黨組織的關心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中組部、省、市領導多次到此參觀指導,中央、省、市各家媒體相繼報導。為了緬懷焦裕祿書記,2013年7月,蘭考縣政府在張莊村建造了焦林紀念園,焦裕祿幹部學院把焦林定為現場現場教學點。
2014年3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親臨蘭考東壩頭鄉張莊村調研指導工作,並在回去的路上談起了他在福建任福州市委書記時所作的《念奴嬌·追思焦裕祿》詞,要求黨員幹部要以焦裕祿為鏡子,發揚焦裕祿書記“親民愛民、艱苦奮鬥、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五種精神,開展好第二批教育實踐活動。自此後,到張莊村參觀學習的人更是絡繹不絕,為張莊村發展旅遊帶來了更大的機遇。2015年張莊村被國家旅遊局定為紅色旅遊扶貧重點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