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過無不及原則的運用

《無過無不及原則的運用》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下》。孟子從實際情況出發,奉行的是無過無不及的中庸之道。​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讀解,作品出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無過無不及原則的運用
白圭①曰:“吾欲二卜而取一,何如?”
孟子曰:“子之道,貉②道也。萬室之國,一人陶,則可乎?”
曰:“不可,器不足用也。”
曰:“夫貉,五穀不生,惟黍生之;無城郭、宮室、宗廟、祭 祀之禮,無諸侯幣帛饔飧③,無百官有司,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 居中國,去人倫,無君子④,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為 國,況無君子乎?欲輕之於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於 堯舜之道者,大梁小梁也。”

作品注釋

白圭:名丹,曾做過魏國的宰相.築堤治水很有名。
②貉(mo): 又作“貊”,古代北方的一個小國。
③饔(yong):早餐。飧(sun):晚 餐。這裡以饔飧代指請客吃飯的禮節。
④去人倫,無君子:去人倫指無 君臣、祭祀、交際的禮節;無君子指無百官有司。

作品譯文

白圭說:“我想定稅率為二十抽一,怎么樣?”
孟子說:“你的辦法是貉國的辦法。一個有一萬戶人的國家。 只有一個人做陶器,怎么樣?”
白圭說:“不可以,因為陶器會不夠用。”
孟子說:“貉國,五穀不能生長,只能長黍子;沒有城牆、宮 廷、祖廟和祭祖的禮節,沒有諸侯之間的往來送禮和宴飲,也沒 有各種衙署和官吏,所以二十抽一便夠了。如今在中原國家,取 消社會倫常,不要各種官吏,那怎么能行呢?做陶器的人太少,尚 且不能夠使一個國家搞好,何況沒有官吏呢?想要比堯舜十分抽 一的稅率更輕的,是大貉小貉;想要比堯舜十分抽一的稅率更重 的,是大桀小桀。”

作品讀解

那就只能十分抽一,完全合於堯舜之道了。
白圭知道孟子主張薄賦稅,所以故意來問他,定稅率為二十 抽一怎么樣。殊不知,孟子從實際情況出發,奉行的是無過無不 及的中庸之道,所以,在這裡展開了一次中庸的現實運用。既回 答了白圭的問題,又表明了自己無過無不及的主張。
財政稅收是維持一個國家運轉必不可少的手段。可是,財政 稅收多少合適?這就是一個問題了。如果橫徵暴斂,苛捐雜稅太 多,太重,老百姓就會受不了,怨聲載道;如果偷稅漏稅太多,稅 率太低,國家財政緊張,入不敷出,又會影響國家機構的正常運 轉。孟子是深深知道這一點的,所以,他從實際出發,指出,如 果按照白圭所提出的稅率,二十抽一,賦稅倒是薄了,老百姓的 負擔倒是減輕了,可國家怎么運轉呢?除非像那邊遠落後的貉國 那樣,根本就沒有國家的機構,沒有靠財政負擔的單位和國家工 作人員。但文明進化的中原國家既然已不可能回到像貉國那樣的 原始狀態,怎能實現像貉國那樣的稅收制度呢?當然,這樣說並 不意味著收得多越好,像暴虐的夏絡那樣,模征暴斂,把人民逼 入水深火熱之中。所以,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只有恰到好處,才是儒者的追求。

作品出處

《無過無不及原則的運用》出自《孟子》的《告子章句下》。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週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作者簡介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說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銳機智,代表著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