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所不在的道

無所不在的道

作品出處

《無所不在的道》出自《中庸》

《中庸》原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作者為孔子後裔子思,後經秦代學者修改整理。《中庸》是被宋代學人提到突出地位上來的,宋一代探索中庸之道的文章不下百篇,北宋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章句》,並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並列稱為“四書”。宋、元以後,《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中庸就是即不善也不惡的人的本性。從人性來講,就是人性的本原,人的根本智慧本性。實質上用現代文字表述就是“臨界點”,這就是難以把握的“中庸之道”。

《中庸》的道中,孔子把“中庸”看成是一個最高的道德標準,也是他解決一切問題的最高智慧。其含義大致有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無所不在的道
  • 創作年代:戰國時代
  • 作品出處:中庸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譯文,作品讀解,執中守正,折中致和,因時制宜,

作品原文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1),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2)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3)如此夫!”(第16章)

作品注釋

(1)齊(zhai):通“齋”,齋戒。明,潔淨。盛服:即盛裝。
(2)“神之格思……”:引自《詩經;大雅。抑》。格,來臨。思,語氣詞。度,揣度。矧(Shen),況且。射(yi),厭,指厭怠不敬。
(3)掩:掩蓋。

作品譯文

孔子說:“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但它卻體現在萬物之中使人無法離開它。天下的人都齋戒淨心,穿著莊重整齊的服裝去祭祀它,無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頭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詩經》說:‘神的降臨,不可揣測,怎么能夠怠慢不敬呢?’從隱微到顯著,真實的東西就是這樣不可掩蓋!”

作品讀解

這一章借孔子對鬼神的論述說明道無所不在,道“不可須臾離。”
另一方面,也是照應第12章說明“君子之道費而隱”,廣大而又精微。看它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是“隱”,是精微;但它卻體現在萬物之中使人無法離開它,是“費”,是廣大。
作一個形象的比喻,道也好,鬼神也好,就像空氣一樣,看不見,聽不到,但卻無處不在,無時不在,任何人也離不開它。
既然如此,當然應該是人人皈依,就像對鬼神一樣的虔誠禮拜了。

執中守正

就是 恪守中道,堅持原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折中致和

就是 執兩用中 和而不同。

因時制宜

就是 與時俱進 通權達變 隨機應變
所以綜合起來,中庸,就是恪守中道,堅持原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在處理矛盾時善於執兩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穩定、和諧。並且隨時以處中,因時制宜,與時俱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