焉支山古戰場

焉支山古戰場是一個景點,久負盛名的山丹焉支山,不僅風景優美、物產豐富,而且是歷代群雄出師甘涼道、扁都口揮戈角逐之軍事要塞。她和馬營大草灘、大斗拔谷、大馬營、八卦營子等古今戰場形成了一個堅固的防禦體系。從西漢到民國年間和解放初期發生的軍事戰事,既有翔實的文字記載,也有民間生動的故事傳說。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焉支山古戰場
  • 地理位置:焉支山
  • 門票價格:免費
  • 著名景點:古戰場
人文歷史
案板石。焉支山腹地的案板石有兩處,一處在跌老鴰河二岔口,有一間房子大的案板石,旁有兩口直徑一二尺的石鍋及擀麵仗。一處在三十六道溝水庫北的盤道灣子。傳說是霍去病驅匈奴時為千軍萬馬做飯、飲水的巨型石頭,其狀逼真形象、靜靜地俯臥於草叢間,似乎在不言不語中向人們訴說著她的悲壯歷史和過去。
烽火台。當地百姓叫"官墩"。焉支山巔有三個官墩。一個在馬喝喇寺南的山頂上,清朝末年仍有個叫"周墩軍"的人把守。一個在軍隊養訓馬的"馬關溝"頂上。一個在柏楊溝南的"半截墩"窪里。這裡據說是焉支山上較為平坦的三四個練兵場之一(其餘為營盤台子、黃花台子等)。半截墩窪是古時點將台,台東西長約一公里,南北寬三四百米。向南數里便是營盤台子。當地八十多歲的老人說,民國十幾年這裡還能看到一排一排呈黑色的殘垣斷壁的古營房遺址。又說,老軍寨古時叫"老兵寨",是從戰場上退下來老殘軍人的住處。他們一邊休養,一邊在薛家墩灘墾荒種糧。官墩之外還有兩個民墩,即陳家墩和張家埡壩墩。在山丹與戰事有聯繫的烽墩還有薛家墩、騸馬墩、石煙墩、磨台湖墩、紅羊圈墩、七里墩等六七十個。上世紀七十年代還有人在焉支山拾了一個古代盔甲"護心境"。
箭(劍)門關。在山丹馬四場和武威"八一"農場向北斜對面的山峰石崖上,有碗口大的三個洞眼,傳說是楊家將練兵時"一箭射三眼"。
旗盤石。在土坡頭的"旗盤溝",有直徑約四五尺、厚二三尺、底部有支撐、中間有眼、呈圓型狀似加工過的插旗桿石頭。旁邊豎一石墩,名曰"騎馬石"。古時,曾有人看到"脈圪噠灣"的雪地上有車軲轆大的一片是乾的,並有閃光,跑去一看,原是黑里發紫的石頭,眼看棉軟,捏時又硬,牙咬有痕。後來,有人說是"避水珠",因被牙咬壞沒靈氣了。
紅軍血戰付家圈。民國二十六年正月二十六日,奉李先念之命在賜兒山(陰騭寺)養傷打游擊的12名紅軍在沙河垴農民王玉亭等人的幫助下,組織起一百多人的隊伍,在捉拿了民團團長後與馬匪軍血戰於焉支山付家圈,在紅軍的帶領下只有少數人衝出重圍進了北山。
粉團花的傳說。在焉支山溝岔里及大馬營灘上生長著不少"粉團花"(學名狼毒)。傳說是為國家安寧日夜操勞的穆桂英,因心血熬乾而又失控了的月經滴於地上,便長出稠密的團團小草。這似人緊緊擁抱的小草,每一叢不多不少28株,每一株不多不少20朵黃米粒大的紅色、白心,外圍微白的粉色小花。花開時,當地人一般不動手去摸,因為氣味不好聞。
紅山的傳說。紅山是焉支山的一個支脈,傳說這裡遠古時是林木茂密,柳科遍山窪的地方。楊滿堂征西時,戰火點燃了山林,大火燒了好幾年,把山底下的煤全燒光了。因此,青山變成了紅山。有的地方向下挖二三尺,便是膠泥紅土。紅山南端高家湖北面盤山上的"防敵"遺址,醒目可見。圍牆上的兩個瞭望台,圍牆內外頹廢的排排土密和"護城河"式的戰壕向後人展示著她的歷史功績。
"紅軍廟"。紅軍廟原本是甘州信士弟子中的文人墨客在民國初年,臨時搭起來作詩賦詞、弄墨舞文的一間沒有前牆和門窗的避風雨小房。文人們在三面里外牆上寫滿了詩文,正牆上還有斗大的"文昌宮"三個字,下有一行:"洪施時真君在此"的楷書字。後來,人們因西路紅軍高級指揮員陳昌浩在這裡養過傷,避過難,便把這個小房叫紅軍廟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