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鶲

烏鶲

烏鶲,Muscicapa sibirica (Gmelin.1789),鶲科鶇屬的一種鳴禽。在我國東北及內蒙古東北部以及昌都地區西南部、四川西部、陝西、甘肅、貴州、雲南西北部繁殖(留鳥、夏候鳥、旅鳥)、遷徙時除我國西部新疆一帶外幾遍布全國各地,比較常見的一種鳥類,在我國境內有3個亞種。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烏鶲
  • 拉丁學名:Muscicapa sibirica
  • 別稱:烏鶇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雀形目
  • 亞目:鳴禽亞目
  • :鶲科
  • 亞科:鷦亞科
  • :鶇屬
  • :烏鶲
  • 命名者及年代:Gmelin,1789
  • 英文名:Sooty Flycatcher
形態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國內分布,國外分布,亞種分化,保護等級,

形態特徵

成鳥:(春羽)雌雄同色。上體及頭側烏褐色。頭頂羽毛中部較濃暗,形成斑點狀, 頸側亦微雜以近白色的斑紋;眼先和眼圈均呈微白色;兩翅及尾黑褐色;初級飛羽具極其細狹的淡褐色邊緣;大覆羽與三級飛羽亦鑲有較寬的淡棕白色羽緣。但不若北灰鶲那樣顯著。下體大都白色;胸、脅滿布烏褐色短紋,紋間分界有時不清,因而並成一片。肛周及尾羽覆羽純白色;翅下覆羽及腋羽棕白色。
幼鳥:與成鳥相似,上體灰褐色,雜以白色斑紋。大覆羽鑲以狹窄的褐邊,羽端具寬闊的乳白色斑;初級覆羽和飛羽深褐色,有時具深黃色羽端,內側次級和三級飛羽具淡紅褐色邊緣和羽端,下體白色羽毛雜以褐色斑點。虹膜暗褐色;嘴暗褐,嘴裂及下嘴基部稍淡;跗蹠黑褐色。
量衡度:
性別
體重
全長
嘴峰
跗蹠
♂♂(26)
11.7
124.8
12.1
77.8
51
12.1
(8-14)
(115-138)
(12.5-13)
(75-82)
(47-55)
(12-13)
♀♀(12)
12.4
125
12
74.6
50.9
12
(11.5-15)
(118-138)
(11.5-12)
(66-82)
(46-53)
---

生活習性


行為:平時棲息於樹林和灌木中,大都活動在樹枝上,很少下地,雌雄一起或是單獨生活,常在樹頂鳴叫,
叫聲:在繁殖期中鳴聲更為優美,似“qi-i-ku, qi-i-ku, qi-i-ku”。
食性:烏鶲是主要食蟲的鳥類之一,包括鱗翅目的毛蟲。膜翅目的蟻類和蜂類。及鞘翅目的象甲、金龜甲等,還有少量有益的瓢甲、蜘蛛。
繁殖:烏鶲夏時在山林間繁殖。巢通常營在折斷的樹幹之窩凹里,一般距地面高約1-4m,亦有高至8m 的。巢呈杯狀,由乾燥草穗所成。巢的外徑為10,內徑6,巢高6cm 。卵每產4-6枚,呈淡綠色,在卵的鈍端具有或濃或淡的銹色斑點,平均大小為12.2×17.1mm 。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

在我國東北及內蒙古東北部以及昌都地區西南部、四川西部、陝西、甘肅、貴州、雲南西北部繁殖(留鳥、夏候鳥、旅鳥)、遷徙時除我國西部新疆一帶外幾遍布全國各地。

國外分布

國外見於西伯利亞的阿爾泰到堪察加, 白令海到日本,蒙古,阿富汗,伊朗,遷徙時, 遍布東南亞各國, 印度北部及馬來西亞一帶。

亞種分化

在我國境內有3個亞種。
烏鶲指名亞種 M. s. sibirica:體灰褐;下體腹部較多白色, 胸部烏褐色,縱紋較細;翅長
28♂♂ 77.8 (75-82)mm
烏鶲西南亞種 M. s. rothschildi:上體烏褐; 下體較少白色, 胸部烏褐色,縱紋較粗, 形成一片烏褐色並延及兩脅;翅長 8♂ 75.4 (74-77 mm
烏鶲藏南亞種 M. s. cacabata上體暗烏褐色, 下體白色最少; 胸及兩脅淡烏褐色,下體白色
最少; 胸及兩脅淡烏褐色;翅長 1♀ 74 mm

保護等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