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茲別克斯坦伊斯蘭教

烏茲別克斯坦伊斯蘭教

伊斯蘭教於公元8世紀傳入烏茲別克斯坦。706年阿拉伯軍事將領古太白·伊本·穆斯林征服了這裡,九年後在布哈拉紮下根基,這時撒馬爾罕首領塔爾甘投順了古太白,從此這兩座城市成為在中亞伊斯蘭文化的中心。蘇聯解體後,中亞穆斯林宗教委員會(1991)在塔什乾成立,中亞伊斯蘭教有了較大的發展。

烏茲別克斯坦概況,伊斯蘭教的傳入,前蘇聯時期的伊斯蘭教,蘇聯解體後的伊斯蘭教,

烏茲別克斯坦概況

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位於中亞的中部與北部,北面和西北面接哈薩克斯坦,南連阿富汗,東接吉爾吉斯斯坦與塔吉克斯坦,西北瀕鹹海,西南鄰土庫曼斯坦。地勢東高西低,大部分為克孜勒庫沙漠,東部及南部屬於天山山系和吉薩爾———阿賴山系的西緣,內有著名的費爾乾納盆地。國土面積44.74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032.32萬(1990年),烏茲別克族占71.4%、俄羅斯族占8.3%、塔吉克族占4.7%、哈薩克族占4.1%。烏茲別克、塔吉克、哈薩克族均信奉伊斯蘭教,大多屬於遜尼派,奉行哈乃斐教法學派,少數人屬於蘇非派。俄羅斯族信奉東正教。烏茲別克語和俄語為官方語言,首都塔什乾。
公元前8世紀,烏茲別克斯坦的土地上先後出現過巴克特里亞王國、花拉子模國、索格迪亞納國和安息國。公元前6—4世紀,相繼受到波斯阿契米尼德王朝、馬其頓亞歷山大軍隊的入侵。公元前3—2世紀,一度歸塞琉古王朝和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統治,以後又分裂成坎格爾國、費爾乾納國、大月氏國、噠國、貴霜王國和突厥汗國,中國漢代曾稱之為“大宛”。公元8世紀被納入阿拉伯帝國版圖。9—13世紀阿拉伯帝國崩潰後,先後建立了薩曼王朝、卡拉汗尼王朝。11—12世紀以烏茲別克族為主的國家基本形成。13世紀烏茲別克斯坦被蒙古韃靼人征服,14—15世紀受帖木兒帝國統治。15世紀時建立了昔班尼王朝統治下的烏茲別克國。16—18世紀又相繼建立起布哈拉汗國、希瓦汗國和科坎德汗國。19世紀60—70年代部分領土被併入俄國。1924年1月27日成立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加入蘇聯。1991年9月1日宣告獨立,易國名為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

伊斯蘭教的傳入

伊斯蘭教於公元8世紀傳入烏茲別克斯坦。706年阿拉伯軍事將領古太白·伊本·穆斯林征服了這裡,九年後在布哈拉紮下根基,這時撒馬爾罕首領塔爾甘投順了古太白,從此這兩座城市成為在中亞伊斯蘭文化的中心。805年阿拔斯王朝哈里發哈倫·拉希德親征中亞,以平息撒馬爾罕的兵亂,行至呼羅珊的圖斯不期病倒,於809年去世。1370—1405年帖木兒將其帝國之都建在撒馬爾罕,在些建起許多恢弘壯觀、富麗堂皇的大清真寺、經學院和陵墓群。其中的比比哈內清真寺是中亞最傑出的伊斯蘭建築,落成之時,曾被譽為伊斯蘭世界最大、最美的清真寺。建造該寺的工匠技師來自波斯、印度、巴庫、中國和中亞各地,使該寺展示出異彩紛呈的建築風格與特色。其寬敞豁亮的禮拜大殿上聳立著天藍色的大穹頂,四周環繞著398個網狀、大小不一的秀雅小穹頂,如眾星托月般烘托著巍峨壯觀的美麗大穹頂,並與大門兩端和院牆四角的八邊形宣禮塔遙相呼應,顯示出恢弘的氣勢和迷人的風采。該寺的所有牆壁上鑲有彩色瓷磚砌成的圖案和彩石鑲嵌的壁畫。儘管歲月悠悠,數百年已逝,其色彩依然鮮艷奪目如初。該寺的大門上鐫刻著細密的花卉藤蔓和回紋圖案,在陽光照耀下,顯示著獨特的神韻。謝赫靜達陵更是古代伊斯蘭建築群中的藝術精品。謝赫靜達意為“永生之謝赫”,相傳8世紀初,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堂弟庫薩姆作為第一批來中亞傳播伊斯蘭教的人士在撒馬爾罕傳教時被殺,以後伊斯蘭教成為撒馬爾罕國的國教。為了紀念庫薩姆,撒馬爾罕的執政者將自己及其親屬的陵墓與庫薩姆墓建造在一起,形成了這片“永生之謝赫”陵地,此陵因此得名。陵地中共有13座陵墓和一座清真寺。最主要的一座是庫薩姆墓,人們沿著寬大的石階拾級而上,可以到達陵墓旁。墓碑上刻有“14世紀建造”的字樣。整個陵園建造的基調為青色,因為中亞居民以青色為喪色。帖木兒大帝的王后圖瑪·阿卡和侄女圖爾坎·阿卡的陵墓也在此園內。傳說圖爾坎·阿卡聰明美麗,深得帖木兒喜歡,可惜16歲時就夭折了。帖木兒下令將她的墓造得比其它陵墓更為美觀,因此她的墓是陵園內最美麗的。所有陵墓排列在一條狹窄的甬道兩側,舉目望去,它們恢弘壯觀、裝飾華麗,或有陶雕飾物,或鑲嵌著美麗的幾何、花草、銘文圖案,或繪有壁畫,共同構成一組光彩奪目的建築群體,堪稱中亞地區的一座藝術寶庫。15世紀末帖木兒之孫兀魯伯在此建起了天文台和經學院。16世紀這裡又增添了杜爾·穆拉德和卓清真寺。城外哈爾坦克村有著名穆斯林學者伊瑪目布哈里(《布哈里聖訓實錄》的彙編者)的陵墓和著名的布哈里清真寺。因此這座伊斯蘭文化古城素有“東方羅馬”、“伊斯蘭教珍珠”的美稱,一直是吸引世界穆斯林和遊人的文化勝地。在烏茲別克斯坦,與撒馬爾罕同負盛名的伊斯蘭文化名城有布哈拉、希瓦、塔什乾等。薩曼王朝(875—899)曾建都布哈拉,14世紀巴哈丁(Baha'al-Din,1317—1389)曾在此創立了納格什班迪耶蘇菲派教團。該教團屬於蘇菲正統派教團,反對狂熱儀式,在當時的上層社會很有感召力。現在仍為中亞影響最大的蘇菲派教團。在布哈拉附近的巴維丁村有巴哈丁的陵墓,被尊為聖地。16世紀布哈拉成為布哈拉汗國首都,中亞伊斯蘭文化與教育中心。歷代王朝在此修建了繁多的建築物,使之成為宮殿、清真寺、陵墓、經學院、市場交錯的文化名城,享有“博物館”之稱。現尚存有140處伊斯蘭教古建築,最著名的是公元9世紀末—10世紀初所建的伊斯邁爾·薩曼尼陵,它是中亞古老伊斯蘭建築藝術的代表作。這座陵墓為一正方體建築,其上方中央覆有一個體積略小的半圓型穹頂,四角環襯著球狀小圓頂,呈現出角塔的雛形。陵墓以緊壓的赭黃色石磚砌造,牆面用拼磚裝飾,組成菱形、圓幣形、柳條編織形的四方形圖案,精巧別致。每天因日照的角度不同,陵墓上會出現令人目不暇接的變幻花樣,眩目迷人,使之具有神奇的魅力。建於12世紀的卡梁清真寺及其旁邊高聳的46.3米的宣禮塔為布哈拉最高的建築物。布哈拉還有巴哈丁·納格什班迪清真寺、霍加·宰丁清真寺、查爾清真寺、拉希姆汗清真寺、謝伊費德丁清真寺和諸多著名蘇菲派創始人的陵墓。布哈拉也一直是中亞穆斯林研究伊斯蘭教的中心,曾擁有許多經學院,如:1509年建立的庫克爾達什經學院是中亞最大的經學院,1535年建立的米爾—阿拉伊斯蘭學院(即原來的阿拉伯親王經學院)至今依然開辦。這些伊斯蘭高等學府也是極富盛名的伊斯蘭建築群。希瓦是中亞伊斯蘭文化古城,位於烏茲別克斯坦西南邊界處,在希瓦綠洲上。16世紀時為希瓦國都城。據傳,其名由突厥語“乾燥的”一詞演變而來,意為:此城位於中亞卡拉庫姆大沙漠附近,氣候異常乾燥。此城至今尚存有不少美麗的伊斯蘭風格的建築。中亞盛傳的古諺講“我願出兩袋黃金,但求看一眼希瓦”。由此可以想見希瓦當年之迷人。希瓦的伊山喀拉是獨特的伊斯蘭城區和文化博覽城。所有伊斯蘭曆史古蹟都得以完好地保存在區內。這裡有宮殿、清真寺、禮拜殿、宣禮塔、經學院、浴室、市場等古建築。希瓦城中最具有歷史意義的伊斯蘭建築有1835年前後建造的尼亞茲·沙里卡清真寺、阿拉·巴爾坎·伊山清真寺、艾米爾·卡拉清真寺等著名清真寺。城中還有一座美麗的古堡,堡中矗立著希瓦汗國皇宮,宮牆為黃沙之色,沒有窗戶,整座宮殿如同一座奇特的碉堡。城中最高的建築物是57米高的霍加宣禮塔,另外還有極富傳奇色彩的卡爾陀塔。城中最美麗的穆斯林陵墓是帕赫拉萬陵。千百年來希瓦一直作為美麗的中亞伊斯蘭文化古城而名揚世界。塔什乾是世界著名的伊斯蘭文化古城,迄今其老城內仍留有許多古老的清真寺和陵墓。其中最著名的有:光明·伊斯蘭清真寺、奎路克·阿塔清真寺、卡迪·盧巴特清真寺、諾扎清真寺等。
15—16世紀歐洲海運事業發達起來,商隊不再取道中亞,貿易形式的變更使歷史上曾為東西交通要道的烏茲別克斯坦從此冷落下來,一度繁榮燦爛的伊斯蘭文化也隨之蕭條。

前蘇聯時期的伊斯蘭教

蘇聯十月革命後,1918年1月23日伊斯蘭教在蘇聯的法律上得到承認,國內實行政教分離。到30年代中期,中亞伊斯蘭教事務領導權已掌握在擁護蘇聯政府的教職人員手中,伊斯蘭教團體基本上成為在憲法和宗教法律約束下進行活動的團體。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包括中亞在內的全蘇四個伊斯蘭教中心都發表聲明:忠於蘇維埃政權,譴責德國的法西斯侵略,號召穆斯林積極支援前線。
1943年10月在第一屆穆斯林代表會議上,中亞暨哈薩克斯坦穆斯林宗教事務管理委員會成立,總部設在塔什乾,受蘇聯宗教事務委員會領導。該會屬於遜尼派,主要處理中亞地區的伊斯蘭教事務,管理穆斯林的宗教生活。該會除主要負責人和副手外,其他成員均由選舉產生,主要負責人被稱為“大穆夫提”。中亞有關伊斯蘭教義及信條的理論討論,都由該會的歐勒瑪理事會進行,其決議在清真寺內或通過《蘇聯東方穆斯林》通知廣大穆斯林公眾。該會所屬的教職人員,無論職務大小,都領取固定的工資。在清真寺服務的教職人員,薪酬由穆斯林公眾支付。年老的教職人員還享有養老金。該會是全蘇聯最大的伊斯蘭教領導機構,擁有全國最大的清真寺、聖墓群和全蘇僅有的兩所伊斯蘭教經學院,一為設在布哈拉的歷史悠久的米爾·阿拉經學院。它最初建於1535年,十月革命後關閉。1952年重新開辦。另一為1958年設立的塔什乾伊斯蘭學院。這兩所學院專門培養國家所需的伊斯蘭教經學家和教職人員,每年有畢業生60—70人。除這兩所學院外,其他任何系統化的伊斯蘭宗教教育都在被禁之列。該會還定期選派經學院學生或毛拉到埃及、利比亞、敘利亞和沙烏地阿拉伯等國的高等伊斯蘭學府留學、進修。到60年代,一代年輕的穆斯林學者在蘇聯教育制度下成長起來。他們不同於恪守教條的前輩,有良好的世俗教育知識,又受過特殊的伊斯蘭傳統教育,逐漸擔任了中亞伊斯蘭教社團的領導職務。
中亞暨哈薩克斯坦穆斯林宗教事務管理委員會的其他業務還包括組織朝覲、出版書刊、開展國內外宗教交流活動等。該會自1945年起,每年選拔、組織二、三十名穆斯林赴麥加朝覲。在出版方面:該會自1964年開始,出版烏茲別克文的會刊《中亞暨哈薩克斯坦穆斯林宗教事務管理委員會會刊》,一年四期。1968年該刊易名為《蘇聯東方穆斯林》,用烏茲別克文出版,1969年又增加了阿拉伯文版,1974年再增加法文版和英文版。這份刊物主要對海外宣傳,在蘇聯只有上層伊斯蘭教界人士才能看到。該會還於1947、1964、1972、1985年數次印製了阿拉伯文、烏茲別克文和塔吉克文的《古蘭經》。1985年出版了《古蘭經經文節錄》唱片。該會每年印製萬餘冊阿拉伯文《伊斯蘭教日曆》,每冊12頁;還出版過紀念伊斯蘭教聖訓學家提爾密濟著作專輯、《伊斯蘭教資料集》(1945)、《蘇聯伊斯蘭教文物畫冊》(1956)和一些畫刊、小冊子。這些書刊的主要發行對象是宗教界上層人士,而不是一般的穆斯林民眾。此外,該會還大量、廣泛地發行該會前主席──大穆夫提齊·巴巴哈諾夫(ZiautdinBabakhanov)介紹蘇聯穆斯林生活的宣傳小冊子。齊·巴巴哈諾夫深受蘇聯政府的信任,生前曾主持中亞及哈薩克斯坦伊斯蘭教事務達40多年之久。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中亞暨哈薩克斯坦穆斯林宗教事務管理委員會的領導下,中亞各級伊斯蘭教組織在政治上主動地適應社會主義社會。無論在他們的各項聲明中,在穆斯林代表會議的決議中,在宗教領袖們的文章、講話中,還是在清真寺的宣教中,都公開表明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支持政府的內外政策,對某些伊斯蘭教義、哲學思想作出適應於社會主義的新解釋,突出宣傳伊斯蘭思想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共同之處。不少經學家和教職人員特別注重宣傳伊斯蘭教道德,說“馬列主義主要關心管理經濟與政治,而伊斯蘭教基本上處理精神與倫理問題。”強調伊斯蘭教道德觀在社會主義社會中的積極作用,並認為《古蘭經》規定的孝敬父母、尊重親友和鄰居、樂於施捨、扶助孤貧、待人誠懇、主持公道、寬恕待人等倫理道德與社會主義的道德要求是一致的。他們還對主麻日(周五)、每日五番拜的時間、守齋月的條件、宰牲、婚喪、割禮等伊斯蘭教規作了一些變通的規定。
伊斯蘭教對烏茲別克穆斯林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它不僅作為宗教,而且作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文化與文明、一種經濟制度和經營方式、一種特殊的社交和治家方式、一種法律體系、一種既適合於今生又適合於後世的、無所不包的體系。伊斯蘭教為他們提供了人生觀、價值觀、尤其是道德觀。人們行割禮、過齋月,出生、婚嫁、殯喪及日常生活無不受到伊斯蘭教法和古風舊俗的約束。婦女們在社會和家庭的地位低男人一等,一些人婚姻不能自主,早婚、買賣婚姻時有發生,在偏僻的地區婦女出門要帶面紗。人人都認為參加宗教節日慶祝活動是正當的。每到這些節日裡,在通向塔什乾、布哈拉、撒馬爾罕中心清真寺的狹窄街道上擠滿了去參加會禮的人群。儘管在蘇聯,阿拉伯文《古蘭經》供應有限,但幾乎每一個穆斯林家庭都有一本《古蘭經》。塔什乾70年代末的地方刊物調查表明:55歲以上的人大都有信仰,即使原先是無神論者或對宗教漠不關心的人,當他們到了老年以後,也開始傾向伊斯蘭教,因為他們要忠於傳統,忠於民族精神,在烏茲別克,“穆斯林”一詞包含著民族和宗教雙重意義。
1990年前後,作為中亞伊斯蘭教中心的烏茲別克,穆斯林活動更為突出。這一年對塔什乾大學畢業生調查時,60%的學生稱自己為穆斯林,只有7%的學生稱自己為無神論者。同年3月,44歲的穆罕默德·薩迪克·穆罕默德·尤素福被推選為該會主席,成為中亞的新大穆夫提。他曾在利比亞高等伊斯蘭學府留學四年,擔任過塔什乾伊斯蘭學院院長。同年春他被推選為蘇聯最高蘇維埃的宗教代表(共七人)。
1990年6月,中亞暨哈薩克斯坦穆斯林宗教事務管理委員會在塔什乾首次發行4萬冊伊斯蘭教刊物《伊斯蘭之光》,用烏茲別克文、阿拉伯文、俄文印製。該刊的宗旨是:維護伊斯蘭教的純潔性、衛護穆斯林權利、闡釋伊斯蘭教義及主張、介紹先知穆罕默德業績、闡明伊斯蘭教禮儀的意義與程式、反映蘇聯穆斯林生活。此後在烏茲別克,清真寺、經文學校不斷增加,宣傳伊斯蘭教的圖書大量發行,各地開始注意全面挖掘與伊斯蘭教曆史有關的遺蹟,電台、電視台開辦了宗教專題節目,《古蘭經》成為許多家庭必備之讀物。早已失去宗教色彩的納吾魯孜節又恢復了其濃郁的宗教色彩。1990年9月14—16日中亞暨哈薩克斯坦穆斯林宗教事務管理委員會在塔什乾舉行了紀念聖訓學家伊瑪目提爾密濟誕辰1200周年的國際伊斯蘭會議,邀請伊斯蘭世界聯盟、世界伊斯蘭大會和伊斯蘭各國的領袖們參加。1990年有1300多名中亞和蘇聯各地的穆斯林赴麥加朝覲,是蘇聯歷史上朝覲人數最多的一年。

蘇聯解體後的伊斯蘭教

蘇聯解體前後,烏茲別克斯坦政府歸還了數十年前沒收或占用的清真寺和寺產土地,並提供土地幫助建造清真寺,宗教委員會給予經費支持。各行各業的穆斯林都來參加建造和修復清真寺,出錢、出力、出技術,各盡所能。穆斯林們聚集在清真寺里背誦《古蘭經》,學習伊斯蘭教教義。年輕的穆斯林婦女都帶面紗,去新開設的經文學校學習。在伊斯蘭經學院學習的學生也在成倍地增加。有關伊斯蘭文化的資料性文章開始見諸報端,廣播中專門安排了有關開齋節的專題節目。宗教領袖們時常在廣播、電視上作報告。伊斯蘭教和阿拉伯語的書籍正在印製,但規模有限。越來越多的穆斯林渴望去麥加朝覲。
1991年在塔什乾建起一個伊斯蘭印刷廠,旨在將《古蘭經》譯成烏茲別克、哈薩克、西里爾文印刷出版,另外還將印製出版十月革命後被毀的用中亞各國文字和阿拉伯文寫的伊斯蘭教科書。廣播電台開始轉播沙烏地阿拉伯為中亞穆斯林服務的專題廣播節目“尼戴伊斯蘭”。蘇聯解體後,中亞穆斯林宗教委員會(1991)在塔什乾成立,主席由大穆夫提穆罕默德·薩迪克·穆罕默德·尤素福擔任。在他的領導下,中亞伊斯蘭教有了較大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