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欖(中藥)

烏欖(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烏欖,中藥名。為橄欖科橄欖屬植物烏欖Canarium pimela Leenh.的果實。植物烏欖,分布於我國廣東、廣西、海南、雲南。具有止血,利水,解毒之功效。主治內傷吐血,咳嗽痰血,水腫,乳癰,外傷出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烏欖
  • 別稱:木威子《本草拾遺》,烏橄欖《海槎余錄》,黑欖(廣東)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芸香目
  • :橄欖科
  • :橄欖屬
  • :烏欖
  • 分布區域:我國廣東、廣西、海南、雲南
  • 採收時間:8-11月果實成熟時
  • 用量:內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
  • 毒性:無毒《本草拾遺》
  • 貯藏:置乾燥處,防蛀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藥理作用,現代套用,炮製,鑑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果實。

性味

味酸、澀,性平。

歸經

入脾、肺經。
功效
止血,利水,解毒。

主治

內傷吐血,咳嗽痰血,水腫,乳癰,外傷出血。

相關配伍

治乳腺炎,欖角(烏欖果實用溫熱開水燙過,悶軟去核,鹽漬)60-90g。水煎熏洗患處。(《廣西本草選編》)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10g。
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敷;或研末撒。

藥理作用

抗氧化作用。

現代套用

1、治療痰多咳血。
2、治療小便不利。
3、治療乳癰。

炮製

採集加工:8-11月果實成熟時採收。

鑑別

藥材性狀:核果呈卵狀長圓形,長26-32mm,徑15-17mm。表面棕褐色。果核長紡錘狀腰鼓形,長22-26mm,徑9-10.4mm。兩端銳尖,表面淺褐色,凹凸不平,具3條明顯的縱棱紋,細棱間又各具不甚明顯的粗棱。先端具3個眼點,每一眼點兩側各具一弧形細縱溝,直達種子中下部,2條細溝向相反方向彎曲。以粒大、均勻、飽滿者為佳。

形態特徵

喬木,高達20米,胸徑達45厘米。小枝粗10毫米,乾時紫褐色,髓部周圍及中央有柱狀維管束。無托葉。小葉4-6對,紙質至革質,無毛,寬橢圓形、卵形或圓形,稀長圓形,長6-17厘米,寬2-7.5厘米,頂端急漸尖,尖頭短而鈍;基部圓形或闊楔形,偏斜,全緣;側脈(8-)11(-15)對,網脈明顯。花序腋生,為疏散的聚傘圓錐花序(稀近總狀花序),無毛;雄花序多花,雌花序少花。花幾無毛,雄花長約7毫米,雌花長約6毫米。萼在雄花中長2.5毫米,明顯淺裂,在雌花中長3.5-4毫米,淺裂或近截平;花瓣在雌花中長約8毫米。雄蕊6,無毛(僅雄花花葯有兩排剛毛),在雄花中近1/2、在雌花中1/2以上合生。花盤杯狀,高0.5-1毫米,流蘇狀,邊緣及內側有剛毛,雄花中的肉質,中央有一凹穴;雌花中的薄,邊緣有6個波狀淺齒。雌蕊無毛,在雄花中不存在。果序長8-35厘米,有果1-4個;果具長柄(長約2厘米),果萼近扁平,直徑8-10毫米,果成熟時紫黑色,狹卵圓形,長3-4厘米,直徑1.7-2厘米,橫切面圓形至不明顯的三角形;外果皮較薄,乾時有細皺紋。果核橫切面近圓形,核蓋厚約3毫米,平滑或在中間有1不明顯的肋凸。種子1-2;不育室適度退化。花期4-5月,果期5-11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1280米以下的雜木林內。

相關論述

1、《廣州記》:“木威高丈余,子如橄欖而堅,剝去皮以為粽。”
2、《綱目》:“木威子,橄欖之類也。陳氏說出顧微《廣州記》中。而渠元帝《金樓子》云:橄欖樹之南者為橄欖,東向者為木威;此亦傳聞謬說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