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出現日食和月食/探索與發現奧秘

為什麼會出現日食和月食/探索與發現奧秘

《為什麼會出現日食和月食》: 觀測日食和月食除了能夠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其科學價值也十分巨大。科學史上有許多重大的天文學和物理學發現是利用日全食的機會做出的,而且只有通過這種機會才行。最著名的例子是1919年的一次日全食,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的觀測結果與愛因斯坦事先計算的結果十分吻合,從而證實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 由李華金主編的《為什麼會出現日食和月食》內容包括宇宙空間;太陽;月球;地球;各種傳說;望遠鏡等。

基本介紹

  • 出版社:安徽美術出版社
  • 頁數:216頁
  • 開本:16
  • 定價:27.80
  • 作者:李華金
  •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39842652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愛迪生曾說過:“驚奇就是科學的種子。”《探索與發現奧秘》正是一套讓人備感驚奇、超酷超炫的科學書,立足於21世紀的最新科技發展喊果,緊跟時代步餞,以獨特的視角、生動的文字、豐富的想像力,書中全面闡述科學知識、揭秘復系的科學現象、洞悉自然科學規徨,讓你領略到看似枯燥的科學其實很精彩、很有趣。
這本《為什麼會出現日食和月食》(作者李華金)是該系列中的一冊。

圖書目錄

深邃的舞台——宇宙空間
科學認識宇宙的開始
哥白尼創立日心說
大爆炸與宇宙的誕生
銀河系的發現
太陽系的結構
太陽系的探測活動
星雲和“宇宙島”
日食的主角——太陽
宇宙中的重量級明星
“炙手可熱”的大明星
太陽不是標準的球體
太陽光球與太陽黑子
色球上熊熊燃燒的烈火
從彩虹開始認識陽光
從火災中認識太陽光譜
肉眼看不見的陽光
太陽上的“廣播電台”
太陽磁暴與磁針跳動
認識冕洞和太陽風
見不到“現在的”太陽
太陽還能燃燒多久
月食的主角——月球
月亮的身世至今無法解釋
“地球衛士”的廬山真面目
月亮與“主人”之間的距離
月球公轉與月相的變化
月球自轉和“搖擺舞”
月球上的神奇景象
神秘而又頻繁的月震
月亮的奇異變化之謎
潮汐揭示地月的親密關係
人類將如何開發月球
重要的配角——地球
地球是從哪裡來的
我們居住的地球多少歲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地球的內部是什麼
證明地球公轉的歷程
視而不見的有力證據
傅科與地球自轉
“舟行而人不覺”
公轉與自轉最有力的證據
地球是個大磁場
地球的周期性變化
日食與月食的啟示——各種傳說
盤古開天闢地
“天狗食日”和“天狗食月”
的傳說
傈僳族關於日食的傳說
夸父逐日的神話
后羿射日的故事
嫦娥奔月的故事
吳剛伐桂樹的傳說
廬山真面目——日食與月食
日食、月食是怎樣發生的
日全食的發生與“貝
利珠”
日環食和日偏食
日食的幾個重要階段
什麼是日食帶
月食和月相
日食、月食發生的規律
研究日食、月食的科學意義
太陽元素的發現與日食
“延長的眼睛”——望遠鏡
三星堆古人的“望遠鏡”
折射式天文望遠鏡
反射式望遠鏡
反射式望遠鏡的歷史
折反射式天文望遠鏡
現代大型光學望遠鏡
射電望遠鏡
神奇的哈勃太空望遠鏡
壯觀的天象——觀測日食、月食
肉眼觀測日食的方法
天文望遠鏡目視觀測法
日全食階段的觀測辦法
日食的相機照相觀測法
日食的望遠鏡拍攝觀測法
日食照相觀測法的注意事項
日食的攝像觀測法
日食的科學研究與觀測
業餘愛好者如何研究日食
知識與笑聲——日食、月食趣聞
日食對地球生物的影響
日全食將離地球而去
日食與短波通訊衛星導航
日食是如何影響天氣的
被日全食欺騙的動物
歷史上的戰爭與日食、月食
兩個天文官與日食的故事
月食使哥倫布化險為夷
“貝利珠”帶來的驚喜

文摘

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個美麗的綠洲,樹木蔥蘢,鮮花盛開,香飄四野,馥郁芬芳。鳥在空中飛,人在地面走,魚在水底游,到處是生氣勃勃的生命活動。
地球上生命活動的能量來自什麼地方呢?大部分入都知道答案是太陽。
那么,太陽上的能量怎么傳到地面來呢?大部分人也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它是由太陽光傳輸的。沒有太陽光源源不斷地輸送能量,地面的一切生命活動都不能存在。
如果我們打破沙鍋問到底,再問一句:太陽光從哪裡發出來的呢?恐怕知道這個問題答案的人就不多了。
在太陽大氣層里,有個叫光球的地方,位於對流層的外面,是太陽大氣的最低層,厚度大約500千米,壓力不到1/10000百帕,幾億億立方厘米的物質質量才有l克。這便是太陽光發出的地方。我們平時看到的圓圓的日面,就是這個區域。
光球是太陽的一扇敞開的大門,輸送能量的太陽光就是從這裡發出的。當然,太陽上發射光線的地方,不僅僅在光球一層,其他層次也有。但是,光球物質對光線的吸收和散射相當強烈,以致稀薄的光球大氣能夠像地球大氣中濃霧那樣,把太陽內部發射的光線深深擋住。所以,只有光球發射的光線才能向宇宙空間發射。
光球是璀璨晶瑩的,但這璀璨晶瑩的光球不是潔白無瑕的,在這裡有許多結構,例如臨邊昏暗、米粒組織、光斑、黑子等。
仔細觀察,光球上的亮度是不均勻的,最明顯的特徵是太陽邊緣比日面中心暗,這就是臨邊昏暗。這是光球各部分溫度分布不均勻造成的。日面中心的光來自光球較深層次,這裡溫度較高,所以輻射明亮;日面邊緣的光來自光球較淺層次,這裡溫度較低,所以輻射較暗。測量表明,光球的溫度同它裡面的高度有關。在光球上層,溫度是4500℃,愈往下愈高,到光球底部,溫度上升到5700℃。平常所說的太陽表面溫度,就是光球底部的溫度。
科學家在對光球中的臨邊昏暗、米粒組織、光斑、黑子等的研究當中,要數對黑子的研究時間最長。早在古代社會,我國的科學家就對太陽黑子進行了記錄。
但是,肉眼觀測太陽黑子受到很大限制,一般只能在特殊的天氣條件下,即日光減弱很多時才能觀測,否則,強烈的日光會把觀測者眼睛灼壞的!
科學地觀測太陽黑子是從伽利略開始的。伽利略是用望遠鏡觀測的。伽利略最先用望遠鏡觀測星空,但他不是望遠鏡的發明人。望遠鏡是一個小孩在玩耍中無意發現的。
荷蘭有個名叫伯希的磨鏡師,帶了一個徒弟。一天,伯希外出有事,徒弟在家沒有事做,感到無聊,就拿幾塊鏡片一前一後地擺著玩。當他順著鏡片重疊的方向望去時,他驚果了!原來,他在鏡片裡看到一隻毛茸茸的凸眼睛怪物,揮動著前爪向他爬過來。他嚇得把鏡片扔掉了。扔掉鏡片,怪物又不見了。鎮定下來後,他再向鏡片重疊的方向望去,原來,怪物是一隻在窗戶上爬行的大蒼蠅。國小徒又拿起鏡片望窗戶,這下他沒有看到蒼蠅,而看到遠方的鐘樓一下子跑到跟前來了。他放下鏡片,鐘樓又回到原來的地方。
伯希回來後,國小徒把看到的一切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一番。伯希再試驗,也看到了同樣的現象。後來,伯希做了一根長管子,把鏡片安裝在管子兩端,用來看遠處的東西,遠處的東西也變近了。於是他制了幾百架這樣的管子,賣給有錢的人,取名為“光管”。光管很快傳遍了歐洲。
伽利略從他學生那裡知道光管後,便由光管構思出天文望遠鏡。伽利略的望遠鏡是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至今還保存在義大利佛羅倫斯博物館中。
伽利略用一塊黑色玻璃放在望遠鏡後面,觀察太陽時,潔白晶瑩的日面上頓時顯出一些黑色斑點。這使他感到莫大的迷惑與驚訝。當時,教會在歐洲占據統治地位。按照教會的教義,太陽是一個光潔無瑕的白玉盤。這完美無缺的太陽上怎么會有黑點呢?
P37-39

序言

日食和月食是我們常見的天象,每次出現都會吸引無數人的目光,激起人們的驚嘆。
日食,是在月球運行至太陽與地球之間時發生的。這時對地球上的部分地區來說,月球位於太陽前方,來自太陽的部分或全部光線被擋住,因此看起來好像是太陽的部分或全部消失了。月食,是當月球運行至地球的陰影部分時,在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地區會因為太陽光被地球遮擋,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塊。
在古代,由於人們對日食和月食形成的原因不明,產生了一些離奇的傳說:古代斯堪的納維亞人部族認為日食是天狼食日。越南人說那食日的大妖怪是只大青蛙。古埃及人說日食的發生是因為一隻想在天庭稱霸的禿鷹企圖奪走太陽神的光芒。不過,也有浪漫的聯想:非洲的一些民族認為,太陽和月亮本是一對戀人,他們追逐時就發生了日食。而對於月食,古代中國與非洲民間認為月食是“天狗吞月”,必須敲鑼打鼓才能趕走天狗。
古人認為日食預示“凶兆”。在我國古代,出現日食人們會認為是君王不道,政局紊亂,得罪了上天,因此降罪天下。民間傳說則認為是“天狗”這樣的惡神跟人作對,故意破壞萬物賴以生存的太陽。古代的阿茲特克人每見日食便會失聲驚叫,因為他們認為這是魔鬼即將降臨世間吃掉人類的信號。美國的奧吉布瓦印第安人在日食發生時會向天發射帶火焰的箭,目的是“再度點燃”太陽。
喜歡觀測日食與月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喜好。中國觀測日食歷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948年就有人觀測到了日食。光是古書的史料(不包括甲骨文),就有1000多次日食記錄。世界天文學家普遍承認中國古代日食記錄的可信程度最高。它為世人留下了珍貴的科學文化遺產。而對於月食的觀測,公元前2283年美索不達米亞的月食記錄是世界最早的月食記錄,其次是中國公元前1136年的月食記錄。
觀測日食和月食除了能夠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其科學價值也十分巨大。科學史上有許多重大的天文學和物理學發現是利用日全食的機會做出的,而且只有通過這種機會才行。最著名的例子是1919年的一次日全食,英國天文學家愛丁頓的觀測結果與愛因斯坦事先計算的結果十分吻合,從而證實了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的正確性。公元前4世紀,亞里士多德從月食中看到的地球影子是圓的,於是推斷地球是球形的。公元前3世紀的古希臘天文學家阿利斯塔克通過月食測定“太陽一地球一月球系統”的相對大小。公元前2世紀的伊巴谷在相距遙遠的兩個地方同時觀測月食,來測量地理經度。2世紀,托勒密利用古代月食記錄來研究月球運動。在火箭和人造地球衛星出現之前,科學家一直通過觀測月食來探索地球的大氣結構。
總而言之,觀測日食和月食,讓我們在感受日與月的奇妙變化中,擴大了視野,愉悅了身心,受得了美的陶冶,獲得了科學知識,真可謂一舉多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