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忘卻的歲月:我與民主人士的過往

為了忘卻的歲月:我與民主人士的過往

《為了忘卻的歲月:我與民主人士的過往》內容包括:我與十世班禪大師的交往、趙朴初墨寶在江山、我與程思遠先生的忘年交、宋希濂北伐過江山、沈醉與江山、深切懷念雷潔瓊大姐、難忘吳冠中先生同我的一次談話、我和沈鵬先生的君子之交、邵華澤同志的一封信、董朝才二三事、江山建市往事等。

基本介紹

  • 書名:為了忘卻的歲月:我與民主人士的過往
  •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 頁數:272頁
  • 開本:16
  • 定價:32.00
  • 作者:汪東林
  • 出版日期:2013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3440625
  • 品牌:中國文史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全國政協辦公廳主管、中國文史出版社主辦的《縱橫》雜誌自2011年第2期至2012年第12期,刊登了汪東林先生圖文相間的文史隨筆《圖文小記——往事歷歷情誼深》,文四十餘篇,圖一百餘張,受到廣大讀者的關注。中國文史出版社現在將這部長文更名為《為了忘卻的歲月(我與民主人士的過往)》結集出版。作者在敘事中留意突出人物的個性,又在挖掘人物的個性中展現出歷史的閃光。

作者簡介

汪東林,祖籍安徽徽州,1937年12月出生於浙江江山。1955年畢業於浙江省江山中學,1960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中文系。曾用筆名汪洋波、鄭直淑、江郎山等,1959年開始在報刊發表作品。1962年至1982年擔任全國政協直屬學習組小組秘書。1982年至1994年參與《人民政協報》籌辦,並擔任副總編輯、高級記者。1995年後,擔任全國政協民族宗教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巡視員,分管宗教工作。1992年後擔任中國民主同盟第八屆、第九屆中央委員,第八屆北京市政協委員,第八屆、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新聞出版界),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已出版的著作有:《李宗仁歸來》、《宋希濂今昔錄》、《梁漱溟問答錄》、《梁漱溟與毛澤東》、《名人傳記集粹》、《十年風暴中的愛國民主人士》、《遠去的背影——政協人物記》、《江山儒商王壽昌》、《1949年後的梁漱溟》、《“反面教員”梁漱溟》、《民主人士》等。

圖書目錄

序言/孫家正
圖文小記
一、我與十世班禪大師的交往
二、趙朴初墨寶在江山
三、我與程思遠先生的忘年交
四、宋希濂北伐過江山
五、沈醉與江山
六、深切懷念雷潔瓊大姐
七、難忘吳冠中先生同我的一次談話
八、我和沈鵬先生的君子之交
九、邵華澤同志的一封信
十、董朝才二三事
十一、江山建市往事
十二、孫起盂支持撰寫《梁漱溟問答錄》始末
十三、費孝通述評梁漱溟
十四、我與鄭夢熊的情誼之交
十五、直言不諱的吳祖光先生
十六、柯靈同志對我的鼓勵和教誨
十七、我記憶中的作家“民間大使”楊朔
十八、黃維上海“羅店之行”始末
十九、我印象中的溥儀、溥傑兄弟
二十、懷念周紹錚同志
二十一、隨丁光訓五台山之行
二十二、聽嘉木樣活佛在甘南藏區講法制
二十三、詩人·書法家·老報人孫軼青
二十四、經叔平在五七幹校的日子
二十五、政協文史工作的開拓者申伯純
二十六、鄧大姐關心初創時期的《人民政協報》
二十七、陳錦華打聽《梁漱溟問答錄》的作者
二十八、我所接觸的王大明
二十九、趙朴初與梁漱溟
三十、程思遠與梁漱溟
三十一、馮友蘭與梁漱溟
三十二、《文史資料選輯》被批為“大毒草”和
第一個被“打倒”的申伯純
三十三、沈醉與“紅衛兵小將”的一場“遭遇戰”
三十四、杜聿明、宋希濂被紅衛兵勒令掃胡同始末
三十五、梁漱溟被抄家和章伯鈞的“不打就倒”
三十六、張執一、史永在全國政協“五七”幹校的日子(上)
三十七、張執一、史永在全國政協“五七”幹校的日子(下)
三十八、全國政協直屬學習組——特殊年代的特殊群體
三十九、因趙朴老的詩而與孫家正結成的墨緣之交
四十、我記憶中的趙樹理
附錄旅美手記
一、在美國過中國五十年大慶
二、在美國垂釣
三、在美國吃飯
四、在美國帶孩子
五、在美國看流浪漢乞討
六、在美國趕大集
七、在美國步行記談
八、在美國觀光拉斯維加斯
九、在美國感受顧客是“上帝”
十、在美國看現場直播抓捕殺人兇犯
十一、在美國參觀航空博物館隨想
十二、在馬丁·路德·金紀念館前沉思
十三、在美國的德國村鎮過豐收節
十四、看富人的天堂
十五、在美國看兩性同居現象
十六、在美國坐車觀車
十七、在美國聽少兒音樂會
後記

後記

《為了忘卻的歲月》一書同讀者見面了。這是我自1980年推出首部作品《李宗仁歸來》以來的第11本書。所不同的是,在這之前的10本書,無論是數次再版的《梁漱溟與毛澤東》,還是最近兩年出版的《“反面教員”梁漱溟》(2011年)、《民主人士》(2012年),寫的都是長、中篇的人物傳記。而這本《為了忘卻的歲月》收集的卻是四五十篇千字文和一百多張圖片,當屬文史隨筆一類的小品文章。但其共同點是多為筆者親歷、親知、親聞的人和事。就其內容而言,這本新著是對前10本書涉及面更廣、層次更深的補充。究竟如何,則有待於各位讀者的評判和指教了。
《為了忘卻的歲月》一書,源於“圖文小記”。2010年秋天,我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浙江省江山市小住。家鄉的報紙《今日江山》編輯部邀我與編輯、記者座談,其中講到新聞圖片的重要性,提及多年來自己保存了不少照片,有些照片至今仍可引出若干有趣味且有意義的小故事,有時間真想為此寫點散文、隨筆之類的短文。不料該報的主編周洪浪同志聽在心中,事後即告訴我,“你有時間就趕緊寫吧,連文帶圖可在本報副刊連載”。於是我以“圖文小記”為欄目,嘗試寫了5篇,為更貼近家鄉則有了《趙朴初墨寶在江山》、《宋希濂北伐過江山》、《沈醉與江山》、《江山建市往事》這樣的題目。不久,我即離開家鄉返京,寫作沒有停止,內容卻無法篇篇與家鄉相關。我因此辭謝了《今日江山》的連載,把“圖文小記”欄目和稿件投給中國文史出版社《縱橫》雜誌(月刊),得到編者的大力支持,自2011年2月號開始,一連刊登了20餘期,共登文41篇,圖片百餘張,也得到了該刊讀者的熱情鼓勵。
在《縱橫》雜誌連載一年多的時間裡,一直沿用“圖文小記”的欄目,總題目是“往事歷歷情誼深”。這次結集出版,改題為“為了忘卻的歲月”。這是因為:第一,“圖文小記”的最後七八篇,內容直接涉及“文化大革命”非常歲月的人和事,啟用了“為了忘卻的歲月”這一新題目。第二,通觀“圖文小記”41篇,每篇重點寫一個人物,其中33位是已故的老前輩,只有沈鵬、邵華澤、鄭夢熊、嘉木樣、陳錦華、王大明、孫家正(按文章發表先後排列)等7位仍健在的知名人士,同時也是老前輩。而且,從文章的總體內容方面,大多涉及非常時期的人和事。為此,選定《為了忘卻的歲月》為這本書的題目。筆者記下這些,是為了給後人留點我所親身經歷的史料;而忘掉這些,則為了祈求更加美好的明天。
至於附錄於後的“旅美手記”17篇,主要考慮:第一,形式相同,都是散文隨筆,圖文兼有。第二,全部圖文除了當年在《人民政協報》周末版連載首發外,曾有多家報刊選登或連載,影響頗大。第三,筆者一直未有機會將這些文章選進其他書籍,這次彌補了缺失和遺憾。竊以為,即便是今天的讀者,翻看任何一篇,都會有所收益。對此,筆者是頗為自信的。
寫到此,筆者不由得想起自己畢竟是75歲的老人了。是不是就此擱筆呢?一般講,是到了這個鐘點了。但我這個人卻始終記著“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我沒有別的本領,但對國家文史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政協的文史工作,盡其所能,添磚增瓦,都是我幾十年來一直在認真做的事。今後如何,沒有細想,還是走一步算一步,積少成多,順其自然吧。
2012年初秋寫於北京文溪齋

序言

全國政協辦公廳主管、中國文史出版社主辦的《縱橫》雜誌自2011年第2期至2012年第12期,刊登了汪東林先生圖文相間的文史隨筆《圖文小記——往事歷歷情誼深》,文四十餘篇,圖一百餘張,受到廣大讀者的關注。中國文史出版社現在將這部長文更名為《為了忘卻的歲月——我與民主人士的過往》結集出版,這是一件好事。我與汪東林先生並不熟悉,因為有過一段墨緣之交,又看了他部分在《縱橫》雜誌上的文章,以及近幾年出版的《江山儒商王壽昌》、《“反面教員”梁漱溟》、《民主人士》等著作,我了解到這位在人民政協領域工作四十餘年且有許多與政協人物、歷史相關的著作的老同志,是個有心之人,勤奮之人。應他的要求,我在看完這本書的清樣之後,寫幾句話,權作序言。
眾所周知,全國政協(含各省、市、縣政協)的文史工作,開端於1959年4月時任全國政協主席的周恩來同志在招待60歲以上的政協委員茶話會上的講話。周恩來主席號召委員們將六七十年來親身經歷和看到、聽到的中國社會各方面的變化,幾十年來所積累下來的知識、經驗和見聞掌故,寫下來或口述讓別人記下來,傳給我們的後代。第三屆全國政協黨委會隨即根據周主席的這一指示,設立了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這個機構來負責計畫、組織和推動從清末到全國解放各個歷史時期中的各種歷史資料的撰寫和徵集工作。在短短的幾個月內,政協委員和各界人士熱烈回響號召,僅撰寫並送交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的史料稿件就超過200萬字,其中有不少極有價值的第一手資料。全國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決定在此基礎上編印《文史資料選輯》,自1960年3月編輯出版第一輯,除“文革”停頓10年,1978年後恢復,至1990年已出版發行了121輯。特別是“文革”後自第五屆全國政協至今30多年,其文史工作的規模有了更大的拓展,不僅在撰寫、徵集史料的時段上包括了新中國成立後的六十年,而且在工作機構和隊伍建設方面大大加強,除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及辦公室,還成立了中國文史出版社,創辦了《縱橫》雜誌,近30年來編輯、出版的文史書籍和各類文章,數量難以統計。直至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在上述人民政協50多年歷史積累的基礎上,新建了中國政協文史館大樓,成立了中國政協文史館。所有這一切,都標誌著,在中共中央的領導下,經過歷屆政協的共同奮鬥,人民政協的文史工作在全國人文科學事業中多年來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奠定了自己的歷史地位。
政協文史工作多年來得以存在,發展,且成果豐碩,其重要特點之一是歷屆政協委員和各界人士所提供的“親歷、親知、親聞”的史料。其中,有涉及各個歷史時期重大事件的親歷所知,也有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汪東林先生而言,在他30年來撰寫、出版的諸如《李宗仁歸來》《梁漱溟問答錄》等著作中,有不少涉及當時國家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但大量的是他自己的所歷、所知、所聞,以小見大,以人物故事及政治,及社會,及文化,構成了一幅幅真實生動的歷史現象的畫面。如果聯繫到專業的史學部門和專家撰寫的是一部部宏偉的正史,那么類似汪東林先生所撰寫的屬於個人回憶錄性質的人物傳記及文史隨筆,則是各類正史的一種補充。史學家們筆下的歷史,也許更概括更學術,但畢竟多屬間接的收集和研究;而個人的回憶,特別是親歷親知親聞的史料,雖不及正史全面、概括,卻多了一份細節的真實,使歷史變得豐滿生動。就讀者講,往往便有了更多的趣味和人物的鮮活之感,讀者的面也就可能更加眾多、寬廣。至於這本圖文相間的《為了忘卻的歲月》,初看是一篇篇零星的短文,配幾張圖片,細細品味,都是頗具歷史感的點點繁星。作者在敘事中留意突出人物的個性,又在挖掘人物的個性中展現出歷史的閃光。讀者還可以從這本書的文字和圖片中發現,作者是個有責任感的有心之人,只有當年的認真思考和細心保存,才有今天的行文配圖成書。作者在本書的《後記》中說:“筆者不由得想起自己畢竟是75歲的老人了。是不是就此擱筆呢?一般講,是到了這個鐘點了。但我這個人卻始終記著‘活到老學到老’這句話。我沒有別的本領,但對國家文史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民政協的文史工作,盡其所能,添磚增瓦,都是我幾十年來一直在認真做的事。今後如何,沒有細想,還是走一步算一步,積少成多,順其自然吧。”我看了這段話頗有感觸。一個有心有志之人,常常會忘記自己老之將至。時光流逝,不捨晝夜。東林同志在撰寫這些文字時,那些遠去的人物,或師或友或只是淡淡之交,便會陸陸續續地又回到面前。面對他們,那是怎樣一種親切和溫馨呵!我想這也許是對這位年逾古稀,仍在不辭辛勞,埋頭耕耘老者的最好報償吧。
2012年12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