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台古牌匾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炮台古牌匾
  • 地理位置:潮州炮台鎮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簡介,“忠貞”牌匾,“惟神有靈”牌匾,“翰苑” 牌匾,“內閣供事”牌匾,“文魁”牌匾,“尚義可風”牌匾,“克敦孝行”牌匾,

簡介

炮台,粵東名古鎮。涵桑浦山之靈秀,掬榕江水之清韻。地靈人傑。北宋以來,眾多的名臣、良吏、鄉彥光耀千秋;近現代,文化名士、藝術泰斗燦若星河。境內名勝古蹟、文化景觀星羅棋布。特別是藏存於各個祠堂、家廟的牌匾更顯炮台地區燦爛的人文。

“忠貞”牌匾

距炮台鎮區四公里的東嶺陸村有一座小宮廷式的古樸建築,這就是“陸氏家廟”。古建築檐牙高翹,粉牆紅瓦,中殿正廳掛著 “忠貞”牌匾,氣度不凡。東嶺陸村村民皆陸姓,是南宋丞相陸秀夫的後裔。明朝嘉靖元年(1522)該村出了一貢生陸黼,字貢齋。後任封開知縣,出仕前為塾師,曾執教過林大欽。相傳,明嘉靖十年(1531),狀元林大欽為報答啟蒙老師陸貢齋之恩,曾派府兵從潮安縣沙溪運來一批杉木等材料,協助興建東嶺祠堂。東嶺祠堂竣工之時,林大欽贈送親筆書寫的“忠貞”黑漆牌匾,這是林大欽為念陸氏先祖陸秀夫為宋帝所賜謚而題,也表示尊師之情。

“惟神有靈”牌匾

在炮台浮崗院前村外,有一座古老的廟宇,廳堂端端正正掛著“惟神有靈”牌匾。據說這四個字是明朝嚴嵩親筆所題,這其中有一段神奇的故事。
傳說,院前古廟曾保護明朝嘉靖皇帝脫險。明正德君晚年愁無後嗣,國師獻策,提起17年前正德君游江南、求宿潮州龍鳳店時,適逢隔壁房間有孕婦臨產,呻吟徹夜。正德皇帝憐其痛楚,拍牆喊道“奴呀!可出世啦!”說也奇怪,話音剛落,孕婦立即分娩。國師因此奏說此孩子正是聖上之子。正德君聞言大喜,即派兵馬,前往潮州尋覓此子上京,繼承皇位。
官兵來到潮州地方,訪得當年龍鳳店隔壁出世的嬰孩,如今已是少年英俊,遂帶他星夜趕路上京復命。誰知途經潮州城外,突然遇到一夥盜賊截劫。官兵奮力抵擋,只因人生地不熟,被賊兵衝散。亂軍中,少年獨身落荒而逃。一時慌不擇路,一直逃至揭陽桃山都的院前村外山腳下。天已昏暗,他猛一抬頭,見近處有一古廟,急忙竄進廟去,鑽到神案下,倒頭便假裝睡覺。此時正值蜘蛛織網,大門口的蛛網剛被少年鑽破網洞,旋即又重新織滿,廟裡遍地塵埃。賊兵追至院前廟口,見滿屋蛛網灰塵,以為無人進廟,便轉道往別處搜捕去了。
翌日,朝廷官兵尋覓來到院前村,在古廟裡找到了少年,便一道上京。正德君喜出望外,即司行儀式,將其立為太子。
正德君駕崩,太子登基,改號嘉靖。嘉靖皇帝登基後,念念不忘院前廟,每天早晨洗臉時,總覺得盆水隱隱約約浮現“院前古廟”字樣。他想起遇險避難之事,遂命嚴嵩書寫“惟神有靈”、製成金字木匾掛於院前古廟。

“翰苑” 牌匾

在炮台鎮東南1.5公里石牌村寨外門樓上,嵌著一塊古老的石刻牌匾,匾刻“翰苑”兩字,蒼勁渾厚。相傳這是明嘉靖帝賜建、潮州知府周鵬題寫的。
明嘉靖年間,石牌村北厝有一秀才叫蔡材,字藺坡,21歲考中進士,為翰林院侍讀。後因回家省親途中病亡,嘉靖帝聞訊十分痛惜,於嘉靖四十一年(1562)降旨賜建牌匾,潮州知府周鵬親筆題寫“翰苑”兩字。牌匾運至石牌村,置於寨外貢門樓上。

“內閣供事”牌匾

下隴社區鄭厝的“鄭氏公廳” 里懸掛“內閣供事”這一牌匾,原來,鄭氏的先祖鄭其崇在康熙八年(1669)得中舉人,任內閣中書。清乾隆辛卯年,時任兩淮鹽運使鄭大進(官至直隸總督、太子少傅),曾到下隴鄭氏公廳,親題“內閣供事”一牌匾贈予下隴鄭氏公廳作為留念。

“文魁”牌匾

在炮台鎮下隴村“源泉公廳”里懸掛著乾隆皇帝御賜的“文魁” 牌匾。清乾隆十二年(1747),下隴村蔡玉輝得中舉人,後任清朝戶部廣東省僉事郎、兩廣糧運使、巡旅兩廣財糧。他在任期間兢兢業業操持百姓溫飽,保一方安寧。他文學底蘊深厚,深得乾隆的賞識,遂於乾隆二十年下詔封賜“文魁”牌匾。

“尚義可風”牌匾

在石牌古寨北端的廷魁公廳正中還懸掛“尚義可風”的金字牌匾,尺大的金字遒勁有力,這是清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御史孔毓珣及潮州知府李濂,為褒獎石牌村民蔡廷魁而設的。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潮州府治一連數月沒有下雨,造成旱災。到後來,卻又連續不斷地下雨,造成洪災。這樣就使農民兩造稻穀都顆粒無收,市面奸商趁機囤積居奇、哄抬糧價,致饑民無力購買糧食,造成很多饑民餓死,陳屍野外,無人收埋,慘不忍睹。
一生務農的蔡廷魁恰好到府城積肥,見此淒涼情景,遂起惻隱之心,決定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來救濟災民。於是,他回家把歷來省吃儉用所存下來的300石糧食運到府城,按人計量平糶。如果確實是無錢購米的,則將糧相贈。此義舉解了災民的燃眉之急,一時間,全城人民都交口稱讚。官府也為他的善舉所感動,立刻示諭糧商不得哄抬糧價,並開倉賑糧,緩解了災情。時值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御史孔毓珣奉旨南巡到潮州,得知此事,覺得蔡廷魁的善舉值得褒揚,乃與潮州知府李濂向朝廷上書,奏請旌表蔡廷魁,得允。於是,聯銜刻制“尚義可風”的金字牌匾以示褒揚,該匾額至今猶存。

“克敦孝行”牌匾

步入風門古徑山門不遠處的石徑旁,有一巨石上沉刻“克敦孝行”四個大字,字之兩邊,各附小字題款,左邊是:賜進士出身,賞戴花翎同知銜特授,揭陽縣知縣林為。右邊是:孝子蔡健立。光緒四年(1878)歲次戊寅孟秋下浣穀旦。巨石之後,有孝子蔡健墳墓,人稱“孝子墳”,石則稱“孝子石”。
蔡健,籍出石牌,後居佩經(今炮台埔仔社區)。家雖貧寒,但對父母極為孝順。有一年,其母身患重病,久治不愈,健心急如焚。後聽說羅浮山有“仙人”肯為人消災解難,為治好母親之病,健不辭千里跋涉前往求之。“仙人”羽流見健有如此孝心和誠意,當即答應為其母設齋醮祭神,禱求神保佑其母早日康復。健回到家裡,見母親果然痊癒,心中格外高興。但好景不長,四年後,其母病故。健哀慟欲絕,於其母之墓側,結廬守孝三年整。清光緒四年林為稟明於府,以“克敦孝行”四字,勒匾以彰其孝而旌其門。風門古徑上的“孝子墳”墓側巨石上所刻“克敦孝行”之字,乃仿原匾之字而刻之。
清代戴潛夫曾有詩頌健之孝,惜詩不全,僅存殘章。殘詩曰:“葬母桑浦山,結廬母墓旁。三年家不還,松柏郁蒼蒼。狐狸及虎豹,懾伏而遁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