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訓練

炮兵訓練

炮兵為掌握遂行作戰任務所需要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而進行的訓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炮兵訓練
歷史,訓練,

歷史

簡史炮兵專業訓練隨著炮兵武器裝備的演變而發展。14世紀,中國元朝至順三年(1332)使用金屬管形火炮,對炮手進行了教習炮法的活動。15世紀,歐洲有了用於野戰的輪式火炮;16世紀,火炮加了前車,便於快速行動;17世紀初,出現了雙馬牽引的團炮,直接配屬步兵作戰。這些改革,使炮兵馭術、戰術的訓練有了發展。當時,操作這些火炮的是軍隊招募的炮匠,由他們組成行會,招收學徒,傳授操炮技術。17世紀後期,歐洲許多國家陸續把炮匠編入軍隊作為基幹兵,由軍隊掌管炮兵訓練,法國成立了世界上第一所炮兵學校。16世紀,中國明朝軍隊裝備了馬馱和車載的火炮,進行列陣、操炮、射擊等訓練,著名將領戚繼光編著的<練兵實紀>中,載有火炮操法和檢查炮兵射擊優劣的標準。清朝康熙二十八年(1689)比較完善地規定了八旗漢軍演放火炮的制度,以“中的之數”作為衡量訓練炮手的尺度。18世紀,奧地利建立炮手團作為訓練炮兵軍士的學校,制定了科學的火炮操作方法。19世紀下半葉,一些國家的炮兵先後裝備了線膛炮,使用了無煙火藥和後膛裝填的長形炮彈,火炮射程和威力增大,引起操炮、射擊、火力運用方法的改變,革新了技術戰術訓練。1885年後,中國清政府陸續建立的軍事學堂,均教習炮兵技術戰術。20世紀初,由於測角器、周視瞄準鏡的發明和有線通信器材的使用,各國炮兵相繼實施間接瞄準射擊,觀察所和炮陣地分開配置,專業有了分工,火炮操作、偵察、通信、射擊訓練都有了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及戰後,出現了高射炮兵、迫擊炮兵和反坦克炮兵;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出現了火箭炮兵,戰後不久又有了戰術飛彈部隊,都給炮兵專業訓練增添了新內容,提出了新要求。
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部隊在革命戰爭年代,主要是利用作戰間隙進行訓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炮兵連隊很少,主要進行單炮操練。1933年,中央紅軍學校成立了炮兵隊,開始培訓炮兵骨幹。抗日戰爭時期,炮兵部隊增多,1944年創辦了延安炮兵學校,進行了單炮、排、連的技術戰術訓練。解放戰爭時期,炮兵部隊由分散到集中,迅速發展壯大,各大軍區、野戰軍先後辦了炮兵學校、特科學校、炮兵教導團等訓練機構,炮兵專業訓練進一步發展,還進行了與其他兵種的協同作戰訓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全軍統一組織了炮兵訓練,開辦了各類炮兵學校和訓練基地,培養了大批炮兵專業骨幹。1953年,全軍正規統一的訓練開始以後,陸續頒發了炮兵戰鬥條令、訓練大綱和一套技術戰術教材,建立了炮兵射擊場,開展了炮兵射擊競賽和創造優秀射擊指揮員、神炮手、技術能手活動。1964年,炮兵參加了全軍比武活動,湧現了一大批技術過硬、實彈射擊成績優秀的軍官、士兵和分隊。20世紀70年代以來,為適應現代戰爭的要求,在炮兵訓練中突出了打坦克、打飛機、打空降訓練,加強了提高炮兵生存能力和反應能力的訓練。
訓練種類主要包括炮兵技術訓練和炮兵戰術訓練。
炮兵技術訓練主要內容有:射擊、兵器與操作(包括火炮、彈藥和技術裝備的性能、構造、工作原理和操作使用、維護保養),炮兵偵察(包括觀測、聲測和雷達偵察,無線電技術偵察,校射飛機偵察,測地、氣象和照相勤務),炮兵通信,工程保障,駕駛,馭術等。炮兵射擊是訓練的重點,分為軍官射擊訓練和炮兵部隊、分隊射擊訓練。軍官射擊訓練的內容為射擊學理、射擊規則、射擊指揮。射擊訓練的方法是先學習理論,後進行室內練習、小型射擊場練習、野外練習和實彈射擊。炮兵部隊、分隊射擊訓練是炮兵指揮員、參謀人員和各專業分隊圍繞遂行射擊任務而進行的綜合訓練。通常先利用雷射射擊模擬器、槍代炮、目標顯示器、遙控地面和水面的活動目標裝置、小型無人駕駛飛機等器材和設施進行非實彈訓練,然後進行實彈射擊訓練。

訓練

炮兵戰術訓練內容包括:契約戰術原則、炮兵戰鬥基本原則、戰鬥指揮、戰鬥保障,攻防作戰中炮兵戰鬥行動(高射炮兵還包括掩護戰役後方時的行動)和專業兵之間、兵種之間的協同動作,炮兵行軍、宿營、輸送、變更部署、換班等。訓練方法通常按照學習理論、想定作業、戰術分段訓練、炮兵戰術演習和合成軍隊戰術演習的程式組織實施。炮兵訓練中還包括軍隊共同科目訓練。
炮兵訓練
發展趨勢隨著新式炮兵武器、裝備的出現,炮兵偵察、火控、制導技術的進步,炮兵技術操作和射擊指揮自動化程度的提高,炮兵專業理論訓練的內容將更加深廣,技術保障訓練日益增多,操作訓練和協同訓練的標準更加嚴格,炮兵快速反應將成為重要的訓練課題,訓練中將廣泛使用模擬訓練器材和電化教學器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