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陵客家山歌

炎陵客家山歌

炎陵客家山歌是流傳於湖南省炎陵縣廣闊山鄉的傳統民歌,至今傳唱著的2000餘首客家山歌。客家山歌是用客家方言吟唱的山歌,與客家語言、風土民情息息相關。它繼承了《詩經》十五國風的優良傳統風格,受到唐詩律絕和竹枝詞的重大影響,同時又吸取了南方各地民歌的優秀成分,千百年來,廣泛流傳,久唱不衰。2006年5月,客家山歌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炎陵客家山歌
  • 地區:炎陵縣的廣闊山鄉
  • 類別:山歌
  • 風格:《詩經》十五國風
  • 表達情感:生動感人
起源,傳承,發展,反映,韻味,情感,特色,現狀,

起源

上千年來,炎陵客家人以山歌的形式歌唱勞動、歌唱生活、抒發情思、鼓舞鬥志、娛樂身心,為中國民間音樂和客家民間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不斷增添著鮮活元素。

傳承

客家人由於所處環境的關係,終日勞作于田野山川之間,並且男女俱出,沒有“男子事於外,女子事於內”的嚴格區別。客家人由此形成了勤儉樸素、吃苦耐勞的性格,而少有慵惰浮誇之態,保持了祖輩中原人的風氣。這就賦予客家山歌以鮮明的俚俗之風與勞動色彩。 客家山歌直接取材於人民民眾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之中,無論生產勞動、風土人情、風光景物、傳統風俗、男女之戀等,都可以成為山歌的題材。根據表現對象和內容的不同,客家山歌可分為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情歌、耍歌、逞歌、虛玄歌、拉翻歌、謎語歌等,其中最為常見的是勞動歌和情歌。

發展

作為一種傳統民間音樂。每當上山做事,下田耕作,客家人都愛用唱山歌這種表現形式來抒發自己的心情,消除勞作的疲勞,從而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勞動歌。如“蒔秧蒔了五條崗,郎蒔田來妹提秧,妹子提秧打眼拐,阿哥牽邊打雜行”,這首山歌就非常形象生動地反映了插秧的情形和特點。再比如插秧時的山歌對唱,一人剛唱罷“四月天氣日正紅,妹今插秧在田中,妹插秧來哥也插,插來插去兩相逢”,就有人接著湊趣:“四月插秧秧又黃,插個大行對小行,插個月亮對星子,插個小妹對小郎。”緊接著又有人唱起“四月插秧秧連秧,一對秧雞來歇涼,秧雞抬頭望秧水,情妹抬頭忘情郎”。歌未落音,又有後生唯恐落於下風:“四月插秧 丘連丘,哥一丘來妹一丘,只盼老天落大水,衝垮田坎成一丘。”唱到精彩之時,人們已渾然不覺插秧時的辛苦勞累,而是在盡情享受著勞動耕作乃至其中兩情相娛的樂趣。

反映

反映客家男女真摯愛情的情歌則更是千迴百轉,盪氣迴腸。客家人以歌求愛,以歌傳情,其內容豐富多彩,形式活潑多樣,涵蓋了愛慕、試探、讚賞、條件、初戀、熱戀、成親、送別、思念、感嘆等愛情生活的方方面面。客家情歌大都出於青年男女之口,質樸自然,情真意切,真實生動地表現了他們對美滿愛情的熱烈追求以及他們對愛情忠貞不渝的優秀品德。 例如,一對男女初次相識,互相有了好感,男方就用山歌試探對方的心意:“十八老妹嘀嘀親,渾水過河不曉深,丟個石子試深淺,唱支山歌試妹心。”女方出於慎重,同時因為嬌羞,遲遲沒有開口。小伙急了,再送過一首山歌,把女方的嘴巴比作鐵打的荷包,盼望有一把利刃去打開它:“心想上天天咁高,心想戀妹妹咁刁。鐵打荷包難開口,石頭破魚唔似刀。”於是姑娘終於開口了,也用巧妙的比喻,婉轉地道出了自己心中喜悅但又不敢貿然表白的心情:“刀子斫柴筢子筢,老妹有事藏心下。老妹唔曾同郎講,好比楊梅暗開花。”等到了解了對方,心中主意已定的時候,姑娘便敞開了心扉,用最美好的語言讚美情郎:“十八親哥笑融融,肉色笑起石榴紅。牙齒賽過高山雪,眉毛賽過兩隻龍。”於是雙方互表心跡,男方唱道:“郎有心來妹有心,唔怕山高水又深。山高自有人行路,水深自有擺渡人。”女方唱道:“六月食冰冷津津,老妹喊哥放下心。親哥好比楊宗保,老妹好比穆桂英。”

韻味

客家山歌旋律優美,幾乎所有曲調中都有顫音、滑音、倚音等裝飾音,因而使旋律變得迴環曲折、委婉動聽。根據曲調的區別,客家山歌大致可分為號子山歌、正板山歌、四句八節山歌、快板山歌、疊板山歌、五句板山歌等。 號子山歌 ,亦稱山歌號子,多採用“喲嗬哈”、“嘿喲”等襯詞,只有一個長樂句,在高音區相鄰兩三個音之間進行,散板,節奏自由,用假聲唱,聲音高亢,如:“齊心協力嘿喲,用力拉喲嘿喲,齊心協力嘿喲,用力拉喲嘿喲。” 正板山歌 ,也叫四句板山歌,由4個樂句組成,結構工整對稱,是客家山歌中流傳最普遍的一種曲式,如:“白鴿起飛過大河,有情老妹會唱歌,唱得青山團團轉,唱得鯉魚跳上坡。” 四句八節山歌 的歌詞為4句,八節是指8個樂句,是把1句歌詞分作兩個樂句來唱,詞中夾以較多的襯詞,其曲調是在正板山歌的基礎上發展而成。 快板山歌 也叫急板山歌,歌詞無襯詞,曲調無拖腔,它是用正板山歌的曲調,把節奏緊縮,將速度加快來演唱。 疊板山歌 亦稱疊字山歌,歌詞中插上較多的疊字疊句,有時多達數10字,其曲調的開頭與結尾基本上保留正板山歌的特點,中間則由於採用疊字疊句而擴充了曲調,演唱時近似數板。 五句板山歌 的歌詞為7字5句,曲調是正板山歌的擴充,如:“日頭出來照山岩(讀á i ),山岩底下桂花開,先開一朵梁山伯,後開一朵祝英台,兩朵鮮花並蒂開。 ”

情感

客家山歌常把無形無影的思想情感化為具體可見、生動感人的藝術形象,因而常常運用各種形象生動的表現手法,如比喻、雙關、起興、重疊、直敘、對比、排比、對偶、頂真、誇張、拆字等。例 如:“郎有心來妹有心,二人恰似線和針。銀針唔曾離絲線,絲線何曾離銀針。”這首山歌把男女不分離的戀情比作始終不曾分離過的針和線,通俗易懂,形象可見,情真意切,生動傳神。又如:“橄欖好食核唔圓,相思唔敢亂開言。啞子食著單只筷,心想成雙口難言。”歌中利用“成雙”的語義雙關,演繹為整首山歌的歇後雙關,明里指啞子食著單只筷,想要一雙筷子卻又說不出來,實則用於抒發相思之情,訴說傾慕對方想與之結成一對夫妻但又難於開口的細膩情愫,唱來委婉含蓄,耐人尋味。再如:“嶺崗頂上一株梅,手攀梅樹望郎來。阿媽問僾(我)望脈介(什麼)?僾望梅花幾時開。”歌中以“嶺崗頂上一株梅”起興,借眼前之景,引起下面的故事情景,借母女問答表現了姑娘的機智聰穎和真摯愛情。

特色

客家山歌以比興、雙關見長,文采極致,且形態多樣:本體山歌是客家山歌的重要形態,絕大多數山歌都屬於這種形態。還有一種就是散板唱的山歌,節拍很自由,句法不講究,可長可短,最短的句子只兩個字,最長的句子可達幾十個字,這種山歌又稱為山歌號子。另外,還有疊聲山歌、疊句山歌、尾駁尾山歌、問答式山歌、絕氣山歌等多中形式首先,客家山歌是客家先民在自己獨特的生產和生活環境中創造的藝術,它所表現的藝術內容皆來自於客家人的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因此,跟客家社會的生產生活緊緊相連。炎陵地處山區,受地域和環境的限制,因而,“炎陵客家山歌”其內容“俗”且比較純真,表現手法大多採用白描或淺白、直接的比喻。千白年來,客家山歌雖然經過不斷發展,內容豐富,但始終離不開“山”,離不開“情”,所以,也多是民間喜聞樂見、粗放易學的情歌、勞動歌、勸世歌、行業歌、耍歌、逗歌、謎語歌和猜調、小調、竹板歌等。

現狀

客家山歌,是客家人的口頭文學,極富客家人的語言特色。客家山歌也和其他民歌一樣產生於口頭,流傳於民間,並逐漸形成了自己的風格。而起源於中原腹地,成形於粵、贛地區(散居在炎陵縣的客家人,絕大多數是粵、贛等地客家人的後裔),發展於炎陵的客家山歌,其產生同樣來源於勞動人民之中,反映著客家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在田野山林勞動之餘,或是完成一天勞動回家途中,客家人用唱山歌這種表現形式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和愉悅的心情。同時,客家山歌也是客家情歌,它反映客家人愛情生活的每個階段,如客家婦女通過唱山歌傾吐自己的苦情,表達自己對愛情的渴望。從客家山歌中,我們可以看出客家人的情懷和性格
炎陵客家山歌一直保持著中原文化的餘風流韻,在吸納中原文化的養分和平民文化的精華中,逐漸形成了獨特鮮明的炎陵客家文化。各類文化活動和藝術作品都飽含著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和鮮活的炎陵山區色彩,“客性”與“山性”的完美融合,是“炎陵客家山歌”的又一特徵。
“炎陵客家山歌”,上承《詩經·國風》,以“賦、比、興”為主並常用“重章疊句”,尤以“雙關”見長,多以抒情,修辭手法至今不變。其特點亦是通俗易懂、生動形象,押韻上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