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葉棶木

灰葉棶木

灰葉棶木,別稱黑椋子,拉丁學名:Swida poliophylla (Schneid. et Wanger) Sojak,為雙子葉植物綱山茱萸科棶木屬落葉灌木小喬木,樹皮呈淺褐色,冬芽為長圓錐形。

產於中國大部分省區。生長速度快,可作為綠化樹種,並具有極高的營養和藥物價值。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種子採收,播種育苗,撫育管理,病蟲害防治,物種分類,

形態特徵

灰葉棶木(原變種)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通常高1.5-8米,稀達10米;樹皮淺褐色;幼枝略有稜角,紫紅綠色,密被短柔毛,老枝蔗紅色,無毛,有微凸橢圓形皮孔。冬芽長圓錐形,長4-11毫米,密被黃褐色及灰色短柔毛。葉對生,紙質,卵狀橢圓形,稀長橢圓形,長6-11.5(-13)厘米,寬2-7厘米,先端突尖或漸尖,基部近於圓形,稀闊楔形至楔形,邊緣全緣或微波狀反卷,上面深綠色,疏生捲曲毛,下面灰綠色,密被乳頭狀突起及捲曲毛,尤以沿中脈為多,中脈在上面明顯或微凹下,下面凸出,側脈7-8對,稀6對或9對,弓形內彎,在上面微凹下,下面凸起;葉柄紅色,長1-2.5厘米,被黃褐色短柔毛,上面有淺溝,下面圓形。
頂生傘房狀聚傘花序微凸,長2.5-4.5厘米,寬4-9厘米,稀被黃褐色短柔毛;總花梗圓柱形,長3.5-5.5厘米,稀被短柔毛;花白色,直徑7-8毫米;花萼裂片4,披針形,長約0.4-0.5毫米,長於花盤,外側被短柔毛;花瓣4,舌狀長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3.2-3.5毫米,寬1-1.5毫米,先端尖,上面無毛,下面有貼生短柔毛;雄蕊4,著生於花盤外側,伸出花外,長4.2-5毫米,花絲線形,白色,長3.5-4.3毫米,無毛,花葯長圓形,2室,長1.3-1.5毫米,淺藍色至灰色,丁字形著生;花盤墊狀,無毛;花柱圓柱形,長2-3毫米,白色,稀被白色貼生短柔毛,柱頭盤狀,較花柱略寬,有時稍具淺裂,子房下位,花托倒卵形,長約1.4毫米,直徑1.1毫米,被淡褐色及灰白色貼生短柔毛;花梗圓柱形,長1-6毫米,密被淺褐色短柔毛。
核果球形,直徑5-6毫米,成熟時黑色,微被貼生短柔毛;核骨質,近於卵圓形,長3-3.2毫米,寬2.8-3.5毫米,有8條脈紋。花期6月;果期10月。

分布範圍

灰葉棶木分布於中國陝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雲南、西藏等省區。生長於海拔1100-3100米的密林或雜木林中。該種模式標本采自湖北房縣。

主要價值

灰葉棶木為中條山區重要的木本油料及優良速生用材樹種,亦為荒山造林、水土保持及園林綠化樹種。早春4月中旬~5月中旬開花,花的芳香可作為蜜源植物,而且用種子榨取的油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據調查,2006年底晉城市共有黑椋子面積130h㎡,總株數6萬多株,90%以上的樹掛果,產量100萬kg左右,大約總收200萬元。
灰葉棶木木質堅硬,紋理較細,可作建築、農具柄把、家俱雕刻等用材,葉片可作飼料。黑椋子還是綠化荒山、荒坡、改良土壤、防止水土流失的優良樹種。

繁殖方法

主要以播種繁殖為主。

栽培技術

種子採收

黑椋子種子一般在白露、秋分前後成熟。採收時以果實變黑並發軟為宜。選擇生長健壯、無病蟲害、15a~30a生壯齡樹作母樹,將果穗採下,除去穗枝、雜物,放置於通風處陰乾,當果皮有了褶皺後即可貯藏。
播種前,將種子放在清水中浸泡1d~8d,撈去上浮空粒,果皮變軟後撈出去皮(以不壓碎種核為度)。然後放人缸內,加70℃~80℃的熱水攬勻,立即裝人布口袋內,並不斷進行擠壓揉搓,這樣反覆多次,直至果皮油脂脫完後,將種核和殘渣倒出涼乾過篩分離。這時的種子表面還有一層蠟質,直接影響吸水發芽。
因此,還需要在種子內拌入1/2的河沙,125px厚於石碾下不斷碾壓,直至種子外殼呈粉色為至,然後篩去河沙,將種子放入1%鹼水中搓洗,最後用清水洗淨即可。

播種育苗

一般可用混沙埋藏、溫水浸種、火炕催芽和牛糞拌種等4種方法進行催芽。其中混沙埋藏法效果最好。將種子拌入2倍的濕沙放入坑內,蓋上一層土,同時坑內豎幾束玉米稈或高粱稈。6個月後,出芽率達到最高。育苗地可選擇深厚濕潤的沙壤土,並要有灌溉條件。秋季播種效果最好,播種量每666㎡用種10~15k。播後覆土50cm~75cm,並稍加鎮壓。土壤封凍前後灌水2次~3次,以利來年種子發芽。
圃地育苗,土壤保墒很重要。在頭一年秋播時,可採用深埋淺出播種法,加大播種深度(4.50cm~150cm),下雪後將積雪掃人苗床,次年4月中旬種子萌動時,將覆蓋土颳去1.50cm,使幼苗順利出土。乾旱地區採取深埋淺出法,深度4.1250cm~150cm,效果也不錯。另外,除播種育苗外,還可以採用根插和枝接的方法進行育苗。

撫育管理

黑椋子樹適應性較強,造林地宜選擇土層較厚的陽坡地或不便於耕種的棄耕地。栽植時間多在3月中下旬,隨起苗、隨栽植。春季造林宜早,土壤剛解凍,苗木尚未萌動時最好。黑椋子造林是以培育木本油料林為目的,故造林密度宜適當稀些,並應根據水、肥、土地條件和管理條件而有所不同。前兩年內,每年鋤草2次~4次即可,以後每年1次。無論是鬱閉前還是鬱閉後,每年7月一9月,林地全面犁耕1遍~2遍,既可保墒,又能消滅雜草。四旁栽植的黑椋子可隨地形而定,挖壕溝蓄水保摘,促進幼樹生長。
黑椋子樹萌芽力強,樹冠內往往萌發出許多側枝,一般從幼林開始就要及時整形修枝,2a~3a後定乾。主幹以1.50m~2m為宜。定乾後下部萌發的枝條應及時修去,並在距地面1.50m~2m處均勻留下3個一4個側枝,以後逐年修去徒長枝、樹冠內堂重疊枝和競爭枝等,以保證樹形完整、通風透光。

病蟲害防治

黑椋子樹的主要病蟲害為葉斑病、金龜子、地老虎及螻蛄等,要加強苗木和林地管理,增強樹勢,提高抗病能力。同時,要及時用藥物進行病蟲害防治,或者用人力摘除病葉、捕捉害蟲。

物種分類

海棠葉棶木(變種)(四川植物志)
Swida poliophplla (Schneid. et Wanger.) Sojak var. malifolia (Fang et W. K. Hu) Fang et W. K. Hu in Bull. Bot. Res.
本變種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葉片為橢圓形,長7-9厘米,先端短漸尖形,基部楔形,側脈8-9對,排列較密而明顯,葉柄長1-1.4厘米;花柱長2.5毫米,柱頭頭狀,略有淺裂。
產四川涼山自治州普格縣螺積山。生於海拔2500米的陰坡上。
高大灰葉棶木(變種)(植物研究)
Swida poliophplla (Schneid. et Wanger.) Sojak var. praelonga (Fang et W. K. Hu) Fang et W. K. Hu in dull. Bot. Res.
本變種與原變種的區別在於是喬木,通常高達10米;葉片厚紙質或亞革質,較大,近,卵圓形或橢圓形,長9-11厘米,寬4-6厘米;花序密被銹紅色的柔毛。
產四川西部的寶興縣中崗。生於海拔2300米的森林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