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背伯勞指名亞種

灰背伯勞指名亞種(學名:Lanius tephronotus tephronotus)。在中國大陸,分布於甘肅寧夏青海陝西四川貴州西藏雲南等地。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喜馬拉雅山脈Simla-Almore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灰背伯勞指名亞種
  • 拉丁學名:Lanius tephronotus tephronotu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雀形目
  • :伯勞科
  • :伯勞屬
  • 灰背伯勞
  • 亞種:灰背伯勞指名亞種
  • 定名人及年代:Vigors,1830
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

外形特徵

雄性成鳥:額基、眼先、眼周至耳羽黑色;頭頂至下背暗灰;腰羽灰色染以銹棕,至尾上覆羽轉為銹棕色;中央尾羽近黑,有淡棕端;外側尾羽暗褐,內翈羽色較淡,各羽具窄的淡棕端斑;肩羽與背同色;翅覆羽及飛羽深黑褐色,初級飛羽不具翅斑,內側飛羽及大覆羽具淡棕色外緣及端緣。額、喉白色,頸側略染銹色;胸以下白色但染以較重的銹棕色;脅羽、股羽及尾下覆羽銹棕。雌性成鳥:羽色似雄但額基黑羽較窄,眼上略有白紋,頭頂灰羽染淺棕,尾上覆羽可見細疏黑褐色鱗紋;肩羽染棕。下體污白,胸、脅染銹棕色。幼鳥:不具黑前額;額、頭頂至背羽為灰色染褐;腰、尾上覆羽滿布黑褐色鱗紋;尾羽褐色,具灰棕色端斑;眼上有細白眉;眼先、過眼至耳羽黑色染褐;翅羽及飛羽褐色,內側飛羽外翈及端部為淡灰棕色。頦、喉及頰污白色並均具有隱鱗斑;胸以下淡棕色,胸、腹側、脅、股羽均滿布密的黑褐色鱗紋;腹中央近白色。虹膜暗褐色;嘴黑(幼齡者下嘴基角色);腿黑色。
大小量度:體重♂40-52g,♀40-54g;體長♂204-245mm,♀213-231mm;嘴峰♂14-20mm,♀14-19mm;翅♂90-102mm,♀92-101mm;尾♂105-128mm,♀101-129mm;跗蹠♂25-30mm,♀20-30mm。(註:♂雄性;♀雌性)

棲息環境

棲息於自平原至海拔4000米的山地疏林地區,在農田及農舍附近較多。

生活習性

常棲息在樹梢的乾枝或電線上,俯視四周以抓捕獵物。以昆蟲為主食,以蝗蟲、螻蛄、蝦蜢、金龜(蟲甲)、鱗翅目幼蟲及螞蟻等最多,也吃鼠類和小魚及雜草。灰背伯勞在中國西南地區為分布較廣、數量數多的種類,對消滅農林害蟲有一定的作用。

分布範圍

國內分布:甘肅、寧夏、青海、陝西、四川、貴州、西藏、雲南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營巢於小樹或灌木側枝上。在榆、槐等闊葉樹或灌木上築巢,距地高1.5-7米不等。巢為杯狀,置於枝杈基部。通常由枯草莖、草葉、草根、細枝等材料構成,有時還混有棉花和毛髮。巢內墊有細草莖,有時還墊有獸毛。滿窩卵4-5枚,淡青或淺粉色具淡褐及紫灰色斑,在純端較集中,形成色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