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翅鷗

灰翅鷗

灰翅鷗(學名:Larus glaucescens),夏羽頭、頸、腰、尾白色;肩、背和翅上覆羽鴿灰色。冬羽和夏羽相似,但頭和頸具淡褐色縱紋,有時擴展至上胸。嘴黃色,下嘴先端具紅斑;幼鳥嘴黑色。腳粉紅色。棲息于海岸:懸岩,海濱沙灘於近海海島上。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主要食魚、蝦、甲殼類、軟體動物等水生脊椎和無脊椎動物。通常營巢於人跡罕至和難於到達的海岸懸岩上,也營巢於平坦的海濱沙灘。巢主要由水生植物和枯草構成,內墊有羽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灰翅鷗
  • 拉丁學名:Larus glaucescens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鷗形目
  • 歐科
  • :鷗屬
  • :灰翅鷗
  • 英文名稱:Glaucous-winged Gull
  • 命名人及時間:Naumann, 1840
外形特徵,生活習性,分布範圍,繁殖方式,亞種分化,種群現狀,保護級別,

外形特徵

夏羽頭、頸、腰、尾白色;肩、背和翅上覆羽鴿灰色;初級飛羽菸灰色,尖端白色,內側羽緣具白色斑點;第2枚和第3枚初級飛羽具白色次端斑,次級飛羽灰色。下體白色。
冬羽和夏羽相似,但頭和頸具淡褐色縱紋,有時擴展至上胸。
幼鳥上體煙褐色,具赭白色橫斑,其中以頭部較暗,初級飛羽褐色,從第3或第4枚起具白色尖端;次級飛羽灰褐色,具淡色尖端,尾煙渴色,微具淡色斑紋;下體灰褐色,具不甚明顯的淡色斑。頸白色而具暗色縱紋。第2年冬羽背、肩和兩翅變得像成鳥。
虹膜黃色,眼瞼紅色,幼鳥虹膜褐色;嘴黃色,下嘴先端具紅斑;幼鳥嘴黑色。腳粉紅色。
大小量度:體長雄性626~770毫米,雌性603毫米;嘴峰50~65毫米;翅雄性414~455毫米,雌性405~443毫米,尾160~185毫米,跗跖60~75毫米。

生活習性

棲息于海岸:懸岩,海濱沙灘於近海海島上。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多在海面和岩礁上空飛翔。有時也在海面上遊蕩。休息時多成群站在懸岩岩石或沙灘上。
主要食魚、蝦、甲殼類、軟體動物等水生脊椎和無脊椎動物,也捕食雛鳥、鳥卵、昆蟲以及海上的廢物和動物屍體,特別是漁船、捕鯨船扔下的動物內臟等廢棄物均吃。食性較雜。

分布範圍

繁殖於西伯利亞北部、白令海科曼多爾群島、堪察加半島、阿拉斯加和北美洲。越冬於繁殖地南部、日本和中國東部山東、福建、廣東和香港沿海。
分布圖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5~7月,成對或成小群營巢。通常營巢於人跡罕至和難於到達的海岸懸岩上,也營巢於平坦的海濱沙灘。巢主要由水生植物和枯草構成,內墊有羽毛。每窩產卵通常3枚,偶爾少至2枚和多至4枚。卵的顏色為橄欖綠色,被有暗色斑點。卵的大小為(66~82)×(46~56)毫米。

亞種分化

單一物種,無亞種。

種群現狀

灰翅鷗不常見,數量不普遍,需要嚴格保護。該物種分布範圍非常大,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