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綠金剛鸚鵡

灰綠金剛鸚鵡

灰綠金剛鸚鵡,學名:Anodorhynchus glaucus (Vieillot, 1816),產於美洲熱帶地區,是色彩最漂亮、體型最大的鸚鵡之一,尾極長,屬大型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鸚鵡的嘴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羽色鮮艷,食量大,有力的喙可將堅果啄開,用鈍舌吸出果肉。產於美洲熱帶地區,在河岸的洞裡築巢。此物種現時為IUCN紅色名錄的極危物種,並且列於《華盛頓公約》附錄一,嚴禁進行交易。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灰綠金剛鸚鵡
  • 拉丁學名:Anodorhynchus glaucus (Vieillot, 1816)
  • 別稱淺藍綠金剛鸚鵡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鳥綱
  • 亞綱:今鳥亞綱
  • 鸚形目
  • 亞目:鸚鵡亞目
  • 鸚鵡科
  • 金剛鸚鵡
  • :金剛鸚鵡屬
  • :灰綠金剛鸚鵡
  • 命名者及年代:Vieillot, 1816
  • 英文名稱:Glaucous Macaw
簡介,外形特徵,棲息環境,生活習性,生長繁殖,分布範圍,種群現狀,保護,

簡介

灰綠金剛鸚是鸚鵡的特大號的家庭成員,有典型的鸚鵡的特性。大,強,彎曲的喙是用來壓碎堅果和種子。他們的強大,使用敏捷的腳趾像手抓東西。大聲尖叫,叫聲的聲音讓他們的存在被茂密的雨林。他們也以鮮艷的顏色,似乎大膽的和引人注目的但實際上融入與綠葉,紅色和黃色的水果,藍色陰影的森林家園。

外形特徵

灰綠金剛鸚鵡身長約70厘米,鳥體為淺藍綠色,頭部呈灰色,鳥喙為黑色,眼睛外圍有黃色的眼圈,下鳥喙邊緣鑲有半月形的黃色裸皮。
灰綠金剛鸚鵡
灰綠金剛鸚鵡(Anodorhynchus glaucus)是南美洲的一種金剛鸚鵡,該品種與紫藍金剛鸚鵡(Anodorhynchus hyacinthinus)及青藍金剛鸚鵡(Anodorhynchus leari)非常相似。

棲息環境

喜愛活動於開闊的樹林裡,避開終年潮濕的森林,愛棲息於有豐富核果的棕櫚樹林中。

生活習性

通常成對或集小群活動。在野生條件下和紫藍金剛鸚鵡一樣,喜歡棕櫚樹的堅硬種子,而灰綠金剛鸚鵡特別偏好一種名為“果凍棕櫚樹”(Syagrus yatay)的種子。此外,樹上成熟或是未成熟的果實、漿果和蔬菜也都是該鸚鵡的次要食物。
灰綠金剛鸚鵡

生長繁殖

繁殖速度很慢,一對鸚鵡每年只生產1-2枚卵。巢建在樹洞或其他鳥類的洞穴里。
灰綠金剛鸚鵡(圖5)灰綠金剛鸚鵡(圖5)

分布範圍

只分布在南美洲的阿根廷,巴西,巴拉圭烏拉圭
灰綠金剛鸚鵡分布圖灰綠金剛鸚鵡分布圖

種群現狀

此品種以往棲身於阿根廷北部、巴拉圭南部、烏拉圭東北部及巴西。在19世紀,因為捕捉活動及生境被破壞,灰綠金剛鸚鵡變得非常稀有。於20世紀,只錄得2個可信的野外發現紀錄。1990年代,鳥類學家前往巴拉圭南部考察,但沒有發現任何此品種依然存在的證據。
灰綠金剛鸚鵡(圖4)灰綠金剛鸚鵡(圖4)
除著農業發展,棕櫚樹被大肆砍伐導致生境地減少。其奪目的外表及龐大的體型使其成為獵人主要捕捉的目標,即使雛鳥亦被捕捉賣到寵物市場去。
世界上人工飼養的最後一隻已知的灰綠金剛鸚鵡,在1938年死於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動物園,剩下僅存的只有阿根廷自然歷史博物館的一具風乾標本。

保護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 ver 3.1——極危(CR)。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