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份

灰份

灰份是混合物灼燒後留下的無法燃燒的成分。灰份是植物纖維原料中的無機鹽類,主要是鉀、鈉、鈣、鎂、硫、磷、矽的鹽類。木材中的灰份都在0.2~1.0%之間,草類原料中灰份稍高一些。煤的灰份,是指煤完全燃燒後剩下的殘渣。因為這個殘渣是煤中可燃物完全燃燒煤中礦物質(除水分外所有的無機質)在煤完全燃燒過程中經過一系列分解、化合反應後的產物,所以確切地說,灰分應稱為灰分產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灰份
  • 外文名:ash
  • 舉例:煤的灰份
  • 釋義:煤完全燃燒後剩下的殘渣
紙中的灰份,煤中的灰份,煤中礦物質,煤中灰分,灰份的測定,測定方法,計算,說明,

紙中的灰份

一般紙張對原料中的灰份含量沒有什麼特殊要求。但在生產電器絕緣紙時,必須除去灰份才能達到一定的質量要求。草類原料中,尤其是稻草灰份高,灰份中的SiO2的含量較高,造成了鹼回收的困難。減少或消除鹼回收中矽的干擾,這是一個尚待解決的問題。
灰份是植物纖維原料中的無機鹽類,主要是的鹽類。
紙張的灰分有:纖維本身的灰分、外加的灰分(滑石粉等)。紙張的灰分是指紙張中無機物含量的多少,其對於紙張的物理、機械性能有很大的影響。在保證正常使用的前提下,應儘量限制膠印用紙灰分的大小,如果灰分過大,印刷時極易產生掉粉現象,粘污橡皮布,影響印品的印刷質量。另外,紙張的裂斷長、耐折度都隨紙張灰分含量的增加而下降。

煤中的灰份

煤中礦物質

煤中礦物質分為內在礦物質和外在礦物質。
a.內在礦物質,又分為原生礦物質和次生礦物質。
原生礦物質,是成煤植物本身所含的礦物質,其含量一般不超過1~2%;次生礦物質,是成煤過程中泥炭沼澤液中的礦物質與成煤植物遺體混在一起成煤而留在煤中的。次生礦物質的含量一般也不高,但變化較大。
內在礦物質所形成的灰分內在灰分,內在灰分只能用化學的方法才能將其從煤中分離出去。
b.外來礦物質,是在採煤和運輸過程中混入煤中的頂、底板和夾石層的矸石。外在礦物質形成的灰分叫外在灰分,外在灰分可用洗選的方法將其從煤中分離出去。

煤中灰分

煤中灰分來源於礦物質。煤中礦物質燃燒後形成灰分。如粘土、石膏、碳酸鹽黃鐵礦等礦物質在煤的燃燒中發生分解和化合,有一部分變成氣體逸出,留下的殘渣就是灰分。
灰分通常比原物質含量要少,因此根據灰分,用適當公式校正後可近似地算出礦物質含量。
煤灰灰分對工業利用的影響如下:
煤中灰分是煤炭計價指標之一。在灰分計價中,灰分是計價的基礎指標;在發熱量計價中,灰分是計價的輔助指標。
灰分是煤中的有害物質,同樣影響煤的使用、運輸和儲存。
煤用作動力燃料時,灰分增加,煤中可燃物質含量相對減少。礦物質燃燒灰化時要吸收熱量,大量排渣要帶走熱量,因而降低了煤的發熱量,影響了鍋爐操作(如易結渣、熄火),加劇了設備磨損,增加排渣量。 煤用於煉焦時,灰分增加,焦炭灰分也隨之增加,從而降低了高爐的利用係數。
還必須指出的是,煤中灰分增加,增加了無效運輸,加劇了我國鐵路運輸的緊張。

灰份的測定

在灼燒時,樣品中無機雜質比較穩定(如氯化鈉、氯化鉀、硫酸鈉等),不會因灼燒而蒸發的情況下,可用此法測定樣品中灰份。

測定方法

將瓷坩堝連蓋(或鎳坩堝)一起放在高溫電爐(即馬佛爐)或煤氣燈焰上,在不低於800℃灼燒至近似於恆重(約1小時),將其移至氯化鈣乾燥器中,冷卻至室溫。然後將坩堝連蓋一起在分析天平上稱重,設得G1克。在已稱過重量的坩堝中,稱取適量樣品(視樣品中灰份多少而定,一般稱2~3克),稱準至0.0002克,將坩堝蓋蓋沒坩堝口約四分之三,用小火緩緩加熱坩堝,使樣品逐漸碳化,待樣品完全碳化後,再將坩堝放於電爐中(或煤氣燈焰上),在不低於800℃灼燒至近似於恆重(約3小時),移至入氯化鈣乾燥器中,冷卻至室溫,稱重。最好是灼燒2小時後,冷卻、稱重,然後再灼燒1小時,再冷卻、稱重,如先後兩次稱重,重量近似不變,則說明已經灼燒完全,如第二次灼燒後重量在減輕,則必須進行第三次灼燒,一直灼燒至近似於恆重,設得G克。

計算

灰份%=(G-G1)/樣重*100

說明

1、稱樣量可按樣品中灰份多少而定,灰份較少樣品,可稱取試樣5克左右,灰份較多樣品,可稱取試樣2克左右。
2、灼燒時間長短,要隨試樣重量多少而定,但以灼燒至近似於恆重為原則。
3、先後灼燒兩次的稱量相差最好在0.3毫克以下,最大相差不能超過1毫克,即作為近似於恆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