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花鄉

火花鄉位於紫雲縣城西南面,東與水塘鎮接壤,南與四大寨鄉相接,西與達幫鄉和鎮寧縣沙子鄉、六馬鄉毗鄰,北抵松山鎮、白石岩鄉,鄉政府駐地距縣城21公里,全鄉中土面積163.81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火花鄉
  • 行政區類別:鄉
  • 地理位置:紫雲縣城西南面
  • 人口:24162人
  • 方言:布依話
鄉鎮簡介,基礎設施,自然資源,九嶺記憶,民族文化,

鄉鎮簡介

轄17個行政村,110個村民組,122個自然村寨,總人口24162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5%(布依族占總人口的74%)。是較為典型的少數民族鄉。

基礎設施

火花鄉已實現村村通公路,75%的村民組通公路,通鄉油路計畫在2008年完成。已實現村村通電、通電話,家庭電視覆蓋率達 %以上,已設有遠程教育站點21個。有交易市場4個。境內有納容河、洗鴨河流經境內,有發艾電站、板母二級站,境內有坡七水庫、破並水庫、納容水庫、弄河水庫等。境內人畜用水和生活用水基本能解決。
有初級中等義務教育學校一所,初等義務教育學校16所,學校布局和教育教學質量基本適應教育發展要求,火花鄉蘊藏著大量的民族文化資源,如苗族舞蹈:一舞跳百年、布依丟花包、布依山歌、布依粑棒舞等,還有古老而具有特色的“九嶺跳腳樓”民族文化村,火烘村駐地的弘和洲遺址等未開發的旅遊資源。火花棗子酒、馬料豆雞、糯穀草燒狗肉更是獨特色精品。

自然資源

火花鄉地處低熱河谷地帶,最高海拔850米,最低海拔650米,地形呈一狹長河谷地帶,長30餘公里,寬3公里,俗稱“火花槽子”,境內熱量豐富,年均氣溫17.9攝氏度,年照時數1400小時,年降雨量1300毫米,全年無霜期320天以上,有天然溫室之美稱,獨特的自然氣候條件對農作物生長十分有利,火花優質米、火花冰脆李、油桐、錯季節蔬菜等在省內外比較有名,同時境內大量的荒山草坡和非耕地及農作物秸桿、稻草,適應於畜牧養殖發展,火花水牛(平均每戶3頭以上),火花矮馬(叫雞馬)等是地方優良畜禽品種之一,開發潛伏境內還有豐富的重晶石礦等礦產資源。
火花鄉火花鄉
火花全鄉耕地面積19067畝,其中田16802畝,地2265畝。2006年糧食產量9076噸,年均吃糧413公斤,全鄉大家畜存欄17511頭(匹)。其中具有地方特色的優良品種火花水牛存欄13970頭,戶均達3頭。火花是紫雲縣典型而具有特色的大米之鄉,水果之鄉,畜牧養殖之鄉,農民經濟來源主要靠種養殖業和外出務工,2006年全年人均純收入達。

九嶺記憶

九嶺屬紫雲苗族布族自治縣的火花鄉管轄。早些時候,有過去的念頭,並且已經付諸行動。但是,去的時候車在途中陷入泥坑,回來了。再去九嶺相隔一年,謝天謝地,上蒼開眼,人民勤勞,天沒下雨,路已重修,算是了一個心愿。
這是一個布依族村寨,坐落在山腰的斜坡上,有百來戶人家,除了有一幢三層洋房夾在中間,刺眼,有點破壞村寨整體美感,讓我們感到遺憾外,這裡無疑是一處難得的典型的鄉村集合景觀。青瓦,木屋,“乾欄”吊腳樓。一層一層依山而築的閣樓,掩隱在繁茂蒼翠的古榔叢中,整個寨子的樓房是乎是隨意的,又像是有規律地組合在一起,使紛繁雜亂的世俗生活被有形的建築組織起來,一個民族的習俗和觀念都被建築的空間所強化。依山而建,錯落有致,林木掩映,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詮釋。九嶺“乾欄”吊腳下樓,古色古香,有一種自然精緻的形式美。
在鄉長的帶領下,我們走進了村寨,走在每一戶人家的房後,找到村支書時,他正在屋後種地。在驚奇的目光中,他放下了手中的活,領我們從房屋的山頭推開了一道木門。隨著社會的發展,布依族吊腳樓已經很少見到了,像九嶺這種上百戶人家聚集有一起,又保存得很完好的村寨更是難找了。因為激動,我沒跟他們進門,拿著相機,尋找最佳角度拍攝村容寨景。大夥見我沒有進屋的舉動,也跟著我在村里竄起來。寨子裡十分寧靜,很少看到有人走動。清新的空氣,夾雜著野花,野草散出來的芳香,春風吹動花草樹木,嘩嘩地響,偶爾有幾聲牛叫、雞鳴、狗吠、鳥啾啾。我們所到之處,寨里的狗,特有的迎客禮節和方式,迎接著的我們這些異樣的人。
我從一幢樓下走過。走廊里,織布的布依女子,輕快的機杼聲如一首古老的民謠,從久遠的歷史河谷縹緲傳來。一幢一幢蒼老的吊腳樓,依偎在古樹下,喃喃地講述著久遠的故事。村中,那隨處可見,草索上扎有白紙、骨頭、竹刀等攔路橫在上空的神迷之物,成了九嶺村寨內的一道神迷的風景線。要不是後來有村支書的指點,我那知道,那上面寄託著九嶺村民們一種古老的信仰和對後代美好的願望。支書說,但凡兒子未滿十二歲時,都要請“磨公”(村中有知識,懂禮節的人)進行“解幫”,是祝福後代平安的向征,至此才能出遠門。”
邊走邊攝取所需,忘情得與大夥走散全然不知。我折回去時,卻見不到了他們的影子。上到山樑上人家處,他們又到了寨中,等我尋聲而去,他們又在我剛下來的地方叫我了,簡直是在著迷藏一般,有一種好的心境。這村上的路就向迷宮一般,不是找到了支書當嚮導,我們恐慌怕難走出村來。
村上的路,小而窄,多是從屋後走過,從側面進屋。支書介紹說,屋一般分兩層或三層,上層儲糧不住人。中層住人,樓下堆放雜物或作牲口圈。有人曾斷言,苗族住山頂,侗族居山腰,布依族坐水邊,而在這裡布依人卻住在山腰。其實這裡也有一定的平地,可這裡的布依人卻選項擇了斜坡,這是出於何種理念,我不得而知。聰明能幹的布依人,把地削成一個“廠”字形的土台,土台下用長木柱支撐,按土台高度取其一段裝上穿枋和橫樑,與土台平行。吊腳樓低的七八米,高者十三四米,占地十二三個平方米。屋蓋青瓦,木作牆,平順嚴密,大方整齊,通風性能好;一排三間為一幢,有的兩側房間前面還設有小巧的走廊和欄桿,造型美觀,既避免了平鋪空曠的感覺,也增添了藝術色彩。各家樓房互不鱗迭相接,每幢都是一個獨立的天地,代表著一個家庭或家族。
我們走進村主任的家,有明堂暗室之感。堂屋是迎客間,前一道牆壁往內收縮三至四尺,開兩扇大門,形成一個“凹”字形空間;前檐下,裝有靠背欄桿。立前而視,視野開擴,山巒起伏,油桐花盛開,心入佳景。轉回屋裡,兩側各間則隔為二間為臥室或廚房。側間設有火坑,火坑有紅黃色的火苗竄出,坑上方掛滿了油光黑里透黃讓人嘴饞的臘肉。可是,好客的主人還說臘肉不好吃,責怪我們不早說,否則他會殺雞,打狗等我們。主人割下炕上的臘肉,為我們忙碌走來。
我酒足飯飽了,可還是看不夠九嶺的吊腳樓,趁他們還在拚酒量之時,我又拿起相機跑了出去,再次欣賞九嶺的吊腳樓,卻讓我想起曾目睹過的沈叢文筆下的湘西。那千古一絕的吊腳樓,從大山深處一直延伸到沅水沱江畔,那一根根粗大的木柱撐起一幢一幢閣樓,撐起一道迷人的風景。那時我曾認為,真正的吊腳樓的代表是湘西。今天來到九嶺布依古寨,真真實實地觀賞到布依族的“乾欄”式吊腳樓,我才發覺,“乾欄”式吊腳樓才是吊腳樓中的精品。“乾欄”式吊腳樓是紫雲火花布依族人沿襲千年的傳統住宅建築,是我國少數民族民間建築園中的一朵富有特色的奇葩。當我置身於九嶺村寨,用相機去記錄它的芳容時,一幢一幢吊腳樓撞痛了我的瞳仁,我才確切地認可自己已來到了有三百多年歷史九嶺村寨。特別是走在村後的古遺道上,褚色的岩石,望而生畏的絕壁,送爽的春風,喧譁的古樹,站在山埡口,鳥瞰九嶺村落,層疊的、青青的瓦屋,飢望著春雨的到來,凝固歲月斑駁,一種歷史的氣息迎面撲來,撩撥起縷縷懷古之思。據《魏書·僚偉》記載:僚人“依樹積木居其上,名曰‘乾欄’。‘乾欄’大小隨其家口之數而定。”《太平環寰宇記》卷八八記載:僚人“懸虛構屋,號‘閣欄’”。“乾欄”又叫“高欄”、“閣欄”、“麻欄”或“葛欄”,是古代布依話“房屋”的譯音。古代的僚人就是布依族的先民。“乾欄”式吊腳樓經歷了上千年的風雨傳承至今,其一柱一椽,無不閃耀著布依族先民智慧的光輝。九嶺的“乾欄”吊腳下樓,框架全系榫卯銜接。一棟房子需要的柱子、屋樑、穿枋等有上百根塊、上千個榫眼之多。但布依族世代相傳的九嶺工藝的木匠從來不用圖紙,不用制模,僅憑著墨斗、斧頭、鑿子、鋸子和成竹在胸的方案,便能使柱柱相連、枋枋相接,梁梁相扣,讓房子巍然屹立於斜坡陡坎上。
南方從巢居發展為乾欄式建築,已發現的最早遺存是距今7000年以前的江西省清江營盤裡和浙江餘姚河姆渡遺址的乾欄式建築,僅在其第四文化層就發現了帶有榫卯的建築構件數十種,還有柱頭榫、柱腳榫、梁頭榫、直欞欄乾榫……。人類從樹上的窠居,到眼前高朗的“乾欄”式吊腳樓,這樓閣的沿革無聲地記錄一個民族的發展史。“乾欄”式吊腳樓,一首民族建築的史詩。九嶺的“乾欄”吊腳樓和南方許多少數民族的乾欄式吊腳樓一樣,都是中華上古民居建築的活化石,是十分寶貴的歷史遺存。

民族文化

火花鄉蘊藏著大量的民族文化資源,如布依丟花包、布依山歌、少數民族舞蹈均具特色,在市級、縣級《多彩貴州》舞蹈大賽中由火花推出的《布依粑棒舞》和《一舞跳百年》分獲二等獎和三等獎。旅遊資源豐富,古老而具有特色的“九嶺跳腳樓”民族文化村、禾泓洲遺址等尚未開發,蘊藏著巨大的潛力。火花棗子酒、馬料豆雞、糯穀草燒狗肉更是獨特精品,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