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焰噴射器

火焰噴射器

火焰噴射器的歷史要遠早於火槍和火炮,使用時用手搖泵從通過一根喉管將之噴向敵戰船。“希臘火”的液體燃燒劑配方特殊,遇空氣便自燃。

這種燃燒劑平時封裝在木桶里,早在公元七世紀,拜占庭人就在與阿拉伯人的海戰中,使用了一種叫做“希臘火”的液體燃燒劑。而中國也有猛火油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火焰噴射器
  • 類型:液體燃燒劑
  • 作用機理:最簡單、最典型的火焰噴射器
  • 發明者德國人理察`費德勒
  • 運用場合:用於消滅近距離的敵人
現代種類,戰爭運用,型號分類,我軍裝備,

現代種類

火焰噴射器的歷史淵源
現代意義上的火焰噴射器,其發明者被公認為德國人理察`費德勒,他於1901年造出了一個火焰噴射器樣品供德軍評估。費德勒的裝置已經基本上具備了現代火焰噴射器的一切特徵,該裝置為人力攜帶,配有一個周長為1.2米的筒形容器,容器內部水平分為兩部分,下半部為壓縮空氣瓶,上半部為燃燒劑瓶。當射手壓下燃料筒上的節流閥手柄時,壓縮空氣將液體燃燒劑經一個橡皮管從鋼質的發射管口噴出,發射管口有一個簡單的點火裝置,液體燃燒劑被點燃後,形成一束蘑菇狀的火球噴向目標。這個裝備的射程是18米,能夠持續噴射兩分鐘,但點火信管是一次性使用的,每次發射都必須換用新的。直到1911年才被德軍採納,德軍組建了一個有12個連的特別團,裝備了現代歷史上第一種火焰噴射器。不過,過了4年,火焰噴射器才在戰場上顯示了它駭人的威力。
基本結構
現代的火焰噴射器,通常包括如下5個部分:
◎油料儲罐。這部分通常是一個外觀類似於氧氣瓶的圓柱體,由合金鋼製成,用來盛裝火焰噴射器所需要的燃料(油料)。
◎動力來源。這部分有兩類,一類是通過一定量的火藥燃燒後產生的氣體,一類是通過另外攜帶一個壓縮氣瓶(通常為壓縮氮氣),其作用都是用來推動油料往外噴射,後者為二戰後的主流方向。
◎噴管和噴嘴。這部分一般包括:一根塑膠軟管,連線油料儲罐和金屬噴管;一根直型的金屬噴管,用於賦予油料一定的方向和速度;一個噴嘴,其口逕往往小於金屬噴管的內徑,利用伯努利方程的原理用於將油料快速的噴出去;一個點火裝置,用於在油料離開噴嘴的瞬間同時將其點燃,有電子點火和火帽點火兩類,以電子點火為二戰後的主流方向。
◎油料。也就是火焰噴射器的“糧食”,通常是採用稠化汽油等液體,不但燃燒值大、火焰溫度高,而且流動性較低、粘附力強,一旦粘附在目標表面則很難甩開,可以造成持續性的嚴重燒傷。所謂稠化汽油,就是用普通汽油加上稠化劑(如黃皂粉或六六粉等)構成。
◎控制部分。用於控制火焰噴射的時間長短、開關,通常包括電子開關、流量計、機械開關等等部件。

戰爭運用

運用場合
火焰噴射器通常用於消滅近距離的敵人,也用於清掃那些碉堡、工事(燃燒著的油料會從工事的射擊孔、通氣孔等地方竄入,帶給碉堡中的敵人高溫和窒息)。在90年代,我軍在邊境掃雷行動中,還運用火焰噴射器進行過掃雷作業。
2一戰中的運用
1915年2月,法國人在凡爾登率先嘗到了德國人的烈焰,2個月後,1915年7月30日,英國人在弗蘭德地區霍格〔Hooge〕的戰壕里也嘗到了這種混合著汽油、橡膠和硫磺的地獄之火的味道,兩天的戰鬥中,英軍共損失了31名軍官和751名士兵。霍格戰鬥結束後,火焰噴射器巨大的近距離殺傷力也第一次被寫進了作戰報告。
火焰噴射器火焰噴射器
吃了苦頭的英國人和法國人也開始研製自己的火焰噴射器,法國人比較現實,他們的設計基本上仿造德國人的,並在1917~1918年間投入了使用。而英國人則過於異想天開,他們造的火焰噴射器是重2噸的龐然大物。在索姆河地區,英國人部署了四門這種怪物,固定安裝於距德軍前沿55米的防禦工事內,其前方就是雙方對峙的無人區。這四台大型火焰噴射器為索姆河戰役專用,射程八十米,用於在步兵衝鋒前清掃德軍的第一道防線。1917年7月1日,索姆河戰役一打響,德軍的反擊炮火就摧毀了這四門火焰噴射器中的兩門,另兩門在拿下德軍第一道防線後也失去了作用。
德軍在霍格取得了成功之後,更加重視火焰噴射器的作用。他們將火焰噴射器兵編成六人小組,每組三具火焰噴射器,分散配置在整個前沿,主要任務是當德軍發動攻勢時清掃協約國軍隊的前沿防線。1917年,德軍對裝備的火焰噴射器進行了改良,減輕了重量,並使用可多次點火的信管,使得火焰噴射器的機動性和射擊頻率大大增高。儘管如此,由於英法聯軍對德軍火焰噴射器已有了警覺,當德軍的火焰噴射器手射擊時,英法聯軍便集中火力向其射擊,一旦俘虜德軍火焰噴射器手,立刻就地槍決。再加上這種武器無法提供遠距離寬正面的持續火力,這種優秀的戰壕戰武器再也沒有發揮象在霍格戰役中那樣的決定性作用。整個一戰中,德軍一共進行了超過650次的火焰噴射器進攻,而英法聯軍的同類攻勢幾乎為零。
火焰噴射器火焰噴射器
的確,火焰噴射器在這次戰爭中給雙方帶來的傷亡遠比不上機槍和重炮,但在近乎肉搏的戰壕戰中,德國人的火焰噴射器無疑給在泥水中瑟瑟發抖的協約國士兵的心理上帶來了巨大的震撼。
3.抗日戰爭中的記錄
1944年,中國遠征軍(第20集團軍54軍198師)在滇西大反攻收復被日軍占領的騰衝城(雲南)戰鬥中,日軍56師團148聯隊負隅頑抗被擊退城內。日軍利用每間民房做掩體,遠征軍傷亡慘重。9月9日一股日軍被擊退至李家巷,戰鬥異常激烈。為了在九一八國恥紀念日前收復騰衝城,美軍第一次為中國遠征軍提供了火焰噴射器,遠征軍戰士利用火焰噴射器向每間民房噴射火焰,燒死大量日軍。在這次巷戰中僅有一人日本兵倖存(吉野孝公)。1944年9月14日騰衝城中的日軍被徹底擊敗,騰衝城在抗戰中成為第一座被收復的城市(此資料來自《鳳凰大視野-中國遠征軍》第八集)。
1944年,中國遠征軍(遠征軍總預備隊第八軍,轄103師,榮1師)進攻保山市臘猛縣松山,面對飛機轟不爛,大炮炸不垮的地堡,副軍長李彌在日記里寫下。“攻打松山,乃餘一生最艱巨之任務。敵之強,強其工事,堡壘、火力。若與敵爭奪一山一地得失,中敵計也。須摧毀其工事,肅清其堡壘,斬殺頑敵。”李彌將軍的辦法是各個擊破。從外圍著手,一個地堡一個地堡地摧毀,向山上地堡群的中心逐步推進。雖然看起來推進很慢,卻紮實有效。
為了配合李彌的戰術,美軍調來“最新式”的武器——火焰噴射器,它使樹木燃燒(地堡主材是暴粗的樹木),彈藥爆炸
時任103師307團副團長的陳一匡回憶道,“攻擊中,我團使用了八組火焰噴射器,使攻擊取得較大進展,對摧毀敵堡有決定性作用。火焰射入敵堡後,引起堡壘內物體燃 燒,彈藥爆炸,人員窒息而死亡。堡壘內保持高溫,因此增援之敵亦不能馬上利用。(來自《探索發現—中國遠征軍之松山大戰》)
傘兵的回憶
傘兵羅伯特.弗雷特洛爾
第四傘兵團,第15工兵連;1944年、義大利、卡西諾山
“作為工兵,我們接受了安裝火藥信管的四一型火焰噴射器的使用訓練,但我願意哪怕是不得已而在戰鬥中使用這種裝備嗎?不!多謝了。拒絕的理由很簡單,在戰場上,你被手槍、步槍甚至是機槍擊中,無非也就是在身上留下一個窟窿眼兒罷了,但如果你不幸背著火焰噴射器,那隨便一塊小小的彈片也能把你燒成一個火球。當敵軍士兵聽到你的火焰噴射器發出的聲響後,所有的子彈都會落到你的周圍。沒有哪個士兵願意被燒死,所有有經驗的士兵都會優先用他們的子彈‘照顧’那個試圖用火焰噴射器燒他們的傢伙!”
“這些玩意都一樣,一根噴管,差不多六個信管,右手握著你的扳機,背後背著你的那個裝著氧氣和氮氣的罐子,一根長長的導管吊在你屁股後頭。你將噴管對著地面,打著火,然後抬起噴管,噴出炙熱的火焰,那感覺就像用水管噴水滅火。如果你把噴管正對著敵人,那倒霉被燒死的很有可能是你自己,只有稍稍向上抬起噴管,你才能讓那該死的火龍遠離你的周圍。在戰場上,我們寧可用手邊的輕武器作戰,哪怕只是一支手槍,也不願意去用那個鬼玩意,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活下來的可能性才更大些。”
5.太平洋戰爭中的運用
在太平洋戰爭中,美軍每次登入島嶼後面對在熱帶雨林的複雜環境中隱藏的日軍不計其數的碉堡和坑道工事,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才能攻克。由於地形複雜,因此很多時候海軍艦炮無法支援,重火炮在登入時幾乎沒有,輕火炮難以轟塌工事,子彈又難以打中工事中的日軍。因此,能夠依靠高溫殺傷堅固碉堡、工事、山洞或壕溝里隱藏的敵人,還可以用於引燃敵軍易燃武器裝備和物資的火焰噴射器就成了美軍攻堅的重要力量。
通過高溫灼燒工事內的日軍,以及劇烈燃燒將狹小工事內的氧氣短時間消耗一空使其窒息,可以使目標工事內的敵人迅速失去抵抗力,從而以極小的代價攻克日軍陣地。

型號分類

巴黎和約對戰敗國德國的軍力和裝備做出了種種苛刻的限制,禁止德軍擁有火焰噴射器。但從一九三三年開始,德國又恢復了對火焰噴射器的研製。次年,一戰後德軍第一種火焰噴射器-三五型火焰噴射器〔Flammenwerfer 35〕開始裝備部隊。不同於一戰時的笨重,三五型火焰噴射器是一種單兵火焰噴射器,由於設計上延用了一戰時的經驗,使其全重“僅為”三十八公斤,儲罐內混合裝有11.8升十九號燃劑〔Flammoel Nr.19〕和壓縮氮氣,噴射距離為二十五米至三十米。三五型火焰噴射器可一次噴射完所有存油,也可進行十五次短點射,短點射時,燃劑限流閥和和襯管內的點火信管同時開閉,以控制燃劑噴射量。三五型火焰噴射器的生產一直持續到一九四一年。
火焰噴射器火焰噴射器
三五型火焰噴射器
三五型火焰噴射器的後繼型號是輕型的四○型火焰噴射器〔Flammenwerfer 40〕,該型號全重僅21.8公斤,但是相應的燃油攜帶量也減少到僅為7.5升。該型號並未設計定型,所以產量很少。其外形上的特點是燃油罐和壓縮氮氣罐合併為圓環型,像一個汽車輪胎。
火焰噴射器火焰噴射器
四一型火焰噴射器〔Flammenwerfer 41〕型是在四○型火焰噴射器的基礎上開發的,全重二十二公斤,燃劑罐和噴射劑罐採用分體雙缸設計,配有背架和儲罐固定架。燃劑攜帶量為七升,噴射劑用的是液氫!噴劑罐容積三升,內容液氫0.45升,燃劑罐、噴射器罐和噴管都有限流閥,噴管導管和燃劑罐有快速連線器。四一型火焰噴射器能進行八次短點射,射程二十米至三十米。
四一型火焰噴射器
四一型火焰噴射器在一九四一~一九四二年東線寒區的使用出現了問題,經常出現冷噴現象,因此,軍工部門對其點火裝置進行了修改,用火藥信管取代了原來的氫打火信管。火藥信管有十個火帽,在嚴寒條件下也能正常打火。這種該型被稱作安裝火藥信管的四一型火焰噴射器〔Flammenwerfer 41 mit Strahlpatrone〕,全重比四一型火焰噴射器輕了四公斤,僅為十八公斤,點射次數和射程同四一型火焰噴射器。該型火焰噴射器成為了德軍噴火兵的標準裝備,一直生產到戰爭結束。四一型和火藥信管改型合計生產了六萬四千二百八十四具。
四三型火焰噴射器
四三型火焰噴射器〔Flammenwerfer 43〕原計畫用於取代四一型火焰噴射器,但由於其二十四公斤的全重而極少被使用。四三型火焰噴射器的燃劑儲量為九升,射程四十米。而四四型火焰噴射器〔Flammenwerfer 44〕恰恰與四三型火焰噴射器相反,全重僅十二公斤,燃劑儲量四升,射程二十八米。由於威力不足,四四型火焰噴射器未裝備部隊。
四六型衝鋒火焰噴射器
〔Einstossflammenwerfer 46〕外號“火拳〔Flammfaust〕”,是一種很有意思的設計。其是為空降兵和進攻部隊設計的,一次性使用。在一九四四~四五年間生產了三萬零七百具“火拳”,柏林戰役時曾大量使用。
三五型火焰噴射器
〔Flammenwerfer 35〕有一種雙人制改型,被稱作中型火焰噴射器〔mittlerer Flammenwerfer〕,全重一百零二公斤,三十升裝燃劑和噴射劑混合罐被裝在一輛小拖車上,該型號能夠持續噴射二十五秒的火焰。該型號還有一個放大版,用輕型車輛拖曳。
四二型防禦火焰噴射器
對蘇作戰開始後,德軍對繳獲蘇軍的一種大型火焰噴射器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很快,這個裝置的德國仿製版出現了,被命名為四二型防禦火焰噴射器〔Abwehr-Flammenwerfer 42〕。這是一種近戰防禦型武器,其根據需要可進行單發點射或面覆蓋噴射,當進行面覆蓋噴射時,可覆蓋長五十米、寬十五米的面積。四二型防禦火焰噴射器的偽裝性很好,表面上看去只是一根金屬管,其餘部分都埋於地下,但火焰持續時間極短,僅為三秒。
效果
作為近戰武器,火焰噴射器的使用在二戰戰場上與一戰沒有本質上的區別,主要還是用於對建築物、碉堡和工事的攻堅以及對殘敵的清剿。唯一的不同之處在於,二戰時,德軍步兵的火焰噴射器還經常被用作近距離反裝甲武器。火焰噴射器噴射的火焰並不能燒穿絕大多數坦克的裝甲,尤其是後期蘇軍的坦克,但火焰噴射器噴出的流態火焰射流卻能從裝甲目標表面的一些開口處,比如坦克發動機艙的頂蓋,流入車體內部,引燃其燃油或彈藥,從而使裝甲目標失能或完全被摧毀。部隊的作戰報告顯示,火焰噴射器對使用汽油機的車輛以及美軍M4坦克的破壞效果明顯,但對使用柴油機的蘇聯坦克的破壞效果卻有限。
二戰中,德軍絕大多數火焰噴射器可由單兵攜帶,但一個噴火小組依然由二~三名士兵組成,其中一名為噴火手,另一至兩名為觀測手。噴火手除火焰噴射器外只配有自衛手槍,而觀測手一般配備衝鋒鎗,為噴火手提供掩護。

我軍裝備

我軍裝備的火焰噴射器
我軍也裝備有火焰噴射器,最早是使用繳獲的日制100式和美制M2火焰噴射器,在朝鮮戰場和一江山島戰役中多次使用,後者是解放軍噴火兵第一次成建制投入實戰;1962年,我軍噴火兵使用58式噴火器多次火燒印軍據點,曾在戰鬥中創下1次噴射消滅2個印軍火力點的範例;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是我軍噴火兵參戰次數最多的一次戰爭,也是戰果最為輝煌的一次戰爭,之後的老山作戰中,依然有越軍命喪火焰噴射器的火焰灼燒之下。這種火焰噴射器由油瓶組(3個一組)、輸油管和噴火槍組成,全重20Kg,全長850mm,口徑14.5毫米,最大射程100米,有效射程50米,後坐力約65千克,左右擺力15千克,重裝填時間為4分鐘左右。我軍最新式的噴火器是02式,且世界上第一種具備拐彎噴火的火焰噴射器已經問世。
我軍1974年式火焰噴射器我軍1974年式火焰噴射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