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構造

火山構造

火山構造是指火山作用產物及其構造行跡的總稱。是火山地質學與構造地質學、大地構造學之間的邊緣學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火山構造
  • 外文名:volcanic structure
  • 關係:火山地質學與構造地質學邊緣學科
  • 學科:地質學
  • 釋義:火山作用產物及其構造行跡的總稱
  • 包括:火山通道、火山錐、火山口
火山活動,火山構造,火山通道,火山錐,火山口,

火山活動

自古以來,人們就注意火山活動的現象。黑龍江省德都縣五大連池共有14 座火山,其中有兩座火山——火燒山和老黑山,曾於康熙五十八年和五十九年(1719 年和1720 年)有過噴發活動,其事分別記載於《黑龍江外記》和《寧古塔記略》中。書中說:“一日地中忽出火,石塊飛騰,聲振四野。”“煙火沖天,其聲如雷,晝夜不絕,聲聞五六十里,⋯熱氣逼人三十餘里。”由於這次噴發,熔岩堵塞了附近的白河河道,形成了五個湖泊,故稱為五大連池。
目前,五大連池地區已劃為國家自然保護區,有“火山博物館”之稱。1951 年5 月27 日,在新疆于田東蘇巴什以南的崑崙山克里雅河附近曾有一次火山噴發活動。1980 年7 月7 日,台灣屏東縣鯉魚山火山曾經爆發。根據火山活動情況一般分為:
活火山——現在尚在活動或周期性不斷活動的火山;休眠火山——有史以來曾經活動,但長期以來處於靜止狀態的火山;
死火山——史前曾經噴發,但有史以來未活動的火山。這種分法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例如,義大利維蘇威火山是世界有名的火山,過去曾被認為是一座不活動的火山,但於公元79 年8 月24 日突然強烈噴發,造成極大災害。還有些從來沒有過火山活動的地方,也會產生新的火山。如1943 年2 月20 日,在墨西哥城西方300km 多的一片玉米地里,忽然出現裂縫冒煙,繼而強烈噴發,到1944 年1 月已形成一座高450m 的火山,這就是有名的帕里庫廷火山。在大洋底也經常形成新火山。
由此可見,過去、現在和將來,火山活動都是地殼運動的一種形式。但火山活動的規模、強度和類型往往發生變化,隨著地球的演化和地殼的加厚,火山活動有逐漸減弱的趨勢。

火山構造

火山構造或稱火山機構,包括火山通道、火山錐、火山口等。

火山通道

是岩漿由地下上升的通道。這種通道既可以是許多條斷裂,在地質歷史早期,岩漿往往以這些裂隙為通道,稱裂隙式噴發;這種通道也可以是由若干條斷裂交會而成的管狀通道,稱為火山管,岩漿沿著火山管向上噴發,稱為中心式噴發,現代火山大部分屬這種類型。火山通道在火山噴發以後往往被熔岩或碎屑堵塞起來,如果地表遭受風化,填充火山管的物質可以凸起形成峻拔山峰,也可相對凹下(視其岩性軟硬而定),這種填充和形成於火山管的岩石稱為岩頸。

火山錐

火山噴出物大部分在火山口周圍堆積下來,一般呈圓錐形。典型的火山錐,其上半部坡度較陡,可達30—40°,下部則逐漸平緩。由於火山錐由多次噴發形成,故往往是火山碎屑物與熔岩互動成層。這種火山錐稱為層狀火山錐。其中碎屑物的粒度常隨距火山口的遠近而變化,大塊碎屑堆在火山口周圍,細粒碎屑則堆在較遠的地方。圍繞火山口還常常因火山噴發形成環狀或放射狀裂隙,隨後裂隙中被熔岩所填充,形成環狀或放射狀岩牆群。有的火山錐是主要由熔岩構成的,坡度很緩,如同盾狀,稱為盾狀火山。
一個火山錐形成以後,由於不斷發生火山活動,往往在原來的火山口上形成較小的火山錐,或者在火山錐的山坡上出現許多小火山錐,後者稱為寄生火山錐。如義大利西西里島上的埃特納火山(3700m)共有300 多個寄生火山錐。

火山口

位於火山錐頂部或其旁側的漏斗形噴口,稱為火山口。火山經過多次爆發,火山口不斷碎裂擴大,或由地下岩漿冷卻收縮,不斷塌陷,可以形成巨大的火山口,稱為破火口。如日本阿蘇山破火口南北長23km,東西長16km,好象一個小盆地或小平原,稱為火口原。火口原上還往往分布著若干村落。火山口中積水成湖叫火口湖,如長白山主峰白頭山頂上的天池(周圍11.3km,深313m)、廣東湛江的遊覽勝地湖光岩,都是有名的火口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