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井鎮

火井鎮

火井鎮,地處邛崍市西部山區,距邛崍市31公里。全鎮幅員面積65.58平方公里,轄9個村1個社區。現存有世界第一井、崇嘏山、狀元橋、河北古街、古縣衙遺址、女子學校、海屋、陳氏舊居、興福寺等歷史人文古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火井鎮
  • 行政區類別:鄉級行政區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電話區號:028
  • 方言:邛崍話
  • 著名景點:陳氏舊居,古街,海屋,川西竹海長廊,興福寺,崇嘏山
  • 車牌代碼:川A
歷史沿革,氣候特徵,旅遊景區,招商引資,社會事業,

歷史沿革

出自軍事防範目的,在北周時就設定火井鎮,屬軍事屯兵駐防之所。隋朝大業十二年(617)時將火井鎮改設為縣,名火井縣。唐代初時移縣治於東五里油榨沱,北宋時又一度移於平樂鎮。直至元朝,火井縣曾併入大邑縣,在原址設巡檢司直至清末。明末,由高、楊二家修建此場,名高楊場,後來更名高家場。此地兩山之間為一大平壩,又叫火井漕。由於緊鄰古稱漢嘉的蘆山蠻夷獠人之地僅幾十里,自古以來 是臨邛西之軍事要塞重地,也是成都西外與蠻夷獠人的前哨重鎮。民國二年,邛州改為邛崍縣,在火井縣設分知事公署(分縣)。民國23年分知事公署撤銷,改為火井區,下轄高西、高北兩鄉和火井鎮。民國29年秋,火井區改為高家鄉,當年冬改稱火井鄉。後改鄉為鎮,現為火井鎮。

氣候特徵

火井鎮,冬無嚴寒,夏無酷熱,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4℃左右,年均可照時數1100小時,全鎮森林覆蓋率達75%。文井江貫穿全境,山清水秀,草長鶯飛,是天然的氧吧。集鎮範圍內的風車山(淺山)1000餘畝,錯落有致,具備發展休閒度假旅遊的最佳條件。火井鎮還擁有邛崍市唯一的資源——溫泉(含鹽量7%,含硫量極低)。

旅遊景區

世界第一井
在中央電視台介紹火井鎮古代天然氣開發的專題節目中,引用了一首當地古老的童謠:天上有星星/地下有火井/人間有孔明/孔明來火井/去看六角井/六角井/火又大/水又清/熬得鹽巴亮晶晶。六角井,是火井鎮第一口火井,它坐落在鎮西1.5公里處的鄭家壩花果山麓。穿鎮而過的平坦的水泥路直通路旁的六角井遺址。遺址如今修成小半個籃球場大小的廣場,其正面是廣闊的田野,翠綠的秧苗如碧波蕩漾;其餘三面有四季常青的雪松環繞,如士兵拱衛著祖先的遺產。沿紅砂石階拾級而上,左邊一座石碑巍然矗立,碑高6米,頂端的雕塑為烈焰升騰。碑身正面刻著“漢代古火井”五個大字,古樸凝重;碑身左面刻著“世界第一井”五個大字,遒勁流利;碑身的右面和後面分別刻有《漢代古火井史實錄》和《漢代古火井碑序》。石碑右邊,便是六角井。此井井台高約半米,井內徑一米,井口呈六角形。聞訊前來的劉大爺說,此井又名“諸葛井”,是先人們為紀念諸葛亮考察此井而命名。為了儘可能保持古火井的風貌,在21世紀初,一群酷愛家鄉的熱心人,不要分文報酬,深入調查、實地踏勘,硬是從方圓幾公里範圍內農戶的豬圈、院牆上,如大海撈針般尋得了壘砌古火井的漢磚。井磚呈灰黑色,漢磚特有的菱形圖案清晰可辨。
火井火井
鹽井溪畔的古老鎮街
如同許多古鎮都在爭先恐後地奔現代化一樣,坐落在邛崍至天台山旅遊通道西線兩旁的火井新場鎮,水泥建築一統天下。幸運的是,文井江的支流鹽井溪如同一條界河,將老鎮庇護在河的另一邊。
如果說鹽井溪是界河,那么,這三棵黃桷樹是城壘,它們使老鎮暫時迴避著現代的紛擾和喧囂。其中一棵黃桷樹直徑近兩米,卻不到五米高,像一株巨型的盆景樁頭。火井鎮政府在樹下所立之碑載明,此樹為唐代火井縣令張巡所植,距今已1200年。在橋頭向老鎮縱深望去,清一色的老屋整潔、幽靜、清雅,屋檐下只有老人或閉目養神,或聊天喝茶。
古鎮以河北古街為主骨架,全長1569米,有水火巷九條,古街建築物以清末民初穿逗木結構為主,是典型的川西民居。
陳氏舊居
陳氏舊居,坐南朝北,始建於晚清時期。四周有兩米多高的圍牆環繞,整個園子占地約5.4畝。老宅占地面積1680平方米,建築面積1374平方米。整體建築為懸山式木質穿斗結構,平面為三進複合式院落主體,平面呈“日”字形,由前天井、後天井、偏天井,結合前廳、正廳、後廳和花廳、門廳等組成。結構嚴謹,錯落有致,全是小青瓦平房,乃典型的川西民居。
火井鎮火井鎮
陳氏舊居的大門是牌坊式結構,中間高兩邊低的波浪式弧形仿西式泥作裝飾,最高點為5.5米。中有六根磚柱對稱排列,門面總寬度為10米,門洞高為2.7米,寬為1.8米。據說門洞頂部橫嵌石匾一塊,上書“頤廬”兩個大字,意即“頤養天年之所”,現在已用石灰抹平,看不見字了。整個老宅的天井、院壩、走廊、堂屋全是紅砂石板鋪成,房間內地面全是木質樓板,屋頂上有平整的天花板覆蓋,窗戶皆是鏤空花窗,一派古色古香。整座老宅房高屋大,巨柱粗梁,寬敞明亮,幽雅寧靜,古樸典雅。大小天井六個,大小房間48間,各有用途,排列有序,實屬近代川西民居建築之精品。
海屋
在古鎮老街河北街東首,有一座高大的老宅院“海屋”,這就是聞名遐邇的上世紀中葉火井鎮上乃至整個邛崍西路最富麗堂皇的民居建築。“海屋”的主人邱子文,生前在重慶海關總署任職,常年在外,見多識廣,所建宅院融川西民居風格兼西式泥作裝飾於一體,可謂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築。也許是在海關任職的緣故,邱子文將其取名為“海屋”。這是一座一樓一底的兩層建築,四周齊檐高的青磚厚牆將高樓包裹得嚴嚴實實。不僅門樓高大氣派,尤其東邊山牆,下部3米多高全是紅砂條石砌成,整個東牆長40餘米,高約10米,二樓高處整齊排列著七孔開窗,渾然一體,看上去更顯高大威嚴。後牆上分布著八個令人生畏的防匪槍眼,每個槍眼直徑3厘米,鑿在一塊20厘米見方的紅砂石料上,嵌在青磚牆內,渾然一體,更增添了“海屋”威嚴。“海屋”內部設計十分奇妙,迂迴曲折,莫測高深。在前院房屋兩側,緊靠東西山牆均有1.3米寬的暗道。從前院樓底兩側的暗道可以通達後院,從後院的暗道樓梯可以直達前院二樓。也可從前院明間樓梯上二樓再轉入東牆邊的暗道,憑窗俯視牆腳的潺潺溪流。總之,明廊暗道,明暗相通,此上彼下,迂迴曲折,內外相連,宛若迷宮,令人驚嘆。
興福寺
興福寺為於火井鎮西南,距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天台山僅5公里,是川西地區建築文化藝術的代表,屬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興福寺建於嘉慶三十年,占地14674平方米,寺內古木參天,建造雄偉,香火旺盛,朝拜者絡繹不絕。寺內一株千年古銀杏樹,堪稱西南稀世珍寶。
興福寺興福寺
崇嘏山
因五代王蜀女狀元黃崇嘏隱居其山而得名。山上秀木爭榮,萬樹成蔭,風景迷人。山上有黃崇嘏紀念館、崇嘏墓、崇嘏塔、狐仙洞、漏米洞等眾多文物古蹟和風景名勝。

招商引資

為加快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實現全鎮社會經濟跨越式發展,火井鎮從資源優勢出發,特推出2005年招商引資項目,並鄭重向社會各界人士和投資者承諾:不斷最佳化投資環境,誠實守信,竭誠為投資者服好務,協助投資者辦理相關手續,簡化程式,本著“你發財、我發展”的雙贏原則,最大誠意地讓利予投資者,真正做到“引進來,服好務,留得下,能發展”,切實保障投資人的合法收益。同時,大力鼓勵全社會招商。

社會事業

2008年7月11日9時30分,邛崍市副市長駱良雲率市農發局、城投公司、興農公司及發展奶牛產業的相關鎮鄉的負責人,在火井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吳玉林的陪同下來到火井大朋奶牛養殖場組織召開了邛崍市奶牛產業發展現場工作會。 與會人員首先聽取了火井鎮在奶牛產業發展的情況介紹,並進一步參觀了火井鎮的奶牛場建設。在現場工作會上,與會人員還就如何發展和壯大邛崍市的奶牛產業進行了經驗性的交流。工作會上,駱副市長對參會人員及奶牛養殖業主提出了六點要求:一是加大招商引牛的力度,成立引牛小分隊進行招商引牛,從而壯大邛崍市的養殖規模。二是要抓好技術環節,特彆強調要在飼養技術和防疫技術上注意細節。三是要注意環保衛生,做到養種相結合,把奶牛的糞便充分利用到種植牛草上,不能直接排放到溝渠、河流中污染環境。四是要求在引進奶牛和租用場地時要及時辦好相關手續,避免矛盾糾紛的發生。五是要求農發局和鄉鎮要主動鑽研技術,定期為業主開展專題培訓和跟班培訓,主動為養殖奶牛的業主服好務。六是要從規範化管理和建設上下功夫,在規範標準的基礎上助推邛崍奶牛產業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