灤河鐵路大橋

灤河鐵路大橋

在巍然屹立著一座跨越灤河的陳舊的鐵路橋。這座飽經風霜的舊橋,就是中國著名的鐵路工程師詹天佑在110多年前主持修建的灤河鐵路大橋。如今,這座被人稱作“老橋”或“”的大橋早已“退休”,但它依然矗立在寬寬的灤河灘上,訴說著中國鐵路建設的輝煌歷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灤河鐵路大橋
  • 別名:花梁橋
  • 作者:詹天佑
  • 位置:灤河
詹天佑,第一條鐵路,鐵路大橋,非凡的才幹,

詹天佑

1861年出生於廣東南海的詹天佑,從12歲就作為中國第一批官辦留美學生留學美國,1881年從美國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學成鐵路工程專業歸國。回國後,直到1888年,詹天佑才幾經周折,轉入中國鐵路公司擔任工程師,開始了獻身祖國鐵路事業的生涯。

第一條鐵路

中國的第一條鐵路誕生於唐山。1885年,為便於向天津海運煤炭,開平礦務局雇用英國技師金達在灤州西部築成唐山至胥各莊間的10.2公里輕便鐵路。不久,中國鐵路公司的前身———開平鐵路公司誕生,開始向西展修通往天津的鐵路。詹天佑到中國鐵路公司就職時,恰值唐津鐵路即將建成通車。他一到天津就親臨工地,與工人同甘共苦,摸索鐵路建設經驗;80天后,他和工人們一起迎來了唐津鐵路竣工通車的喜慶時刻。唐津鐵路建成以後,詹天佑開始參加由唐山向東展修通向關外的鐵路,但鐵路僅修到開平東邊的古冶,就因朝廷親貴反對被迫停工。時至1891年,鑒於俄國侵略東北的野心越來越大,清政府才不得不同意續修這條鐵路。當時,李鴻章下令先修從古冶通往山海關的鐵路,禮聘英國專家金達為總工程師。

鐵路大橋

要修建古冶至山海關之間的鐵路,就必須修建一座跨越的鐵路大橋。當時金達特地請來英國的橋樑專家喀克斯承建。喀克斯把橋址選在了灤州的榆山與昌黎縣境的武山之間的河道。由於灤河的河床泥沙較厚,又值洪峰季節,打樁遇到極大困難,橋墩屢築屢塌。後來,喀克斯請一位日本工程師幫忙,打下的木樁照樣被激流沖走。繼而,喀克斯又把建橋工程轉包給一位著名的德國工程專家。德國工程專家特意從山東膠州灣請來一批德國“機匠”,採用空氣打樁法修築橋墩。因灤河水勢太猛,根本無法作業,德國工程專家在情急之下,不顧後果,炸掉了灤河西岸的獨石山。高有十數丈的獨石山是正對灤河主河道的一塊巨石,從上游飛瀉而下的急流撞在其上立即轟然激返,折向東南,從而使灤河下游的河道一直靠近昌黎縣境一側。它被炸毀,急流不再東折,而是在緊靠灤州城的西岸啃咬,導致數萬畝良田陸續塌陷。炸毀獨石山之後,德國人依然無法立樁。金達眼看工期逼近,在無奈之下授意喀克斯求助正在石門鎮任分段鐵路工程師,督建灤河以東鐵路的中國鐵路工程師詹天佑。詹天佑仔細研究了那幾個工程師用過的各種施工方法,分析失敗原因,對河床的地質條件做了縝密考察,決定改變原有的設計橋位,把橋墩架在西岸的橫山與東岸的武山山腳的岩床上,築墩施工採用了“氣壓沉箱法”,最終順利地奠定了樁基;詹天佑還把兩段橋台做深井基礎,混凝土灌鑄,在修建中墩時為節省那時必須從英國進口的價格昂貴的水泥,以片石填築基礎、塊石壘砌墩身,使大橋工程如期完成。

非凡的才幹

詹天佑在修造的灤河鐵路大橋的過程中,有多項發明創造,一是將建橋基址由山口南移,儘管增加了大橋的長度,但因河面開闊,水勢減低,使得打樁、立柱、運料、行船等工作得以進行;二是從大連借用俄國修建軍港時留下的特大長松木,將長松木左右兩側鋸成筆直平滑的光面,使長松木排成圓形,縫隙密不透水,得以淘淨墩基,順利立墩;三是橋墩澆鑄就地取材,使用武山和榆山盛產的“樁子石”和“台階石”,精心打制,使之嚴絲合縫,尺寸劃一,節省了很多資金;四是從橋基西側附近的偏涼汀行宮負責常年維修的專司水下作業的工役匠人中,獲得一種俗名“萬年牢”的用於水下壘石、和泥粘結的秘方,使砌築巨型橋墩所用條石如膠粘合,鑄為一體,水沖不散,結凍不碎。
詹天佑在修建灤河鐵路大橋過程中顯示了非凡的才幹。1894年,在津榆鐵路即將全線貫通之際,他被英國工程研究會選舉為會員。從此,詹天佑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最有才幹的鐵路工程師,後來在主持修建京張鐵路時創造了震驚世界的功績。
1919年4月24日,詹天佑在主持修築粵漢鐵路和漢粵川鐵路等鐵路之後,勞瘁成疾,逝世於漢口,享年59歲。
詹天佑主持修建的灤河鐵路大橋使用40多年安然無恙。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其上游另修了一座鐵路大橋,於1939年投入使用。自那以後,這座橋樑不再通行火車,變成鐵路備用設施。
如今,在昌黎與灤縣交界處的灤河上並排立有鐵路和公路橋樑各兩座,而詹天佑在110多年前主持修建的灤河鐵路大橋已經成為歷史文物,閃爍著歷史歲月的耀眼光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