瀑水澗

瀑水澗

瀑水澗,又名石子澗,古名石井水,位於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濰坊青州市,是青州著名的文化名河,也是旅遊勝地。漢代所建的廣固城就是在瀑水澗西側。下游原有一瀑布,便是青州十景當中的“石瀑冰簾”,它原位於現在王府遊樂園附近,酈道元曾在《水經注》中描述該瀑布“三面積石,高深一匹有餘”,古代一“匹”,長度約10 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瀑水澗
  • 景區: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濰坊青州市
瀑水澗歷史,瀑水澗簡介,瀑水澗文物,今日瀑水澗,瀑水澗古橋,

瀑水澗歷史

瀑水澗,瀑讀音bào (意思:1.急雨。 2.水飛濺。因為水流湍急,所以取其第二個意思。)
瀑水澗,又名石子澗,古名石井水,位於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濰坊青州市,是青州著名的文化名河,它為南陽河的一條支流。
發源於青州西南山麓,流經黃峪、寨子、十字、朱家、寇家河村、傅家、角樓等地,最後在七一水庫(南陽湖)與南陽河交匯,是一條典型的季節性河流。
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中寫道:
“(石井水)其水北流注井,井際廣縣城東側,三面積石,高深一匹有餘。長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贔之音,驚川聒谷,漰渀之勢,狀同洪河。
北流入陽水。餘生長東齊,極游其下。於中闊絕,乃積綿載。後因王事,復出海岱,郭金紫惠同石井,賦詩言意,彌日嬉娛,尤慰羈心”。
瀑水澗
《齊乘》二稱“《水經注》,石井水出劈頭山,北流注井云云,即今水瀑水澗也”。
1500年前的南陽河,水勢浩蕩,瀑水澗氣魄壯觀。
童年的酈道元喜歡遊覽,沿著南陽河一路瀏覽,流連忘返。
酈道元對青州難以忘情,有排遣不去的青州“情結”。
多年後,酈道元因“王事”再到青州,找到兒時的好友,舊地重遊,“同石井賦詩言意,彌日嬉娛,尤慰羈心”,在瀑水澗賦詩唱和,緬懷童年時代的嬉娛,心情十分愉快,終日不願離去!
瀑水澗付家莊段瀑水澗付家莊段

瀑水澗簡介

瀑水澗是古代青州一條著名的河流,也是旅遊勝地,漢代所建的廣固城就是在瀑水澗西側。
在她的下游原有一瀑布,青州十景當中的“石瀑冰簾”便是,它原位於現在王府遊樂園附近,酈道元曾在《水經注》中描述該瀑布“三面積石,高深一匹有餘”,古代一“匹”,長度約10 米,看來,當時是一個規模很大的瀑布。
隨著年代推移,瀑布的溯源作用,使瀑布位置逐漸南移,規模變小。
到宋代,仍然是著名風景,特別在夏季,懸崖飛瀑,冰簾清泠,實為避暑之佳處,澗旁曾建有“冰簾堂”。范仲淹擔任青州知府的時候,曾寫下《游石子澗》兩首:
其一:
鑿開奇勝翠微間,車騎笙歌暮未還。
彥國才如謝安石,他時即此是東山。
其二:
飛泉落處滿潭雷,一道蒼然石壁開。
故老相傳應可信,此山雲出雨須來。
歐陽修擔任青州知府的時候也喜歡到瀑水澗遊玩,他也寫下一首《詠石子澗》:
截嶭高亭古澗隈,偶攜嘉客共徘徊。
席間風起聞天簌,雨後山光入酒杯。
泉落斷崖舂壑響,花藏深崦過春開。
麏麚禽鳥莫警顧,太守不將車騎來。
詩中描摹了靈秀的石子澗勝景,高峻的富公亭旁澗水蜿蜒,鳥在澗中鳴,泉在石上流,風聲、水聲、禽鳴聲如天籟之音,更可喜人間春色已盡,而此處始春光乍現,如此美景,令歐陽修怦然心動:“麏麚禽鳥莫警顧,太守不將車騎來。”
富弼任青州知府,雖則短暫僅兩載,但政績赫赫,愛民如子,蜚聲在外。為民謀利,更是眾口皆碑。
遠景遠景
每當春旱不雨,富弼必先沐浴更衣,戒齋三日,率領人民至瀑水澗邊虔誠祈雨。
直到求得天降甘露,始才罷休。青州人民,感其功德,在澗崖建一涼亭,名曰“富公亭”。亭旁相連又建一“水廉堂”以志後人緬懷和祭祀。
最早的歐陽公祠也位於此處,明朝移建於現在的范公亭公園院內。
黃庶黃庭堅父親)(1019-1058),字亞夫(或作亞父),晚號青社。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庭堅父。
仁宗慶曆二年(一○四二)進士,時年二十五(《伐檀集自序》)。其後歷一府三州,皆為從事(同上書)。
以其詩文及交遊事跡考之,初幕長安,慶曆末徒鳳翔,旋隨宋祁幕許州。後隨晏殊重幕長安。皇佑三年(一○五一),又改幕許州,受知於文彥博。五年,文彥博徒知青州,辟庶為通判(清光緒《益都縣圖志·官師志》)。
在青州時寫過《陪丞相游石子澗》兩首:
其一:
賓吏親攜澗底行,潺湲風遞似相迎。
只應山鬼知公意,乞雨新添瀑布聲。
澗下禽魚識上台,聽泉履跡遍蒼苔。
岩邊不欲踟躕久,只恐商王夢遠來。
其二:
山形雲染翠屏曲,溪色練鋪銀漢東。
樓台一軸古令本,行者往來畫圖中。
明代陳經也有一首詩寫瀑水澗——《石澗冰簾》
飛瀑掛前楹,山腰古洞清。
白虹遮岸下,析木倒河傾。
載酒波光潤,攜琴天籟鳴。
何當頻拄杖,坐里濯塵纓。
明代劉淵甫(1486~1548年),字子深,號范泉,正德五年25歲中舉人,三次進京會試不第,遂放棄仕途,後在青州西南隅瀑水澗附近置田地數十畝,築亭台建精舍,置奇花異木,以農事為樂,吟詩作畫,以文會友,與世無爭。
劉淵甫長期生活在田園之中,非常了解農民疾苦,從他的詩文中可以看到他對貧苦農民的感情流露和同情,這對於一個出身官宦世家的文人來說是難能可貴的。
其著有《范泉詩集》。劉淵甫所作詩歌清雅可觀,自然流暢,斐然可詠,如《澠水田家》:
停車入田家,坐我澠水旁。
飲我春瓮酒,納我槐蔭涼。
杖履三四翁,相與談衷腸。
今年二麥少,苦被飛蝗傷。
鼓鑼互擊抬,捕逐多奔忙。
近速官家租,舊谷先空倉。
強留絹在軸,欄內幾牛羊。
休除心內病,且救眼前瘡。
日夜望禾黍,不見禾黍黃。
如口無飽飯,上身唯粗裳。
貧富有衣食,誰願進公堂。
樂少苦時多,數日思安康。

瀑水澗文物

瀑水澗“沖天流”陶鬹,東夷文化的代表性文物,有長而且寬的鳥嘴狀流,瓶頸粗大,與瓶腹連為一體,瓶把為繩狀,瓶足為三個大袋,好似三個極為豐滿的乳房,而成為一個挺胸揚首、舉止傲慢的大鳥形象,所以被命名為“沖天流陶鬹”。
這件陶鬹保存極為完整,無一點破損,是國家一級文物,無價之寶.
跽坐胡傭:此傭1979年出土於青州西南瀑水澗,石灰石質,圓雕,高3米。面部瘦長,眉骨突出。突起的眉骨上又用陰線刻出雙眉。
雙目深陷。若不是兩頰殘缺,應有絡腮鬍須。頭戴圓形小帽,帽邊飾菱形與圓形組成的幾何紋圖案。
雙臂細長,作象徵性雕刻。雙手拱於胸前。身著緊身窄袖袍服。腰部裝飾與帽邊相同的圖案。雙腿併攏,整個上身坐於小腿上,呈跽坐狀。雕像造型古樸、粗獷,整個頭部及身體輪廓只象徵性刻出,談不上比例準確。
能體現人物特徵的突起的眉骨、深陷的雙目,用了略顯誇張的表現手法。在這古樸與粗獷中,偶爾也有一絲細膩的刻畫。
例如,帽邊與腰部的裝飾,眉骨上陰刻的雙眉。這種剛與柔的有機結合,將一個外族人的形象展現在我們面前。
我們無發斷定該人物屬於中亞、西亞一帶哪一個種族,只能籠統地稱其為“胡人”。他應是用於陵墓的雕塑“傭”。
根據這件胡傭的雕刻風格,大致可定為東漢之物。1971年春,在青州城南傅家村出土了九方北齊時期的線刻畫像石。
在青州,南北朝時期的畫像石已較少見,偏偏這九方畫像石中,有五方上出現了胡人形象。這幾身胡人形象均深目高鼻,短髮,多捲曲。身著翻領窄袖長袍。有一身胡人的長袍上裝飾著連珠紋花邊。他們腰掛香囊或短劍,著緊腿褲,腳蹬尖頭皮靴。這幾身胡人形象,有的作為主角,有的作為侍從,或艱難行進,或與漢人平心靜氣地交談,均是畫面中不可缺少的人物。它採用中國傳統的線刻的表現手法,用細膩、流暢的線條,生動地勾勒出不同表情、不同形態的胡人形象,再配以不同背景,恰似一幅白描的中國畫。
跪姿石俑:在臥牛城老牛鼻子的西側,原瀑水澗東崖之上有一尊高三米、重四噸的東漢石人,傳說這就是看管青州城這頭氂牛的放牛仔,(市志稱“跪姿石俑”,國家一級文物,1983年調往濟南),今有複製品立於青州博物館南展廳。

今日瀑水澗

“大躍進”時,瀑布石崖作為石料場,遭到破壞,瀑布不復存在。今日的瀑水澗雖無驚、險、奇,卻保留了自然原貌,無污染,植物種類繁多,鳥兒成群。季節的魔力是多么的神奇,悄悄的,無邊的春色在毫無修飾的瀑水澗蔓延開來……,春天來了,春風拂過瀑水澗,一切仿佛在一夜之間突然甦醒過來,到處山花爛漫,綠草如茵。河水雖然還在孕育之中,河床卻被裝扮地五顏六色。枝條吐出了嬌嫩的綠芽,性急的桃花、杏花、丁香花競相鬥艷。在往年枯敗的草叢裡,薺菜也不甘寂寞地頂著白色的小花悄悄地探出了腦袋,羞澀地嗅著春天的氣息。
不知名的鳥兒打破了河谷的寂靜,滿耳充盈著它們地啁啾聲,咕咕聲。間或三五一群,從河岸一邊的樹叢里飛出來,瞬間又撲落到河岸另一邊的樹叢里。
澗水澗水
空氣里瀰漫著花的清香,辛勤的蜜蜂正在歡快地忙碌著,遠處,幾隻蝴蝶正在悠然自得地飛來飛去。
每逢夏秋兩季,河水在河谷中蜿蜒流淌。或許是山泉匯流成河的緣故,河水清澈見底,清潔可鑑。那喃喃的輕柔流動聲,仿佛訴說著一段古老的往事。
兩岸的植被茂密,楊樹、柳樹、榆樹等落葉喬木錯落有致,而地面也被琳琅滿目的雜草野花覆蓋地嚴嚴實實。
草叢裡顯然成了昆蟲的舞台,蟋蟀、蝴蝶、蜻蜓在這裡或低吟,或翩翩起舞……
初冬季節的瀑水澗儼然又是另一番景象,枯黃的野草隨風搖曳,在夕陽的餘暉里,如同鍍金一般。
河床里,裸露的鵝卵石密密麻麻,形態各異。流水已經褪去了,唯有它們以凝固的姿態在做另一種期待。

瀑水澗古橋

轉雲橋,亦稱“雲門橋”。明嘉靖《青州府志》載:“在青州府治西南七里,雲門山西麓傅家莊西。上通黃龍澗,下抵漏溟河。建於明朝。相傳,衡王府的公主,看好了井塘村的小伙後,王府為使公主出嫁及婚後往來方便,特意修建了這座兩孔石拱橋。橋高6米,單孔跨徑4米,孔高5米,橋長20米,跨瀑水澗,橋兩端有明朝所鋪石板路。無論傳說是否屬實,建橋者的動機如何,通達山澗兩端的大橋,卻是明清、民國六百年年間南陽城通駝山、夏莊必由之橋,通王墳逄峪古道重要橋樑。中華民國十三年(1924年)殘破的轉雲橋得以重建。1958年,道路改線後,轉雲橋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1971年山洪暴發,沖毀兩端引橋。橋身巍然不倒,至今猶存。
雲門橋雲門橋
長青橋,位於朱家莊村,橫跨瀑水澗上,現在是從雲門山到駝山的必經之地,自何年開始於此處修橋已經不可考證,但是幾毀幾修,名稱也不固定。1971年之前,修的橋名叫“前進橋”,于山洪暴發中沖毀。1971年修的石拱橋取名“長青橋”,刻有毛主席1958年7月1號所作的律《送瘟神》第二首中的前四句: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修橋者希望石橋萬年長青,以毛澤東主席的詩詞鎮住山洪。“長青橋”老橋服務了30年沒再被沖毀過。2000年,修建雲門山到駝山的公路,建設了新橋,保留了原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