瀉心湯

瀉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金匱要略》卷中。具有瀉火燥濕之功效。主治邪火內熾,迫血妄行,吐血、衄血;或濕熱內蘊而成黃疸,胸痞煩熱;或積熱上沖而致目赤腫痛,口舌生瘡;或外科瘡瘍,見有心胸煩熱,大便乾結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瀉心湯
  • 出處:《金匱要略》卷中
  • 組成:大黃、黃連、黃芩
別名,歌訣,組成,用法用量,功用,主治,方義,運用,加減化裁,使用注意,附方,化裁方之間的鑑別,重要文獻摘要,

別名

大黃黃連瀉心湯(《類證活人書》卷十四)、三黃湯(《聖濟總錄》卷三十)、三黃瀉心湯(《奇效良方》卷六十三)

歌訣

三黃並用為瀉心,大黃黃連合黃芩;火熱熾盛見吐衄,澄本清源出血停。

組成

大黃二兩(6g),黃連、黃芩各一兩(3g)。

用法用量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

功用

瀉火燥濕。

主治

邪火內熾,迫血妄行,吐血、衄血;或濕熱內蘊而成黃疸,胸痞煩熱;或積熱上沖而致目赤腫痛,口舌生瘡;或外科瘡瘍,見有心胸煩熱,大便乾結者。

方義

以黃連、黃芩苦寒瀉心火,清邪熱,除邪以安正;尤妙在大黃之苦寒通降以止其血,使血止而不留瘀。唐容川:“方名瀉心,實則瀉胃,胃氣下泄,則心火有所消導,而胃中之熱氣,亦不上壅,斯氣順而血不逆矣”。故為火熱旺盛,迫血妄行,而致吐血、衄血之良方。

運用

主要用於肺炎,細菌性痢疾,瘡癰腫毒,肺結核及支氣管擴張咯血,胃腸道出血,口腔潰瘍等。

加減化裁

吐血酌加柏葉、生地、丹皮;便血酌加地榆、赤芍,或合赤小豆當歸散;尿血可白茅根、小薊;濕熱黃疸,加梔子、茵陳;目赤加梔子、菊花、龍膽草;口舌生瘡加生地、川木通、甘草、竹葉;瘡瘍酌加銀花、地丁、公英、連翹、甘草等。

使用注意

凡陽虛失血、脾不統血,忌用本方。

附方

名稱:瀉心湯
組成:人參、甘草、黃芩、橘皮、栝樓根、黃連、半夏、乾薑
用法:上㕮咀,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三服
主治:卒大下痢熱,唇乾口燥,嘔逆引飲
出處:《千金要方》卷十五
名稱:瀉心湯
組成:半夏、人參、木通、甘草、黃芩、川大黃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加生薑半分,大棗三枚,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主治:傷寒六日,毒氣攻心,心胸妨悶,煩熱不解,面赤大渴,壯熱,身體疼痛
出處:《太平聖惠方》卷九
名稱:瀉心湯
組成:石膏、芍藥、葛根、黃芩、大黃、黃連
用法:上為粗散。每服五錢七,以一盞半,生薑一棗大(拍碎),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一日二次,不拘時候
主治:陽毒傷寒,頭痛壯熱,狂言妄語,似見鬼神
出處:《聖濟總錄》卷二十七
名稱:瀉心湯
組成:黃連
用法:上為末。每服五分,臨臥取溫水化下
主治:小兒心氣實,則氣上下行澀,合臥則氣不得通,故喜仰臥,則氣上下通
出處:《小兒藥證直訣》卷下
名稱:瀉心湯
組成:人參、黃連、乾薑、黃芩、甘草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十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主治:積熱喉閉,舌腫口瘡
出處:《魏氏家藏方》卷九
名稱:瀉心湯
組成:大黃、甘草、當歸、芍藥、麻黃、荊芥、白朮
用法: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薄荷各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主治:暴得痿病,腰胯兩足皆不任用,壁而不行,脈滑有力,經涌吐瀉下後,繼服本方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二

化裁方之間的鑑別

瀉心湯與黃連解毒湯均用黃連、黃芩,為苦寒直折、瀉火解毒之劑。瀉心湯伍大黃瀉火消痞,導熱下行,使熱從大而去,體現“以瀉代清”之法,主治熱壅心下之痞證,以及火熱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黃連解毒湯配黃柏、梔子清熱瀉火,導熱下行,使熱從小便而出,體現“苦寒直折”之法,主治火毒充斥三焦之證。

重要文獻摘要

1、《醫宗金鑒》:心氣“不足”二字,當是“有餘”二字。若是不足,如何用此方治之,必是傳寫之訛。心氣有餘,熱盛也,熱盛而傷陽絡,迫血妄行,為吐、為衄。故以大黃、黃連、黃芩大苦大寒直瀉三焦之熱,熱去而吐衄自止矣。
2、《金匱要略淺注》:此為吐衄之神方也。妙在以芩、連之苦寒泄心之邪熱,即所以補心之不足;尤妙在大黃之通,止其血,而不使其稍停余瘀,致血瘀後釀成咳嗽虛勞之根。
3、《金匱要略今釋》:黃連、黃芩治心氣不安,即抑制心臟之過度張縮,且平上半身之充血也。大黃亢進腸蠕動,引起下腹部之充血,以誘導方法,協芩、連平上部充血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