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縣古城遺蹟

濰縣古城遺蹟

濰縣古城始創於漢代,原來是土城,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始砌為石城,後經多次加固修築,城牆高3.7丈,厚2.6丈,周長1235.3丈,有垛口1600多個。因築城需用大量土方,在城內形成許多大灣,在城外北、西、南三面形成了寬2丈、深1.5丈的護城河(東面城牆靠近白浪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濰縣古城遺蹟
  • 地理位置:今山東省濰坊市
  • 氣候類型:北溫帶季風區
  • 始建時間:明崇禎十二年(1639年)
  • 別稱:龜城
歷史,建築布局,

歷史

濰縣城初建為土城,明正德七年(1512年)萊州府推官劉信重修。崇禎十二年(1639年)縣令邢國璽砌為石城,這所謂的石城城牆並不是全部由石頭壘砌,而是只有城牆外側為石頭牆,內側依然為三合土夯實的土牆。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知縣鄭板橋倡捐大修。鄭板橋當年在濰縣任縣令時,經常鬧饑荒。為了解救災民,鄭板橋想到了一個兩全的方法。他令城中富戶支起大棚煮稀飯,然後號召湧入城中的一萬多災民來吃,但是提出條件說飯不能白吃,要修城牆。就這樣,災民吃飽了肚子,而城牆得到修繕。濰縣故城在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重修,後在光緒年間又進行了六次小修。重修後的城牆,因地勢原因,東牆高3丈4尺余,厚2丈6尺;南牆西牆都高3丈8尺,厚2丈7尺;北牆高4丈,厚2丈5尺,全長1235丈3尺4寸,面積約合1.3平方公里。城牆上有1600多個垛齒,四角各建有角樓,城外建有與城牆等高的孤立的炮台,有暗道與城裡相通。南西北三面有寬2丈、深5尺的護城河,東面緊臨白浪河。
城近方形,地勢中高周低,呈龜狀,遂有“龜城”之稱。縣城城門有四,東日“朝陽”、西曰“迎恩”、南曰“安定”(均有譙樓瓮城),北曰“望海”。其處於城北偏西,有譙樓而無瓮城,緊連空心樓一座,樓皆立石柱,雕樑畫棟,蔚為壯觀。城牆東南角上建有文昌閣、魁星樓,東北角上建有北極廟,西北、西南角城上原有南極廟和武昌廟,清末傾圯。

建築布局

縣城平面布局嚴緊,軸線對稱,南北、東西兩條軸線道路在城裡大十字口交匯,將縣城分為四隅。城裡48條街道,多用城垣、官衙、姓氏、名勝古蹟、廟宇、景物等命名;縣治前街是政治中心,有甬道直通縣衙,穿過甬道的牌樓,牌坊上懸有“北海名區”、“鏡清砥平”、“東萊首邑”等匾額;象徵封建神權、政權至上的武衙門、察院、城隍廟、關帝廟等都在縣衙附近的幾條街道上;大十字口東西分布著書院、考院,文廟,是縣城文化中心;城裡名勝古蹟、壇廟寺院、園林、坊表分布四隅,較大的廟宇有文廟東嶽廟關侯廟石佛寺、玉清宮、天仙宮城隍廟三賢祠等;私人園林有30多處,其中比較出名的有南園、半畝園、疊石山館、綠野齋、易園、頤園、十笏園等;街道上曾有牌坊30多座。濰縣古城,歷經滄桑,如今僅存北城牆殘垣兩小段(位於濰城區向陽路兩側),成為古城唯一遺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