濬縣大伾山祈福暨晾經文化節

天寧寺始建於北魏,古代稱“大伾山寺“已經有1400多年的歷史,是大伾山上規模最大、年代最早的寺院。
進山門兩邊的站神是哼哈二將,為佛祖鎮守山門。中國的佛經大都是由印度文字音譯的,而僧人念起經來,又很有節奏,旁人聽著就像哼哈哼哈一晾經文化節中的小孩 樣。這字包含了佛教的萬千教義,後來就演化了兩尊神像,它們法力無邊,與中國道教里的鄭倫、陳奇很相似。
再向里走,左邊是地殿,右邊是天王殿,過二門就是藏經閣。藏經閣建於明代萬曆三年(1575),當時天寧寺規模宏大,香火旺盛,享有中天寧之稱。南京禮部應善男信女的請求,準許印造大藏經書一部6053卷,於萬曆二年,送到天寧寺收藏,以壯寺色,並因此將大山寺改名為“天寧萬壽禪寺“。
寺中有一通大名府的告示碑,碑上記載了當時地方官府為了妥善保存經書,在經書送到的第二年就動工興建了這座藏經閣。並以知府的名義發布一道命令,規定了嚴格的借閱保管制度,刻成石碑宣諭眾人。每年的農曆六月六晾曬經書。屆時,寺僧邀集地方名流閱點品評,四鄉民眾也趁機一飽眼福。久而久之,竟形成了一個六月六的晾經節,這一習俗一直延續到現在。大伾山北側的青壇路上古柏參天,清幽異常,青壇路盡頭,就是呂祖祠了。祠前有座“落虹橋”,橋下為“浴鶴池”。幾位老人坐在旁邊的石板上閒談。走在落虹橋上,踏過三百年之久的舊石板,仿佛有仙鶴自天邊而來,將我的思緒接引到蓬萊仙境……
穿過藏經閣,便是大佛樓。大佛樓是東西軸線上的最後一座建築物,高7丈許,倚崖而建,與崖頂齊,高峻巍峨。內坐依崖鑿就之大石佛,高8丈許,“八丈佛爺七丈樓”傳為奇談。大石佛是一軀善跏趺坐式大型彌勒佛像。面龐方頤,豐滿適中。目平視,唇緊閉,挺兩肩,表情莊重。左手覆膝,右手曲肘前舉,示無畏印。坐四方墩,腳踩仰蓮,腳面平直,五趾平齊,腳下常年香火不斷。東崖有明代盧象升題大石佛詩:

圖片圖片
孤山突兀起層巒,石壁菩提玉掌寒。
拂磴蒼虹千歲老,襟流匹練幾回湍。
禪光若共林光隱,法界應同下界寬。
應是巨靈曾劈處,芙蓉覿面切雲看。
石佛高22.29米,比龍門石窟盧舍那大佛高5.15米,在北方摩崖造像中首屈一指。距今已經1600多年,比四川樂山大佛還早400多年。國內專家認定,濬縣大石佛是“全國最早、北方最大”的一軀大型摩崖造像。
大石佛北側前院為羅漢殿,面闊3間,進深3間,正中置木雕佛龕,龕內盤坐泥塑佛像一尊,兩側為十八羅漢。院東側建鐘樓,內懸明景泰年鑄鐵鐘一口。鐘高1.8米,口徑1.2米,重5000餘斤,鐘身鑄銘文。中為大雄殿,崇禎十七年重修。面闊11米,進深7米,滾脊頂,殿前有拜廈。殿內供“三世佛”,故稱“三尊佛殿”。佛高3米,像後繪背光。殿內兩側牆壁上畫有24諸天。殿後為水陸閣。天寧寺規模宏大,歷史悠久,為濬縣價值很高的古建築群。每當六月六,如果恰逢晴天,寺院要在這一天舉行“晾經會”,把所存的經書統統擺出來晾曬,以防經書潮濕、蟲蛀鼠咬。屆時僧侶們要衣冠整潔、焚香秉燭,把藏經樓里的“道藏”統統拿出來通風翻曬。天寧寺每逢六月初六還要作齋,舉辦“晾經法會”,僧侶們要禮佛、誦經,屆時開廟一天。民諺有云:“六月六,人曬衣裳龍曬袍”,“六月六,家家曬紅綠”。因此,有的地方叫“曬衣節”或“曬伏”。
大伾山呂祖祠門口就有這樣一副對聯。上聯是:“邯鄲道上黃鶴樓頭,一劍西風留幻影”,下聯是:“衛水橋邊浮丘林表,三山海路在塵寰”。
晾經節中看到的漂亮MM
圖片圖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