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皮影

濟南皮影

濟南皮影戲又稱蘭州布影,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據說當初河北灤縣樂亭皮影為全國之首,俗稱“天下的影,數樂亭”。它又稱“灤州布影”。由於口誤,所以叫成了“蘭州布影”。“蘭”實為“灤”字之誤。後來,發現兩地皮影的特點、風格等都大不相同,所以1952年改稱為“山東皮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濟南皮影
  • 別名:蘭州布影
  • 類型: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藝術
  • 俗稱:天下的影,數樂亭
歷史發展,皮影戲,概述,歷史起源,

歷史發展

濟南皮影戲是由李克鰲帶進來的,有100年歷史了(1918年至2018年)。李克鰲原籍山東鄒縣李家樓人,農民出身,做過賣饃饃的生意。因為他頗愛皮影藝術,本世紀二三十年代就跟曲阜的皮影藝人張盛旺學習。那時張盛旺已經是孤身藝人,後來在李家養病,病故前說:“我在你家吃住,欠了你不少帳,我的這些影子(指皮影人)都留給你了。弄這些影子很不容易,就算頂了帳吧。”從此,李克鰲便繼承了這份藝術遺產,在鄒縣一帶演出。後來,漸漸有了名氣。據說,李克鰲曾兩次進孔府演出,孔府還送給他一些皮影道具。
40年代末濟南解放後,李克鰲在人民商場建起自己的皮影戲院。李克鰲有兩個兒子福增、福祥。該戲院便取名為“增祥茶園”。1955年,在濟南市文化局的關懷支持下,成立了向群皮影社。同年4月,李福增、李福祥代表山東,赴首都北京參加全國第一屆木偶、皮影會演。受到大會代表和觀眾的熱烈歡迎,榮獲優秀演出獎,並被選拔到懷仁堂為黨和國家領導人匯報演出,為山東皮影爭得了榮譽。
1956年,上海美術出版社出版《皮影畫集》,其中就選用了李家保留的30年前的兩個影人和一匹馬。
1959年,向群皮影社和木偶劇團合併,名為濟南市木偶皮影劇團。皮影隊增加了樂隊和學員,增強了新生力量。建團後,皮影藝人積極創作排練了新節目,如現代戲《挑嫂》、《新媳婦》、《兩塊六》、《鴨司令》、《東海小哨兵》等,神話劇《智激》、《平頂山》、《東郭先生》等近20個皮影新劇目。
改革開放後,周茂珠等人準備重操擱置多年的皮影藝術,再演皮影戲,卻又苦無道具。1978年冬,青島皮影老藝人孫封年來濟南探親,隨身帶來皮影道具,周茂珠便用他的道具和李興時等人在鐵路文化宮連演三場,觀眾場場爆滿,受到熱烈歡迎。之後,周茂珠、李興時等人趕製道具,在大明湖等地演出。1980年,山東電視台把李興時等人演出的《西遊記》拍成電視片,在省內和中央電視台播放,受到觀眾的喜愛。之後,濟南皮影戲在趵突泉、人民公園、解放閣連年演出至今,每年平均近百場,觀眾總計60萬人次。1988年8月,他們還在五龍潭公園舉辦了皮影展覽。同年12月,應邀在趵突泉舉辦皮影展演會,共50天,觀眾8萬人次,外賓300人次。
早年,濟南皮影的影人只有22厘米高。它操縱靈活,容易掌握,打鬥激烈,做各種動作非常逼真,演員雙手可操縱二十多個影人而不亂,得心應手。但是,要在大的劇場演出,較遠處就看不清楚。所以在1957年,有人率先把影人增高到30厘米。現在已經增高到50厘米。因為演員操縱影人,從小到大要有適應過程和技藝的提高。而現在最大的影人有95厘米高,最小的只有4厘米。這樣,在演出時,可以大中小遠近結合運用。早年的影人是用舊鼓皮刻制,不透明,無色彩。雕鏤的花紋也較粗獷,多採用民間藍印花布圖案,又近似民間剪紙圖樣。造型古樸、誇張,映出的人物呈黑色,清晰生動。那時也有彩色影人,但為數太少。近十幾年,藝人們經過艱苦的努力,挖掘傳統造型,吸收各地皮影造型精華,參照戲曲人物各式服裝和頭飾,創作新的圖樣,精雕細刻各種影人,全部用最好的牛皮刻制,鮮亮透明,著色塗油。如今的影人色彩鮮明,清新艷麗,其中很多當屬精品。此外,銀幕也增大了一倍。這樣可增大影人的活動範圍和遠近布景的安置,加之各色燈光的配合,增強了演出的藝術效果。

皮影戲

概述

皮影戲,舊稱“影戲”,也叫“驢皮影”、“燈影戲”。河北唐山一帶則稱“樂亭影”或“影兒”。江、浙一帶俗稱“皮囝囝”。福建、廣東稱之為“皮猴子戲”或“竹桿影”等。有人把皮影戲歸屬於傀儡戲範疇,稱之為“平面傀儡”,倒也不無道理。

歷史起源

皮影戲的起源,有種種傳說。其一,西漢文帝劉恆的宮妃“抱太子在窗前玩耍,巧剪桐樹葉作人形,映在窗上表演”。其二,漢武帝劉徹,“因愛妃李夫人過早去世,帝思念不已。時有齊人少翁言能至其神,於是乃夜張燈燭,設帷帳,陳酒肉,帝居他帳遙望。見有好女如夫人之貌,還幄坐而步,仿佛是夫人之像。”以上傳說雖然講的不是皮影戲,卻足以說明古人早就利用光影來做各種娛樂遊戲了。廣泛流傳於民間的窗花、走馬燈等其實也是利用光影的民間美術品,它們正是皮影戲的形成、發展和完善的最好素材。
從歷史資料看,皮影戲的形成、完善,是在唐、宋時代,有1000餘年的歷史。如唐代,有人用張掛繪畫或活動紙人伴隨傳經講史。據孫楷第著《傀儡戲考原》記述:佛教門人“僧徒夜誦經卷,裝屏設像”。宋代張耒著的《明道雜誌》寫道:“京師有富家子,少孤,專財,群無賴百方誘導之,而此子甚好看弄影戲,每弄至斬關羽,輒為之泣下,囑弄者且緩之。”又據宋孟元老所著《東京夢華錄》描述:“逢節慶日,每一坊巷口無樂棚去處,多設小影戲棚子,以防本坊遊人小兒相失,以引聚之。”《都城記勝》中說:“影戲。凡影戲乃京師人初以素紙雕鏃,後用彩色裝皮為之。其話本與講史書頗同。大抵真假相半,公忠者雕以正貌,奸邪者與之醜貌,蓋亦寓褒貶於市俗之眼戲也。”南宋時,周密已經把臨安(杭州)享有盛名的皮影藝人賈震、賈雄、尚保義以及女藝人王潤卿等20餘人,記述於所著的《武林舊事》一書中。而且還記錄了皮影團體—繪革社。由此足見宋代,皮影戲已經成為頗受民眾喜愛的戲劇藝術了。
到了元代,皮影戲開始作為軍隊中的娛樂活動,到大西北和波斯(伊朗)隨軍演出。據說,伊朗的皮影戲就是中國傳過去的。以後又傳入阿拉伯等國。德國大詩人歌德,就是一位皮影愛好者,1774年,在一個展覽會上,他特地把中國皮影戲介紹給德國觀眾。之後,他又舉辦皮影戲演出,以慶祝自己的生日。至今,日、美、法等國的博物館,都把中國的皮影作為珍品展覽收藏。許多國家都有皮影藝術團體。美國則有“悅龍皮影劇團董事會”。德國奧芬巴赫市皮革博物館內,一展廳專門收藏、展出中國和世界各國的皮影3000餘件。中國的展品全都是清代精品。應邀幫助整理、布展的三位中國皮影專家看後為之震驚、激動不已。此館還收藏皮影文字資料。其中就有李福增的代表作—皮影《豬八戒智激美猴王》劇本。
由此可見,中國的皮影藝術,對豐富世界文化寶庫,增進各國人民的文化藝術交流做出過較大貢獻,對近代電影藝術的發明、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西方戲劇史家曾說過:“中國的皮影是電影的開山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