濊貊

濊貊

濊貊,是中國東北南部地區和漢四郡故地的古老的地區部族,又稱貉、貉貊、穢貉或藏貊。古文獻稱之為“亳人”或“發人”。

濊貊是由濊人和貊人匯合而成,以農業城柵為特點,雖然曾經吸收了一部分遊牧民族和曼洛理族散民的成員,但主體還是不能算做遊牧民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濊貊
  • 外文名:Yemack
  • 又稱:貉、貉貊或藏貊
  • 性質:聯盟部落
  • 分布:南起朝鮮半島北至松花江流域中游
  • 現代後裔:中華民族
  • 讀音:huì mò
歷史分布,早期社會,西周時代,濊貊立國,與扶餘,

歷史分布

濊貊族在夏商之際廣泛分布於南起朝鮮半島北至松花江流域中游的廣大地區,濊貊主體在東北,周滅商後小部分逐漸遷至其他東部地區,一小部分濊貊人遷至朝鮮半島,後來被漢四郡故地女真人所同化,成為了女真民族的組成部分。

早期社會

西周時代

濊貊族早在西周時代,就是周王朝的臣屬國。春秋時期,齊桓公曾經發動過對濊貊的戰爭。戰國時期,濊貊族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成為濊貊人的主要食糧。
周代的濊貊族進入原始社會晚期,過著定居生活。後來在東北地區建立政權的夫余和高句麗,就是在融合濊貊等東北區域民族的基礎上形成,發展起來的。

濊貊立國

據《三國志·魏志·夫余傳》記載:“夫余……國有故城,名濊城,蓋本濊貊之地,而夫余王其中。”吉林市龍潭山下的古“濊城”,是穢人的活動中心。曹魏公孫淵後,發現夫余庫有玉璧、圭、瓚數代之物,夫余王的印信言“濊王之印”,是漢朝所賜。國有故城名濊城,本濊貊之地,而夫餘人在濊城稱王,自稱“亡人”。貊與曼音近,史學家認為貊代表同期吉林松原曼洛理人的一支。其“國有故城”,濊貊人的北支為索離族,飼養豬、馬、牛,又善於狩獵。索離人生活在嫩江以東、松花江以北的松嫩平原地帶。嫩江下游肇源縣白金寶遺址就是索離人的文化遺存。索離人的社會內部已出現私有制和階級對立,已跨入文明的門坎。索離族人東明稱王,不用濊族和索離族名,而採用鳧臾族名,中原漢族王朝譯作夫余,後改為扶餘。
夫余是漢朝在東北的地方政權,漢時受玄菟郡管轄,漢末三國初改屬遼東公孫氏,晉朝時由東夷校尉管理。考古發現已經證明,以黑龍江齊齊哈爾市的昂昂溪區的嫩江流域,是古夫餘人文明的發祥地。以遼寧省昌圖縣以北,吉林省洮南縣以東,至吉林省雙城縣(今黑龍江省雙城市)以南是新夫餘人文明的中心。肇源縣望海屯遺址、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官地遺址、富裕縣小登科遺址。都屬於夫余族文化遺址。同屬於濊貊語族的還有,高句麗、沃沮等。夫余族居住的中心在今吉林農安,到魏晉南北朝時,夫余族經過幾次變遷,大部分同東胡、肅慎的後裔以及獩貊人和三韓人後裔融合了。

與扶餘

西漢時期建立扶餘國,漸與中原東漢文化交流。此時人口已經過萬,城牆宮殿也改為石質建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