濁沸石相

濁沸石相

濁沸石相(laumontite facies)又稱沸石相,是一種埋藏變質作用中常見的變質相。其溫度下限為230℃左右,溫度上限為360-370℃,形成時的壓力為0.2-0.3GPa。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濁沸石相
  • 外文名:laumontite facies
  • 又稱:沸石相
  • 定義變質作用的開始相
  • 變質作用埋藏變質作用
  • 套用學科:岩石學
簡介,礦物共生組合及主要變質反應,礦物共生組合,主要變質反應,變質帶,分類,地槽型沉降帶的濁沸石相,陸內沉積盆地中的濁沸石相,變質作用,

簡介

濁沸石相(laumontite facies)是變質作用的開始相,它和成岩作用之間的界線,主要是以濁沸石開始出現,而方沸石片沸石等開始分解,溫度稍高時,還有葡萄石開始出現。
根據片沸石轉變為濁沸石石英的變質反應,濁沸石相的溫度下限為230℃左右。根據濁沸石完全分解轉變為綠纖石的變質反應,濁沸石相的溫度上限(它與葡萄石—綠纖石相的界線)為360-370℃。濁沸石相形成時的壓力為0.2-0.3GPa,相當於5-9千米的深度。

礦物共生組合及主要變質反應

礦物共生組合

濁沸石相的典型組合為:
2.濁沸石+葡萄石+綠泥石+石英;
3.葡萄石+綠泥石+方解石+石英。

主要變質反應

方沸石+石英=鈉長石(200℃,0.2GPa)
片沸石=濁沸石+3石英+2H2O(稍低於200℃)
在低壓和較高溫度下,濁沸石按下列反應形成斜鈣沸石
濁沸石=斜鈣沸石+H2O(0.1-0.3GPa,250-300℃)

變質帶

根據岩石中斜鈣沸石的出現,可把濁沸石相分為兩個變質帶:濁沸石一綠泥石帶和斜鈣沸石一綠泥石帶。

分類

根據濁沸石相的產狀可分為兩種不同的類型。

地槽型沉降帶的濁沸石相

主要發現於準噶爾一北天山、中天山、西藏南部和台灣東部海岸山脈等古生代或中生代的地層中,原岩中各種火山岩火山碎屑岩比較發育,除形成濁沸石、綠泥石和綠簾石外,常伴有葡萄石、綠纖石、陽起石等較高溫的變質礦物,一般認為它們是由埋藏變質作用所形成的。

陸內沉積盆地中的濁沸石相

主要見於陝北、松遼、四川、江淮等中生代的沉積盆地中,原岩主要為陸相碎屑岩,濁沸石相的礦物大致出現於一定層位中,並受一定的深度控制。礦物組合中主要為濁沸石綠泥石綠簾石等,未見有較高溫的變質礦物。對這種類型濁沸石相的地位尚存在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屬於蓋層底部的變質作用,有人則認為屬於成岩作用晚期階段的變化。

變質作用

濁沸石相形成的變質作用可能有埋深變質作用、很低溫的區域動力熱流變質作用和洋底變質作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