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文學

澳門文學,中國澳門在秦漢時是南海郡番禺縣(後為廣東香山縣,現為珠海市)的一個小半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澳門文學
  • 所屬地區:澳門
歷史,特色,

歷史

1553年被葡萄牙殖民者強行占據,由小漁村發展成為17~18世紀世界交通、貿易大港和西方傳教士進入中國的聚集中心。澳門文化因此呈現出多元共生狀態,但澳門人口95%以上是華人,中華文化一直是澳門社會的主體和基礎。澳門特殊的歷史背景和東西方交匯的文化景觀,使之從16世紀末期開始,便成為國內文人關注的地方。
明萬曆十九年(1591),戲劇家湯顯祖貶官廣東徐聞,就曾前往遊覽,留下了《香嶴逢賈胡》等詩篇,被認為是提及澳門最早的詩作。此後不斷有內地文人赴澳,或長居,或短住,留下了大量文學作品。赴澳的文人,以四種情況為多:一為遁跡避難的前朝遺民,如明清之際的張穆、屈大均,清末民初的汪兆鏞、吳道容、張學華等。二為宦旅澳門的官員。如首任澳門同知的印光任與其繼任張汝霖,著有《澳門紀略》;在鴉片戰爭中奔走於江寧、望廈等地的黃石、耆介春、阮元、魏源等,都曾留下詩文。三為赴澳遊歷、設席的文士。他們或觀覽風光,短暫駐足,或設帳課徒,長期停留,多有詩文記其聞見,抒其感興,較著名者如曾望顏、譚鐘麟、丘逢甲等。四為皈依天主教赴澳門學道的內地教徒,其中不乏文人。如著有《三巴集》的明末畫家吳歷,撰有《澳門記》的陸希言等,都因修習於聖保祿學院而入住澳門。內地文人的赴澳,使澳門古代文學呈現出繁榮景象。

特色

這一時期的作品具有以下特色:
①感時憂國,抒懷寄志。來居澳門的文人,多有坎坷的人生,國變與家變,熔於一爐。這在張穆、劉芬、丘逢甲等人的作品中均有表現。
②述奇誌異,為澳門多元文化寫照。澳門迥異於中華文化的多元景觀,常為內地文人津津樂道,賦詩著文,傳為奇談。早在湯顯祖《香嶴逢賈胡》的詩中,就有“花面蠻姬十五強,薔薇露水拂朝妝”的異國女子描寫。後來的文人作品,更廣涉各種西方習俗、物種和器物,如嘆西教之盛,詠貿易之繁等。
③風光景物,獨樹一幟。澳門綺麗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使景物詩成為澳門古代文學的大宗。為較少描繪大海景色、都市風光的中國山水詩增添了新例。然而,澳門自身的文化底蘊不足,上述作者大都出自內地,澳門文學的本土性基礎不強,這帶來澳門文學發展上的偶然性、階段性和間歇性的特點,也使澳門新文學的發展,大大地遲緩和滯後。
20世紀20年代,澳門本土詩人馮秋雪、馮印雪、劉草衣等成立澳門第一個文學社團雪社,仍以舊體詩詞獨領風騷。直到全面抗戰初期,才有一批文化人自祖國內地和淪陷前夕的香港到澳門,宣傳抗日救亡,辦書店,組織讀書會,成立劇社、歌詠隊等。在著名報人陳霞子、何文法、余寄萍等先後由廣州、香港赴澳,加入《大眾報》工作之後,才在副刊中出現專欄,連載小說等新文學作品。澳門新文學的真正起步,始於20世紀50年代。此時,出現了第一個較多刊登文學作品的刊物《新園地》(後轉為《澳門日報》副刊),成立了澳門第一個新文學社團紅豆,湧現了為數不少的新文學作者。由於澳門的發表園地不足,許多作者將作品投向香港,被稱為澳門的“離岸文學”。
據1995年出版的兩卷本《澳門離岸文學拾遺》統計,先後在香港發表、出版作品的澳門作者近40人。80年代以後,由於國內改革開放的形勢變化,大批新移民進入澳門,澳門特殊的政治、經濟、文化地位得到重視,文學也進入前所未有的繁榮發展期。首先,從文壇構成上看,澳門改變了早期文學的“植入”狀態,“草根性”大大增強,即使新移民作家,也普遍拋卻“過客”心態而樹立“家園”意識。其次,在《澳門日報》和澳門大學(前身為東亞大學)的支持與倡導下,提出“建立澳門文學形象”的呼籲,增強了文學的自覺性。再次,文學社團和刊物競相成立和創辦。澳門筆會、澳門五月詩社、澳門寫作協會、澳門中華詩詞學會等社團都有自己的刊物,擁有數百名成員,相對於只有50餘萬人口的澳門,其文學人口比例不低。與此同時,各種出版機構也十分活躍。10餘年間,先後出版了200餘種文學作品和文化論著,遠遠超過此前的400年。這些作品,呈現出歷史感和現實感的交錯,商業性、社會性和探索性的交匯,以及老中青三代作者的交融,昭示出澳門文學發展的美好未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