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畔村

澤畔村

澤畔村地處河北省隆堯縣,是個以世代種植蓮藕遠近聞名的特色文化村。該村有著1000餘戶,擁有萬餘畝良田,生態環境優越,歷史文化底蘊豐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澤畔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華北平原
  • 電話區號:0319
  • 地理位置:隆堯縣西南部
  • 人口:5000多人口
  • 車牌代碼:冀E
地理位置,澤畔蓮藕,澤畔文化,

地理位置

澤畔村位於古大陸澤畔,土質特殊,水質甘甜,尤適大白蓮藕生長。澤畔藕以"營養豐富、美味可口、質地細膩、藥食兼用"著稱。清嘉慶年間打入皇宮,鹹豐四年列入貢品,深得光緒慈禧賞識。解放後,得以逐步發展,產品暢銷華北京、津、唐、張一帶。

澤畔蓮藕

近年來,由於水位下降,成本增加等因素,澤畔藕種植面積逐年萎縮,但市場上雜牌"澤畔藕"越來越多,嚴重影響了澤畔藕的聲譽。為改變這種局面,重振澤畔藕當年風采,新一屆澤畔村黨支部、村委會大打"蓮藕文化"牌,將經濟與文化掛鈎,從而帶動全村蓮藕產業的振興。2006年上半年,他們引導和支持藕農們細建了"蓮藕文化協會",以協會為載體,深入挖掘蓮藕文化,並依託科研部門對蓮藕種植深加工、營養、藥用價值進行專題研究。這一舉措,不僅提高了市場抗風險能力,而且為打擊假冒產品,擴大正牌澤畔藕市場奠定了基礎。2006年7月,該村成功舉辦了首屆農民荷花節擴大了澤畔蓮藕的知名度,在社會各界引起強烈反響。另外,圍繞打造"蓮藕文化之鄉",澤畔村充分挖掘歷史文化底蘊豐厚的優勢,制定保護或重建永樂寺、關帝廟等24座寺廟的文化發展規劃以及改革創新傳統民俗文化臘八會和"澤畔抬閣",進一步提升澤畔村的"文化品牌"。
打"文化品牌"不僅給發展村經濟注入了動力,創造了空間,更重要的是帶動了全村民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目前,該村愛好書畫的村民自發地成立了書畫協會,同時成立四班秧歌隊!
結合新農村建設規劃,下一步澤畔村在抓好全村街道硬化、美化和綠化、亮化,搞好基礎建設人居環境的同時,藉助"蓮藕文化"這一傳統品牌優勢,積極調整和最佳化農業結構,大力發展定單農業、生態型農業,擴大蓮藕這一特色產品的種植面積,將蓮藕產業進一步做大做強,使澤畔成為集種植、銷售、旅遊於一體的特色蓮藕文化之鄉。

澤畔文化

澤畔村位於隆堯縣西南部的東良鄉境內,在東良南偏東3.4公里。據考:該地地勢低洼,古時曾為積水沼澤,李陽河故道曾流經此地。明代前,因該村建於沼澤旁,遂以地貌取名澤畔。明永樂間,山西民移此,相沿澤畔名至今。該村西與內邱、南與任縣毗鄰。歷史上以出產澤畔藕而出名,現大沼澤已不復存在,但村民仍存種藕習俗。該村歷史悠久,物產豐富,文化底蘊深厚,民間藝術繁花似錦,現存有千年古槐一棵和清嘉慶帝赦除糧賦碑一通(現已置隆堯縣文保所內保存)。
據傳澤畔抬閣系明永樂元年(公元1404年)秋八月,山西洪洞縣馬姓兄弟移民至澤畔落戶後將晉故里一帶民間社火移植而來。源於元朝末年的扛神活動,後逐漸演變為抬由活人化妝的神,後變為四人抬,再演變為現在的八人抬閣,逐漸成為一項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形式,至今已流行500餘年,被人譽為澤畔抬閣。
澤畔抬閣主要形式為兩個八人抬閣表演,抬閣床一般長1.5米,寬1米,高1米,其形式古樸奇特,是一種農民自演自娛的藝術形式。在節目表演時,一演員站立或坐在抬閣床上,另一演員好似站在其身下演員之手上或肩上作長時間表演,形式驚險獨特,表演詼諧幽默。澤畔抬閣演員的選擇極為嚴格,多在農曆臘月由班頭選12虛歲以下的少年男女上抬閣,一般一抬閣男女各一。被選上的演員,將全家慶賀,村人羨慕。抬閣上演員的扮相和造型有呂洞賓戲牡丹仙子、趙匡胤千里送京娘、三打白骨精、西遊記人物、關公保皇嫂、白蛇與許仙、哪咤智斗三太子、岳飛與秦檜等不同內容,大都以戲劇和民間傳說為主,同時也視不同年代穿插一些具有時代內容的題材。這些故事和傳說也隨著抬閣的表演被當地的人們一代一代口傳了下來。
澤畔抬閣表演的音樂伴奏是對子鼓,都是打擊樂器,採用四二節奏的進行速度,馬鑼為領奏。澤畔抬閣表演的服裝、頭飾等則根據內容選用相應的戲裝。按照古老慣例,逢龍虎年才能表演。平時抬閣道具均由專人看管,製作工藝保密。
澤畔抬閣來源於民間神火活動,其藝術特色非常鮮明。一是澤畔抬閣的最大、最基本的特徵就是神秘莫測。演員表演時一演員長時間在另一演員手掌之上作舞,或一演員肩扛一棵秫秸而另一演員則站在秫秸上長時間表演,新奇奧妙,使人嘆為觀止。二是造型別致,氣魄宏偉。演員被眾人抬起在半空中表演,配上鮮艷的服裝,造型別致有如仙女下凡。再加上排鼓、別槓開路,武術、秧歌、太平車、旱船、拉碌碡等斷後,隊伍龐大,氣勢雄偉。三是演員在表演時不念不唱,僅有頭部、雙臂的簡單動作。扮相和造型多來自民間傳說和戲劇。四是抬閣集中了戲劇、舞蹈、雜技、美術、音樂等多個藝術形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