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蜞菊

澎蜞菊

澎蜞菊學名蟛蜞菊(Wedelia chinensis),又叫黃花蟛蜞草、黃花墨菜、黃花龍舌草、田黃菊。多年生草本,莖匍匐,上部近直立,基部各節生出不定根,長15-50厘。廣產於我國東北部(遼寧)、東部和南部各省區及其沿海島嶼,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及日本也有分布。生於路旁、田邊、溝邊或濕潤草地上。全草入藥,有清熱解毒,化痰止咳,涼血平肝之功效。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蟛蜞菊
  • 拉丁學名:Wedelia chinensis
  • 別稱:黃花蟛蜞草、黃花墨菜、黃花龍舌草、田黃菊、鹵地菊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桔梗目 Campanulales
  • :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向日葵族 Trib. Heliantheae
  • :蟛蜞菊屬 Wedelia
  • :蟛蜞菊
  • 分布區域:我國大部分地區和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和日本
形態特徵,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莖匍匐,上部近直立,基部各節生出不定根,長15-50厘米,基部徑約2毫米,分枝,有闊溝紋,疏被貼生的短糙毛或下部脫毛。葉無柄,橢圓形、長圓形或線形,長3-7厘米,寬7-13毫米,基部狹,頂端短尖或鈍,全緣或有1-3對疏粗齒,兩面疏被貼生的短糙毛,中脈在上面明顯或有時不明顯,在下面稍凸起,側脈1-2對,通常僅有下部離基發出的1對較明顯,無網狀脈。頭狀花序少數,徑15-20毫米,單生於枝頂或葉腋內;花序梗長3-10厘米,被貼生短粗毛;總苞鐘形,寬約1厘米,長約12毫米;總苞2層,外層葉質,綠色,橢圓形,長10-12毫米,頂端鈍或渾圓,背面疏被貼生短糙毛,內層較小,長圓形,長6-7毫米,頂端尖,上半部有緣毛;托片摺疊成線形,長約6毫米,無毛,頂端漸尖,有時具3淺裂。舌狀花1層,黃色,舌片卵狀長圓形,長約8毫米,頂端2-3深裂,管部細短,長為舌片的1/5。管狀花較多,黃色,長約5毫米,花冠近鐘形,向上漸擴大,檐部5裂,裂片卵形,鈍。瘦果倒卵形,長約4毫米,多疣狀突起,頂端稍收縮,舌狀花的瘦果具3邊,邊緣增厚。無冠毛,而有具細齒的冠毛環。花期3-9月。

分布範圍

廣產於我國東北部(遼寧)、東部和南部各省區及其沿海島嶼,也分布於印度、中南半島、印度尼西亞、菲律賓至日本。生於路旁、田邊、溝邊或濕潤草地上。

主要價值

【性味】
①《本草求原》:"甘淡,微寒。"
②《福建中草藥》:"微鹹,涼。"
【功能主治】
清熱解毒,祛瘀,消腫。治白喉,百日咳,痢疾,痔瘡,跌打損傷。
①《生草藥性備要》:"散瘡,清熱,咄膿,穿瘡,並癧、痔。其根能脫牙。"
②《廣西藥植名錄》:"破瘀,消腫。治跌打,腹痛,風濕。"
③《福建中草藥》:"清熱解毒。治白喉,百日咳,肺癆發熱咳嗽,痢疾,肝火旺盛,煩熱不眠,咽喉腫痛,齒齦炎。"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或搗汁含漱。
【附方】
①預防白喉:一鮮蟛蜞菊五錢至一兩。水煎服,連服三天。二鮮蟛蜞菊搗爛絞汁,加相當於藥液四分之一的醋,噴咽或漱口,日一至二次,連用三天。(《福建中草藥》)
②治白喉:鮮蟛蜞菊二兩,甘草二錢,通草五分。水濃煎服,日一至四劑。另用鮮蟛蜞菊搗爛絞汁,加相當於藥量四分之一的醋,用棉簽蘸藥液塗抹偽膜,日二至三次。(《福建中草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