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邁民間炭畫像

澄邁民間炭畫像

澄邁民間炭畫像是發源於海南省的一種民間繪畫技藝,已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早在春秋戰國年代,人們早已經懂得用木炭粉末寫字和畫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澄邁民間炭畫像
  • 性質:炭畫像
  • 省份:海南省
  • 已入選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簡介,畫法,畫具,流程,發展與現狀,

簡介

澄邁縣是炭畫的發源地。走進澄邁縣平常百姓家裡,常會看到大廳里或掛有家長的大幅畫像,或掛有已故親人的遺像,這就是炭畫像。
歷史
尋人廣告、死後遺像、祝壽尊像、壽堂佛像等炭畫作品在古代社會很流行,漸漸地,“畫炭像”變成了市面上的一種營業手段。民國時期,懸掛國家領袖像和科學藝術領域的科學家、藝術家畫像都十分盛行,許多家族的中堂,就這樣掛有很堂皇的家長像。

畫法

炭畫的畫法有四種。第一種是人像寫生。即對著被畫者用炭畫筆直接畫成,有半身頭像也有全身像。在攝影業較為落後的近代,對於遠離城鎮又沒有照相影機的鄉村來說,由於炭畫保存永久,且沒有更好的方法代替它,炭畫相在當時風靡一時。這種畫法,常常是畫師上門服務,憑據高超的畫法和獨特的顏料,直接對人物頭像或全身寫生,再用炭精粉上陰影成圖,整個工作流程或半天、或一、兩天。
第二種畫法是相片放大。對一、二寸的相片可以用紙張或白布進行九宮格放大,畫師可以直繪。通過人物的相片或者祖輩遺留下來的殘缺不全的相片,用九宮格或放大機將它放大,然後用炭精粉進行細緻的藝術加工,成為放大後完整逼真的肖像。
第三種畫法是修補殘缺相片。有些相片年久日深,有褪色的,有破舊殘缺的,都可以通過炭畫工藝將其修復還原,保留原相的歷史年代背景。
第四種畫法是瓷畫。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畫師利用投影放大技巧,將相片投放在瓷磚上,用特製炭粉,畫在瓷片上,經高溫燒成瓷畫像。這種畫法畫成的像片,細緻生動,陰影均勻,立體感強,又不反光,看起來既柔和又舒服,比攝影而成的影像更富有藝術感。

畫具

炭畫的做畫工具極其簡單,僅用木炭條、炭精粉、油畫顏料等工具。為了畫出形象逼真的人像,畫師通常還會將毛筆自製成能擦畫的畫筆。此外,投影用的放大機,放大用的九宮格、直尺、角尺、鉛筆、紙張、白布、瓷片,以及裝相用的玻璃鏡框等都是必不可少的。炭畫作品的成敗取決於畫師水平的高低及畫師的思想悟性。

流程

炭畫的流程可歸納為三個步驟:首先是採集。人物寫生的採集工作就是人物,相片放大要以老相片為標本。其次是成像。這一工序尤為重要,人物寫生對畫師提出很高的要求,要求畫師須有較高的美術創作水平;相片放大往往藉助九宮格,按照比例,做到形象逼真;現代瓷像多藉助放大機,將相片製成透明底片,有放大機投在紙張或畫布上,用鉛筆把輪廓勾出,然後再染成陰影或顏色。最後是裝裱。一般的相片用相框裝好就行,而瓷相則需要放在特製的爐內燒烤,爐內溫度要達到1000度以上,瓷相粉才能與白色的瓷片熔為一體,成為永久的紀念品。

發展與現狀

古代炭畫是權貴家庭尊奉家長的象徵,到近代,成了尋常人家追憶親人的一種精神歸屬,隨著傳承和發展,炭畫逐漸演變成為一種高雅的藝術品。
早期炭畫作為一種營生手段,曾繁極一時。民國初期在海口、澄邁、定安等市鎮也十分發展昌盛,海口的吳壁華、澄邁的王法章都是已故的近代有名的炭畫肖像畫師。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攝影業的衍生使炭畫業受到巨大衝擊。儘管如此,憑著對藝術的執著追求,在澄邁縣仍活躍著一些炭畫畫師,他們是有金江鎮的王遠輝、王川鏡、瑞溪的蔡瑛、長安的王世強,山口的莫美光,加樂鎮的黃清炳、王廣燕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