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古城石牌坊

潮州古城石牌坊

潮州古城的石牌坊,“二柱一門或四柱三門”,以石雕鑿成歇山頂、柱、梁及各小件,架上三疊牌樓,匾額兩旁,有的加配石刻縷雕之“雙龍戲珠”或“祥鳳卷草”之類裝飾,柱邊加設石獅或石鼓抑柱礎,潮州人叫做“亭”。潮州俗話說:“大街看亭字,橋頂吃炒麵,登上東門樓,再入開元寺。”往昔的太平路,雖未敢夸言五步一亭,但從南到北,就有17座,其它街亭50座,合共在古城內有97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潮州古城石牌坊
  • 地理位置:潮州古城
  • 數量:97座
  • 作用:府治縣治的標誌
概述,牌坊的作用,牌坊的毀滅,現存牌坊,昌黎舊治坊,忠節坊,韓文公之祠坊,地圖信息,

概述

石牌坊,潮州俗稱為“亭”。自明代以來,潮州建有牌坊143座,分布在城鄉各地,其中以城區太平路的牌坊街最為壯觀,共有45座,其餘散落在城區街巷和城外的有 98座。這些古牌坊有著不同的內涵意義:或表彰科考狀元,或讚揚忠孝節義,或標示具府學宮,不一而足,大致可分為8類。
石坊氣勢軒昂,工藝精緻。在它們身上,粗獷與俏麗兩種風格得到巧妙、完美的結合。牌坊建築多為3開間3樓4柱全石結構,古樸大方,雄渾壯觀。其正背面均有額刻及對聯,三層樓上則雕有飛鳥走獸、人物花草,姿態各異,栩栩如生。特別是亭額題字及對聯,均出自名家手筆。故潮諺云:“橋(指湘子橋)頂食炒麵,大街看亭字。”由於自然的和人為的破壞,至解放初期,這些牌坊大多已不復存在。目前僅存彩塘鎮的“急公好文坊”、金石鎮的“宗山書院坊”及城區的“忠節坊”。
為發掘潮州旅遊資源,在城區恢復部分有代表性的古牌坊已被列人潮州名城建設計畫,1988年,已在城區昌黎路修建了第一座古牌坊“昌黎舊治坊。”

牌坊的作用

牌坊多為紀念或旌表的作用,大體可分為幾類:
一是府治縣治的標誌;
二是府癢縣學的標誌;
三是考試中旌表;
四是表彰賢臣名將;
五是褒揚忠烈之士;
六是宣揚節孝貞壽;
七是表彰樂善好施;
八是祠廟、名山、橋樑的標誌等。
這些牌坊上的匾額或柱樑,多有題字、記述或詩文,不僅是重要的地方資料,而且多出自名家之手,楷行隸篆,滿目琳琅,既是石雕藝術的薈萃,也是書法藝術的寶庫。

牌坊的毀滅

古城的牌坊由於經歷長時間的風吹雨打,有沒有維修,因此難免出現鬆動和損傷,加上其內容有多屬宣揚封建士大夫,因此一次偶發的事故,終於導致整個牌坊群的毀滅。
據記載和調查,1950年12月17日5時左右,郵政工人許煥坤騎腳踏車沿太平路由南到北,過下市頭(下水門街口)時,突然在“百歲鄉賓”坊上掉下一“鳥榕”,於是他轉車回頭去看時,這時“轟”的一聲,牌坊倒塌,他被壓死。由於這一事故,因此於當月領導機關決定拆除所有牌坊,並經人民代表會議作出決定,理由出了危險之外,主要是妨礙交通,且多宣揚封建主義。由於當時人們的文物觀念幾乎是零,加上處在解放不久的民主革命階段,反帝反封建是主要任務,因此對這一舉措也就沒有人敢提出不同意見。
拆除工作建立了專門的組織領導機構,於1951年開始,至4月,也大多數拆除,只存下“岳伯坊”等寥寥可數的幾個,但最終也難逃“文革”的厄運,全城唯存“忠節坊”,重建的也只有昌黎舊治坊和韓文公祠坊。至今於拆除後的構件,據說有一些作為建民眾戲院(道後)的地基,一些則散失在公園或民間。
八十年代,上海一位電影導演蒞臨潮州參觀,無不遺憾地感嘆說:“如果這些牌坊存在,不僅成為全國罕有,而且也是極好的旅遊景觀和電影外景。”當年持決定拆除牌坊的一位領導人在重回舊地時也負疚地說:“這是很大的失策。”

現存牌坊

昌黎舊治坊

位於昌黎路學宮前的昌黎舊治坊,背文題額是“嶺海名邦”。乾隆《潮州府·坊表》載:“昌黎舊治坊,在府巷,為府治建。《潮州街道掌故》道:潮州位於五嶺之東,大海之濱,山明水秀,物產豐饒,民風純厚,人才輩出,自晉唐東政治中心。尤其自唐韓愈受貶來潮州,在潮州雖只有八個月,而祭鱷為民除害,振興民教,使潮州風化日開,以至有‘海濱鄒魯’之美譽,潮州人得以文化之教為榮,故於明嘉靖十七年,建坊以緬懷文公。”
通過對牌坊周圍居民的採訪,又了解到牌坊原來位於昌黎路路頭。由於歷史原因,最終遷至如今的地方。查找了相關資料,了解到具體的情況:“力求恢復古樸大方風貌,出於交通等等方面的考慮,在多方研究及廣泛徵求民眾各方面意見後,今已另建於昌黎路學宮前。”

忠節坊

位於金山中學校道西端的忠節坊(這一牌坊為原坊),古樸端莊,但年久失修,遜於昌黎舊治坊。乾隆《潮州府志·卷八·坊表》載:“忠節坊,在金山巷口,為宋殉節馬發建。”又據《潮州二千年》載有宋景炎二年(1277年)發生了宋元爭奪潮州的故事。宋帝任命馬發為潮州知軍州事,加安撫使。隔年,元軍再次攻打潮州,馬發坐城中指揮,防守甚嚴。元兵日夜急攻,都難以攻克。元將索多以金錢爵位鼓動士兵,元兵士氣大振。與此同時,城內南門巡檢黃虎子與元兵串通,開城門迎元兵,元兵蜂擁而入,無法抵擋。馬發與其妻雙雙自盡。

韓文公之祠坊

《海陽縣誌·建置》有“韓文公之祠坊再韓山之路,為韓公祠建。”此坊建於明英宗天順五年(1461年)。
1984年2月5日,胡耀邦同志視察潮州,為韓文公祠石坊題額。
據記載城中有148座牌坊,有一部分是為了表彰婦女維護封建道德而修建的,意義不大。但上述四個牌坊,卻都是潮州地區牌坊精華所在,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中國古代城市大街小巷多有牌坊,或為石頭結構,或為木頭結構。由於年代久遠木牌坊較之石牌坊保存下來的數量少,質量差。潮州偏安南國一隅,且牌坊為石制,能夠保存下來並得到一定程度的保護,這是歷史的榮幸。
大多數市民認為古牌坊是作“綠葉”的旅遊景點。“綠葉”愈綠,“紅花”愈紅。
潮州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域,有其獨特的文化內涵,而牌坊正是一塊塊活化石,記載下潮州歷史上的輝煌,豐富著各個時代潮州人的精神生活。它們既是石雕藝術的薈萃,也是書法藝術的寶庫。它們是遊客認識潮州、理解潮州文化得敲門磚,具有相當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和藝術價值。這也正是開發這一旅遊項目最重要、最深遠的意義。

地圖信息

地址:太平路附近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