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刺繡

潮州刺繡

潮州刺繡是廣東潮州地區傳統民間工藝之一,自明清以來甚為鼎盛,尤其是蘇州的蘇繡、湖南的湘繡、廣東的粵繡(包括廣繡潮州的潮繡)、四川的蜀繡等因為刺繡藝術水平較高,影響較大,因而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繡。粵繡歷史悠久,主要分為廣州刺繡和潮州刺繡兩大派系。潮州刺繡簡稱為潮繡,主要包括以潮州市為中心的整個潮汕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潮州刺繡
歷史記載,藝術特色,內容與種類,針法與技巧,發展與創新,所獲榮譽,

歷史記載

唐·蘇鶚《杜陽雜編》載:貞元元年(785),南海奇女子盧眉娘在一尺絹上,繡《法華經》七卷,“點劃分明,細如毫髮”。秦、漢時,潮州曾隸南海郡,但隋代已置南海縣,故上文之“微繡奇女”,其籍里應屬南海縣。不過唐代嶺南繡藝既已如此精細,同處一道(省)的潮繡多少能得其沾溉、影響,似在情理之中。
最早提及潮州刺繡的文獻,是宋寶二年(1254)潮州知州陳煒《題湖平石壁》詩(詩刻今存潮州葫蘆山中麓),其頸聯:“朱幡影里繡屏好,綠蓋香中畫舫行。”意思是:太守夏日游湖,畫舫在綠漪荷香中徐行,微風輕拂,在麗日輝映下展示出一幅幅精美的繡屏。遲至明代,則可知在嘉靖萬曆年間,刺繡已經是潮州婦女所熟稔的手工。如明代潮州戲文:嘉靖四十五年(1566)刻本《重刊五色潮泉插科增入詩詞北曲勾欄荔鏡記戲文全集》中,有“五娘刺繡”一出,寫五娘在閨中思念戀人陳三,婢女益春請她刺繡解悶。
據記載,潮繡在明朝民間已經非常普及,民間用的枕頭巾、手帕、被、鞋、衣服以及官服、官袍等都可以看到潮州繡花。民間的迎神賽會,祭祀的神袍,不但數量多,而且工藝精美,這時縣府衙門已經設立了專職繡花匠,說明明朝時期潮繡已經非常發達。
萬曆刻本《重補摘錦潮調金花女大全》中,也有“金花挑繡”一出。這兩齣戲,非常具體地描寫了明代潮州民間刺繡的種種情況。婦女在繡房、繡廳刺繡,依繡床,張繡篋,針黹用具針線箱、剪刀、金針、五色絨共線,還有用來畫花的粉筆。繡品內容,有孤鸞戲牡丹、鸚鵡枝上宿、犀牛望月、四時光景等等,正是民間工藝美術最常見的題材。到清代,地方志書對潮州刺繡也多有記載。乾隆《潮州府志》“術業”條說:“婦女多勤紡績,凡女子十一二齡,其母即為豫治嫁衣,故織紉刺繡之功,雖富家不廢也。”
潮繡就是在這樣一種厚實的民間工藝活動的基礎上形成的。而清代乾嘉時期,本地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為潮繡的形成準備了條件。宗族和宗教祭祀的熱烈,與此並生的地方戲劇的繁榮,造成對刺繡的需求,以刺繡為業的店鋪應運而生。據潮州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潮州市志》記載,乾隆時期潮州已有繡莊二十餘間,分布在城外西門的天地壇、布梳街和開元寺附近,“繡品出口至南洋群島等地。至鹹豐年間,潮繡品年出口值在1000萬元以上。”潮州的刺繡工藝開始商業化。而商品競爭又促使刺繡藝人用心鑽研技藝,並學習吸收外地繡種的長處,潮州的刺繡水平因此得到迅速提高,有了自己鮮明又比較穩定的風格特徵。潮繡這一流派於是形成。

藝術特色

潮繡具有鮮明的中國文化藝術特色,可以歸納為五個字,即鋪、墊、釘、接、綴。所謂鋪,就是在一張畫稿上,將需要薄墊或墊底的地方用粗紗平鋪一層;墊,就是用紙棉絮進行墊底,呈浮雕狀,突出物象;釘,就是在鋪線或者在墊釘、墊棉上釘上金線、銀線;貼,就是將物象拆分成小塊釘繡,而後把已經繡好的各個部分進行拼貼成整體,成為整幅;綴,就是在整幅作品組合完成之後,進行調整修飾,點綴配物,如同中國畫調整修飾畫面一樣。這五種繡藝的技術處理,常常使繡品呈現象浮雕似的藝術效果:立體、金碧輝煌、構圖飽滿。潮繡的藝術特色具有與蘇繡、湘繡、蜀繡不同之處,是潮繡最大特色具有立體感。

內容與種類

潮繡題材內容與圖案紋樣,獨具特色。潮繡既是民間藝術品又是實用欣賞品。它在明清時期,既不受文人畫的影響,又未受外洋藝術滲透的衝擊。即使在現代,新美術工作者的介入,也難於改變其固有的民間刺繡的特色。這主要的原因是:無論過去或現在,都有一批從事刺繡設計的畫師,他們紮根於民間,融會了潮州木雕、潮繡、潮州木偶等民間工藝,形成了豐滿浮凸、有起伏而又多變化、有條理而不紊亂、色彩富麗、組織細蜜、豐富多彩的總體風格,給人以高貴典雅、熱鬧歡樂的藝術效果,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潮繡與其他繡品的功能不同,主要在官方和民間。
潮繡與其他繡品包括蘇繡、湘繡,在歷史上用項及其功能不同:蘇繡、湘繡主要是服務於宮廷、官員的服飾,而潮繡則服務於當地的民居、祠堂、廟宇的裝飾為主。一句話,潮繡是從遠觀效果出發,因此整體感覺比較粗獷;而官服給人的感覺是近距離的,其繡藝比較精緻,用途不同,欣賞角度不同,也產生不同的效果。潮繡沉重、粗獷、耐看,與整個建築物相結合,產生金碧輝煌的效果,顯示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生活嚮往。
潮繡的題材除了人物、花鳥、動物走獸、器皿、博古、龍鳳之外,經常用魚蝦以及南國的佛手、鳳梨、林檎等瓜果這一類題材,甚有特色。
潮繡由於繡制材料的差異,可以區分出五種繡種,既釘金繡,金絨混合繡,絨繡,線繡以及洋金銀線繡。用金、絨相結合叫混合繡;以金銀線為主,色絨線為輔叫釘金繡;用電光紗或化纖類線來繡叫線繡;以及用頭髮繡的,叫頭髮繡。總之,潮繡所用材料比別人多。

針法與技巧

在針法上,由於潮繡運用的基本針法有象形針法,如棉紋針、花形針、竹編針、松子針等,還有輔助性針法,如旋針、勒針等多達60多種,遠遠多於其他繡種。在工藝處理上,強調錶現象形、質感、勒線。針法變化多樣,針腳勻稱整齊,針針見針腳。形狀層次分明,紋理清晰,使物象活靈活現。
尤其是釘金浮繡的二針龍鯪技法,既用金線作旋渦狀釘繞成比圖釘圓蓋還小的圓片,片片相迭蓋,鯪的下端可翻動,真如魚鱗一樣。這種立體針法是刺繡工藝中難度較高的技藝,在中國刺繡同行中,被連連稱道。
潮繡繡法程式是這樣的,以繡龍頭為例子,共分為四個步驟:第一,用白描勾畫出龍頭的輪廓和結構;第二墊棉、墊各種形制的紙釘,突出了骨骼鬃須;第三在墊料的上面鋪繡金線,目、眉、舌繡上絨線;第四用包上各色絲絨的紙釘勾勒出線條結構。
潮繡傳統人物繡“黑面闊嘴”技藝是中國刺繡中獨一無二的繡藝,也是潮繡技法中難度較高的一種,它的難度在於畫稿僅僅是畫上一個輪廓,刺繡者必須憑藉自己的藝術修養、造型能力和嫻熟的刺繡技藝,在畫線內鋪棉、墊蓋,並且將臉部下半截拆開刺繡,兩邊將腮、嘴拼合成闊嘴狀。這項工藝在清代多由男繡工來完成。清代以來,潮繡的男工多數是能畫善繡的藝人,他們對於刺繡臉部的眉、目、嘴、鼻,不用畫筆,而是直接用針繡上去,熟能生巧。
清末“刺繡狀元”蔡戌子先生既是畫師,又擅長刺繡,他又是潮州音樂二弦的著名演奏家。潮州的男繡工大多專門繡闊嘴人物繡和高精繡品,是高級技師。男繡工擅長這類繡品,有一種優越感,他們能夠獲得較高的利益。在報酬高的情況下,他們大膽創新,標新立異,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技藝來。

發展與創新

改革開放後,潮繡已經有了很大發展。時代發展了,人們的生活觀念在發生很大變化,人們的需要也在跟著時代前進的步伐不斷發生變化。
潮州在改革開放20多年來,遵循著兩條腿走路的方針:一條是從傳統繡品上,保持原有的特色發展下去;另一條是闖新路,打出國際市場。他們創造出晚禮服、婚紗、釘珠繡、時裝等,像晚禮服已經走近歐美市場。現在潮州刺繡行業,其產業化,生產規模高度發展,一年的產值就達50億人民幣,走出了一條正確之路。
潮州市利用自己得天獨厚的刺繡、抽紗技藝資源,把潮繡的傳統工藝技術與現代的設計理念、現代工藝結合起來,緊跟世界服裝的發展潮流,使潮州成為目前全國和世界最大的女裝生產基地之一,成為國際晚禮服、婚紗的世界名牌。
潮州服裝發展是與潮州刺繡一脈相承的。在時裝生產之前,潮州早已經是聞名海內外的潮繡之鄉,珠繡遍地開花。長期來,潮繡以其均衡飽滿的構圖、濃郁鮮明的色彩及清晰的紋理、富麗堂皇的美感韻味贏得了世界各地人民的喜愛,並成為歐美貴族眼中的珍品。
1984年當時的潮州潮繡廠創製出釘珠衫第三代產品“真絲雪紡釘珠衫”,把潮州傳統技術與國外流行時尚柔合在一起的新品種,很快吸引了美國紐約第七大道的加仙力公司老闆前來定貨,並引領潮州服裝界新潮流。此後,潮州釘珠時裝發展,出現了晚禮服、宴會服、長段衫、裙等花色品種,成為美、法、日、德、意等國高級時裝市場的熱銷貨。潮繡的發展,為潮州的服裝業走向國際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所獲榮譽

清光緒二年(1910),在南京舉辦的南洋第一次勸業會上,《郭子儀拜壽》等潮繡品榮獲金牌獎。參與繡制的24位男繡工被譽為“刺繡狀元”。在早期的潮繡上,男子精於繡功,為其它刺繡派別所罕見,一度成為潮繡的一大特色。
1915年,美國舊金山舉行了一次國際性大博覽會巴拿馬賽會,1923、1925年舉行的倫敦賽會,潮繡在兩大賽會上皆獲得國際獎,同樣也在此時期的中國江南賽會上獲獎,在國內外享有很高的聲譽。
上世紀70年代,潮繡品《九龍屏風》成為中國贈送給敘利亞的國禮,雙面繡大披巾也作為國禮,贈予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
1982年,潮繡品《九龍屏風》、《吹蕭引鳳》榮獲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的金杯獎。
據統計,上世紀80年代,本地區就有繡工20萬人之多,潮繡成了廣東出口名牌產品之一,無論技藝還是所創造的效益,都達到了高峰。
隨著社會的發展,潮繡這一傳統工藝,有如根深葉茂的古樹,又滋櫱、綻開了一朵朵絢麗的新花。
以潮繡為企業的龍頭產品的廣東名瑞集團公司(原潮州市潮繡廠)把傳統的潮繡技術套用到現代服裝生產上,將企業品牌的時裝打進了享有“世界高級時裝櫥窗”稱譽的美國第七大道,進入奧斯卡的頒獎晚會。
2004年初,“潮繡之鄉”的潮州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中國服裝協會授予“中國婚紗晚禮服名城”榮譽稱號。
今天的潮州已經成為世界最大婚紗、晚禮服生產基地之一。這是潮繡歷史上一次質的飛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