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姓

潛姓即姓氏潛,潛潛、灊,讀音作càn(ㄘㄢˋ),亦可讀作qián(ㄑㄧㄢˊ)。潛—中國百家姓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潛姓
  • 簡介:姓氏潛
  • 讀音:作qián
  • 姓氏淵源:源於羋姓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得姓始祖,各支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潛 敷,潛說友,潛苗金,潛繼春,潛桂法,潛繼發,

基本介紹

潛[潛、灊,讀音作qián(ㄑㄧㄢˊ),亦可讀作càn(ㄘㄢˋ)],百家姓之一。
潛姓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古潛國,屬於以國名為氏。潛國,是一個古老的諸侯國,故址在今湖北省江漢平原腹地的天門市潛江縣、竟陵縣、華容縣一帶,與強楚為鄰。據史籍《姓氏尋源》記載:“古潛國在楚地,以地為氏。”後為楚國所吞滅。
潛國滅亡之後,其國貴族以及部分國人中有以故國名為姓氏者,稱潛氏,讀音作qián(ㄑㄧㄢˊ)。

第二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時期的灊地,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灊地,古地名,又作潛地,有灊山、灊水而名。春秋初期荊地歸楚後,灊地為楚國邑城之一,其故城在今安徽霍山縣東北十五公里一帶。其地居人以邑為姓氏,稱潛氏,讀音作qián(ㄑㄧㄢˊ)。
明朝史學家張廷玉在《明史·地理志》終描述:“潛山府西北。元末廢。洪武初復置。西北有灊山,亦曰天柱山,亦曰皖公山,即霍山也,皖水出焉,別流曰灊水,合流注大江。”其地名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初,所述潛山府即今安徽省潛山縣。

第三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春秋時期灊水,屬於以居邑名稱為氏。灊水,古河川名,又作潛水,春秋時期為古蜀國之地,其水源流在今四川省境內。上游分別為巴水、後江、中江、前江,諸水流至渠縣會合後,始稱為渠江,復向西南流至合川縣,最終注入嘉陵江,全長四百八十公里。古語所謂“巴山蜀水”之水,就是指這條潛水。
潛水河流域孕育了勤勞勇敢的巴、蜀古人,自周武王姬發征服巴蜀之地後,其居人即有以這條河川為姓氏者,稱潛氏,只有該支潛氏的姓氏讀音作càn(ㄘㄢˋ)。

第四個淵源

源於地名,出自五代時期後梁大臣錢佶,屬於避難改姓為氏。錢佶,公元851~919年,字正臣,號野翁,彭城人(今江蘇徐州銅山),《錢氏宗譜》排行昌九一。錢佶之父叫錢籌,字明睿,生於唐太和戊辰年二月,卒於唐成道壬午年,《錢氏宗譜》排行盛四五。唐哀帝李柷天佑四年(後梁太祖朱晃開平元年,公元907年)農曆4月,唐哀帝李拀被迫禪位於權臣、彭城人朱溫,唐朝滅亡,朱溫立國號為“梁”,史稱後梁,都開封,改名朱晃,五代時期開始。當時錢佶仕於後梁,官至兵部尚書。
據史籍《五代史》的記載,後梁太祖朱晃為人陰險毒辣,不但濫殺前唐宗室及朝廷百官、殃及無辜者無數,而且對自己部下、功臣、兵卒等也同樣不擇手段。與梁太祖同為彭城人的錢佶,目睹其為人,深知朱晃為鞏固帝位,必將誅殺功臣,爭奪兵權。雖自己功績卓著,也免不了梁太祖的誅殺。果然,朱晃稱帝後,即在開平二年(公元908年)的農曆4月15日,命錢佶前往湖南道任職。錢佶得知自己將在赴任途中要遭到後梁太祖的謀殺,遂於半途中舉家投奔同族人錢鏐控制的兩浙地區,隱居於吳越錢王的屬地臨安於潛。為不連累錢鏐(liú),後來錢佶改姓氏“錢”為同音的潛氏,從此稱潛佶。不久,潛佶又遷居至三縣交界的清靜之地,即浙江縉雲壺鎮左庫。梁貞明五年(公元919年),潛佶卒,終年六十九歲,葬於縉雲壺鎮下潛,其墓至今尚存。
在潛佶的後裔子孫中,皆以先祖所改之姓為姓氏,稱潛氏,世代相傳至今,讀音作qián(ㄑㄧㄢˊ)。

得姓始祖

錢佶。

各支始祖

潛 進:潛佶長子,赴蜀為官,其後代遷播西部各地,歷次編寫的潛氏宗譜均有記載。傳到潛氏第十一世,縉雲潛氏達鼎盛時期。在壺鎮下潛,潛氏興旺發達,人口更往東邊延伸,山林田產直達磐安的交界處。從公元1174年到1274年的100年間,縉雲潛氏就出了五位進士:其父子進士為潛說友、潛祖昌,兄弟進士為潛說友、潛尚友。潛氏勤奮好學,蔚成風氣!南宋末年(公元1275年),戶部尚書潛說友遭奸臣誣害,削職到江西偏遠山區,抄沒家產。而在縉雲卻變成官兵見潛氏便殺。凡潛氏聚居的村莊,大火連燒三天三夜,無人敢救。潛氏族人紛紛改姓,如縉雲與磐安交界處的一些潛氏改姓盧氏。只有舒洪貞溪塘頭的少數潛氏族人逃入深山,逃過一劫。據《潛氏宗譜》記載,第十三世時潛氏僅剩六戶,第十五世時僅剩四戶!因此潛氏留下祖訓:只願子孫種山,不願子孫做官。自公元1275年農曆5月潛氏遭滅族大屠殺後,到清末六百多年間,潛氏只出了一個進士即潛潁。潛潁源出縉雲茶川村,卻是出生在江西高安縣,在江西登進士第,明朝永樂年間進士,明成祖器重其才華,御封虎眼御使。傳至第二十世潛溟,又名潛鳳,縉雲茶川潛玉之長子。潛玉次子為潛鳳玉。後潛鳳玉因不滿官場險惡,棄官隱居杭州西湖。從此這二位潛氏均失去聯繫,後續宗譜也失去了他們後代的記載。今天,第十一世潛說友、第二十世潛溟被列入《中華名人大字典》。

遷徙分布

潛氏是一個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體,但在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一千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七百四十三位,以臨川、雁門為郡望。
今浙江省的金華市、麗水市縉雲縣、上虞市、建德市、桐廬縣、杭州市餘杭市、紹興市嵊州縣,湖北省的隨州市、襄樊市,江西省的奉新縣、靖安縣,山西省的長治市,北京市,台灣省等地,均有潛氏族人分布。

郡望堂號

郡望

臨川郡:三國時期孫吳國置郡,其時轄地在今天江西省南城縣及撫州市一帶。西晉時期移治到今江西省撫州市西部一帶地區。
雁門郡:戰國時期趙國趙武靈王置郡,秦朝、漢朝沿用,治所在善無(今山西右玉),其時轄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寧武、代縣一帶。東漢時期移治到陰館(今山西代縣),此後多以雁門為郡、道、縣建制戍守。雁門關之稱,始自唐朝初期貞觀年間,因北方突厥崛起,屢有內犯,唐朝駐軍於雁門山,於制高點以鐵裹門設關城,戍卒防守,故稱雁門關。

堂號

臨川堂:以望立堂。
雁門堂:以望立堂。

歷史名人

潛 敷

(生卒年待考),著名宋朝官吏、學者。曾主持南宋的農業經管,為著名史籍《省齋集》作跋。並著有《寶慶修復經界記》等農村經濟管理文章。

潛說友

(公元1216~1277年),字君高,號赤壁子;貞溪塘頭人。著名南宋朝大臣。潛說友是南宋淳元年(公元1241年)進士
宋鹹淳二年(公元1266年)為兩浙轉運司判官。宋鹹淳四年(公元1268年)升兩浙轉運副使,又任司農卿、知臨安府。宋鹹淳五年(公元1269年)升戶部侍郎。宋鹹淳七年(公元1271年)代戶部尚書,兼知臨安軍府事。潛說友為官任內,憑藉賈似道權勢,甚傲慢,政事無所顧讓。但潛說友才器宏大,凡宮壺財用、廟堂意向、民訟曲直、物價低昂等,皆在審度之內,且應付自如。潛說友曾疏浚西湖、修葺名勝、整修街道橋樑、開地鑿井、建造府署、修建倉儲等。後升端明殿學士,封縉雲郡開國男,因誤捕賈似道的私秫(家中管理糧食的人)被降調知平江府(今蘇州)。
宋德元年(公元1275年),元兵攻入建康(今江蘇南京),取無錫。御使陳過等群起上書彈劾潛說友追隨賈似道誤國罪。議未決。到農曆3月,元兵逼近平江,潛說友棄城逃遁。農曆5月,貶知南安軍事(今江西大余),抄沒家產。不久,潛說友至福州投降元軍。宋景炎二年(公元1277年)農曆2月,被元朝任為福州宣慰使,以王積翁為副。農曆3月,為籌措軍糧,王積翁以言激眾,潛說友被元軍大將李雄剖腹身死。潛說友曾編纂《鹹淳臨安志》一百卷(今僅存九十六卷),被收入《四庫全書》。潛說友善書法,典籍《兩浙金石志》中稱其書法“吉光片羽,世所罕見”。

潛苗金

(公元1934~今),浙江杭州人。著名基礎教育家。1960年畢業於杭州大學中文系,長期師從王煥鑣、沈文倬先生。現為縣教師進修學校高級講師。專長經·子之學。先後在海內外刊物發表教學及文、史、哲論文三十餘篇、參與編撰大型專著《唐宋詩詞評析辭典》、《新編文史地辭典》、《中國近代詩詞》,《十三經今譯·春秋穀梁傳今譯》、《中國偽書綜考·子部·兵書類》、《二十四史大辭典》。系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省中學語文教學研究會、省《水滸》研究會、市陸游研究會會員。

潛繼春

(公元1952~今),湖北隨州人。著名基礎教育家。均川鎮高廟學區校長兼黨支部書記。1967年8月~1971年12月在均川高廟國小校任校長,1972年1月~1973年12月在襄陽地區師範學校學習,1974年1月~1981年8月在均川藥山中學任教,1981年8月~1988年8月在均川七條中學任教導主任、校長,1988年9月~1989年8月在均川藥山中學任副校長,1989年9月~1991年10月在均川周畈中學任校長,1991年11月至今在高廟學區任校長兼黨支部書記。近年來所管理的學區教育教學質量一直名列前茅,在“普九”、“掃盲”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績。1995年被市委教工委、教委評為優秀教育管理幹部,1996~1997年度被均川鎮黨委、政府評為先進工作者。

潛桂法

(公元1954~今),浙江武義人。武義縣城關糧管所內白糧站站長。從事糧食工作二十多年,累計負責保管糧食二百七十萬公斤,從未發生霉變等事故。
l992年起走一業為主、多種經營的路子,1995年生產麵條五十五萬公斤,增加經濟效益三萬八千元。
1996年又發展漁業,再創新效益。積極抓好糧食入庫,100%完成定購糧收購任務。
1977年起被單位和縣、市糧食系統評為先進工作者多次。1992年參加全市糧食保管員五項專業技術比武,獲散裝儲糧平整糧面和糧質感官檢驗兩項比武第一名。

潛繼發

(公元1957~今),湖北隨州人。著名農民企業家。1975~1980年在家務農,1980~1997年任安居鎮磚瓦廠車間主任、廠長、1997年起任安居興安實業公司經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