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風嶺

潘風嶺

1925年生,江蘇省建湖人,自幼喜愛民間音樂。其母李玉花為我國第一代淮劇女演員,九歲起便在其母所在得勝班樂隊學習打擊樂。13歲起自學二胡和京胡,同年任得勝班主胡,巡迴於江蘇與上海一帶演出,傳統優秀淮劇劇目以及舞台程式爛熟於胸,積澱深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風嶺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 政治面貌:民眾
  • 學歷:大學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

人物簡介

1925年生,江蘇省建湖人,自幼喜愛民間音樂。其母李玉花為我國第一代淮劇女演員,九歲起便在其母所在得勝班樂隊學習打擊樂。13歲起自學二胡和京胡,同年任得勝班主胡,巡迴於江蘇與上海一帶演出,傳統優秀淮劇劇目以及舞台程式爛熟於胸,積澱深厚。
淮劇琴王潘風嶺淮劇琴王潘風嶺

人物經歷

四十年代,在與胥素娟的合作中創作出了淮劇第一個完整的、有層次的大悲調過門,聲譽鵲起,被冠以“胡琴大王”的美稱。
1950年在上海春節戲曲演唱競賽中獲藝術獎。1952年進上海淮劇團任主胡,並刻苦學習音樂理論,傳統的積澱加上音樂理論上的指導,使其的創作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果。1954年在華東地區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中獲優秀樂師獎。
潘鳳嶺從舊社會老戲班裡只會跟著演員拉一些老腔老調的主胡,卓然成為一名著名的淮劇唱腔設計家和主胡演奏家,這與他銳意進取、不斷創新的精神是分不開的。
解放以後他創作、演出了一百多個劇目,與徐桂芳合作創立了老旦系列及唱法,幾十年來與筱文艷何叫天楊占魁馬秀英等合作,豐富和發展了這些唱腔流派,在觀眾中有著深遠的影響。
潘鳳嶺早期受京劇影響較多,注重借鑑京劇的板式,豐富淮劇的聲腔結構,他在唱腔上的創新,觸角涉及所有的淮劇曲調,並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後期廣泛吸收兄弟劇種的唱腔特點,融會貫通,手法得心應手。其創作、演奏的主要代表劇目有《白蛇傳》《秦香蓮》《女審》《探寒窯》《三女搶板》《黨的女兒》《海港的早晨》等。
潘鳳嶺1952年參加中國戲劇家協會,1955年任中國戲劇家協會上海分會理事。
幾十年來潘鳳嶺創作的劇目,是淮劇音樂史上的一座豐碑,其演奏技法成為一代楷模。其創作及演奏至今還一直影響著當今淮劇音樂,對淮劇今後的發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