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皇龍

潘皇龍

潘皇龍1945年出生於台灣省南投縣埔里鎮。先後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音樂學系與瑞士“蘇黎世音樂學院”作曲研究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潘皇龍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台灣省南投縣埔里鎮
  • 出生日期:1945年
  • 性別:男
潘皇龍簡介,潘皇龍之作品,

潘皇龍簡介

爾後在德國“漢諾瓦音樂戲劇學院”、“柏林藝術學院”研究二十世紀作曲法。1982年應邀返國,擔任“國立藝術學院”音樂系作曲客座副教授,並於1991年升任教授,1998年擔任“校務研究發展中心”主任,2000年擔任學務長。目前擔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前“國立藝術學院”2001年改名)音樂學院院長。 1989年創立“國際現代音樂協會台灣總會”並榮膺創會理事長。1990年應“國立中正文化中心”邀請,在“國家音樂廳”舉辦“潘皇龍樂展”,1991年至1996年間,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邀請,代表台灣出席“國際作曲家評議委員”。1997年與2001年應邀擔任奧地利“國際莫札特作曲比賽”評審。1998年應邀擔任波蘭“國際作曲家夏令營”客座教授。
音樂作品曾獲德國“尤根龐德作曲獎”(1979)、台灣“吳叄連先生文藝獎”(1987)、“國家文藝獎”(1992)等;並由國際著名樂團,諸如“柏林愛樂管弦樂團”(1982)、“龐畢度文化中心現代音樂室內樂團”(1983)、“阿笛悌弦樂四重奏團”(1988),“新日本愛樂管弦樂團”(1989)、“克羅瑪塔打擊樂團”(1996);以及荷蘭“國際高德阿姆斯新音樂節”(1980)、“國際現代音樂協會/世界音樂節”(1988,92,99,2000,2001)、“巴黎現代音樂節”(1996)、“維也納現代音樂節”(2000)等等,在歐洲、非洲、美洲與亞洲各地演出。

潘皇龍之作品

揚名國際樂壇後才歸鄉的潘皇龍,運用現代作曲技巧譜寫中國哲學思想,融會了傳統與創新。以各種形式的音樂作品,解答了困擾文化界近世紀來的“傳統與現代”問題。
潘皇龍,民國六十年,以第一名優異成績畢業於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系;六十叄年獲瑞士茹斯汀基金會全額獎金,入蘇黎世音樂學院攻讀理論與作曲;六十五年獲碩士學位,再進西德漢諾瓦音樂戲劇學院作曲研究所,追隨當代世界作曲大師拉亨曼教授,專攻作曲。
民國六十七年在西德“漢諾成新音樂節”,首演他的新作“第二號弦樂四重奏”,引起西德樂壇的矚目,當地法蘭克福報和新音樂雜誌等六家報章雜誌都刊出樂評,讚譽為“富於創意,兼具震撼力”。潘皇龍自述其創作樂思:“來自於生老病死、與喜怒哀樂等二大齒輪的互動旋轉。”
同年,由拉亨曼教授推薦,入西柏林藝術學院作曲研究所,繼續鑽研作曲。六十八年,以作品“因果木管四重奏”獲西德“尤根龐德”作曲獎。潘皇龍說:這首十六分鐘的作品,取材自莊子山林篇“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所以因果循環,周而復始。同年另一首作品小提琴曲“過波”先後在西柏林、巴塞、東京及薩爾布呂肯二十世紀新音樂節演出,逐漸在國際樂壇嶄露頭角。
這一年夏天,還指揮西德席格蘭交響樂團,演出他的作品“蓬萊”管弦樂團。“蓬萊”是他去國四年後返台省親時開始構思。他的樂思來自陸游的“西山村行”的詩句“山重水覆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六十九年,潘皇龍參加在荷蘭海牙舉行的“國際高德阿姆斯音樂節”,由奧國新音樂室內樂團演出代表作“五行生剋八重奏”,奠定他在歐洲樂壇的地位。這首八重奏曾先後在西德科隆、奧國薩爾茲堡的音樂節中發表、錄音。此後陸績完成“五行生剋Ⅱ”管弦樂。
這一年真是他的幸運年,又以取材自佛學輪迴觀的作品“迴旋曲一鋼琴叄重奏”,獲得西德作曲比賽第二名,並得以演出和出版。
當他在歐洲樂壇聲譽鵲起時,七十一年應國立藝術學院邀請返台服務,堪稱“載譽近國”。他戲稱自己:“從國外‘打回’台灣!”。五年多來,潘皇龍逐漸活躍於國內樂壇。除了致力推動現代音樂,創立“台北現代音樂中心”,拓展國內現代音樂環繞,促進國際音樂文化交流;創作力更加旺盛,新作源源而出,被演奏的次數愈加頻繁。光是最近兩個月,在台北就有七次演出,如:“蓬萊”管弦樂和大提琴曲“頌”,在國家音樂廳演出;鋼琴家陳郁秀演出“兒呼情景”五首;朱宗慶打擊樂團演奏“莊嚴的嬉戲”和“緣、角色、萬花筒”;實驗樂團在國家音樂廳演出最新的作品“禮運\大同”管弦樂;以及首次由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演奏、雲門舞集舞蹈的“五行生剋Ⅲ”,等等。
潘皇龍的作品得以崛起於國際樂壇,且普受肯定與讚揚。其因素之一是他作品中蘊涵有濃郁的中國哲學思想,有老莊、有佛、有禪。
回顧創作時的來時路,潘皇龍說:就讀台北師範時大量地閱讀小說,看完莎土比亞全集,以及讀了一年師大國交系,積存腦海多年後,竟醞釀成日後創作的原動力。因此,他認為從拿創作的人,應該多讀書,方能有幻想,也有思想;尤其文史哲學和詩歌文學的涉獵是不可或缺的。
經過多年的沈潛鑽研,他悟得一條創作之路是:“從中國文字的造形藝術中,了解古聖先哲當代的哲學思想,或經由中國文學造形藝術的分析,去尋找現代音樂創作的靈感。”
進一步提出現代音樂創作的基原則,歸納出十叄則:1.音的形成與消失;2.親屬關係;3.轉移作用;4.獨特性與共通性;5.色澤旋律與色澤節奏;6.陌生化;7.定影法;8.音響終止式;9.層面的連續與重疊;10.音群的分割與組合;11.高潮的再商椎;12.意向;13.小宇宙與大宇宙的觀念。潘皇龍計畫明年抽空寫本書,詳加闡述這十叄項原則。
此外,潘皇龍建議聽者把持三項準則:創意性、前瞻性、專業性來鑑賞現代的音樂,從音樂中體會當代人類社會的人文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