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炳年

潘炳年(1844~1919年),字耀如,晚號退庵,長樂縣三溪坂上人,其父潘茂架遷居福州都司巷。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出生。炳年幼年喪父,生活清苦,攻讀刻苦。16歲中秀才,年未20即授生徒以自給。同治三年(1864)中舉,同治十年中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後授編修。光緒八年(1882),充順天鄉試同考官,不久,任國史協修、功臣館纂修、總纂。

基本介紹

  • 本名:潘炳年
  • 字號:字耀如
  • 出生時間:1844
  • 去世時間:1919
為官經歷,晚年生活,

為官經歷

光緒十年八月,中法馬江海戰中閩海軍敗績,炳年會同在京的閩籍官員彈劾臨戰棄職逃遁的會辦福建海疆大臣張佩綸、船政大臣何如璋。張佩綸終被遣戍。光緒十五年,炳年充廣西鄉試正考官。光緒十七年充順天鄉試同考官,後任文淵閣校理,以京察一等記名道府用。光緒二十三年,特授四川夔州府知府。夔州(治所在今四川省奉節縣)為四川門戶,又兼管關稅,京都官員均認為這是肥缺,炳年卻請求回鄉修葺祖塋,至翌年才赴任。夔州是外國傳教士活動頻繁的地方,經常發生教案。炳年在處理教案時,維護國家主權、民族利益,據理力爭,折服外人。當時時有匪騷擾夔州地界,他親率水陸兩軍扼守軍事要塞,全力圍殲,為民除害。
光緒二十五年,夔州夏旱,秋天又發大水,田園、房屋遭毀甚多。炳年號召百姓建築附城堤壩,日夜監守,防止大水漫延。當地長有野生椽樹,百姓多砍作柴燒。炳年認為椽樹可以飼養山蠶,乃重金聘請善於飼養山蠶的貴州人傳授飼養法。未及一年,百姓獲利甚多。時政府裁兵,散兵游勇路過夔州,到處滋擾生事,炳年率領衛兵出外巡邏,恩威並濟,使百姓免受侵擾。翌年創設中學堂,為全蜀設立學校之始。
後來,炳年調署龍安府。龍安有一惡人馬正榮,一貫為非作歹,勾結土匪,危害百姓,曾綁架鄒大才,要其家屬帶錢來贖,鄒家到官府控告。潘炳年聞訊令縣衙會同營兵捕獲馬正榮一夥,並依法嚴懲,地方遂得安寧。龍安府所屬江油縣南三十里,有老河堤和蒲花堤,兩河堤址多產金沙。年久河堤損壞,金沙顯露,當地居民競相挖取,危及河堤。炳年親自監督整修河堤。時時局日非,國事已不可為,乃稱病辭職。三年後,回任夔州知府。光緒三十一年,調署成都。四川總督錫良知其有才,寫信催促他返川任職,終不答應。後告老回到福州。

晚年生活

辛亥革命後,炳年以清朝遺老自居,隱居不出,意志消沉,於民國8年(1919)4月病逝。著有《使粵日記》2卷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