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朗(新聞工作者)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字裕璋,筆名潘公昭、潘光祖、寧靜、楊義旗,浙江桐鄉烏鎮人。18歲考入浙江省兵工講習所,結業後進省保全隊服役。“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後,力主奔赴前線,被軍方勒令辭職,遂脫離軍隊。初擬參加抗日救國團體,後又欲徒步北上抗日,皆因故受阻而失望彷徨。

基本介紹

  • 本名:潘朗
  • 別稱:字裕璋
  • 字號:潘公昭、潘光祖、寧靜、楊義旗
  • 出生地:浙江桐鄉烏鎮
  • 出生時間:1911
  • 去世時間:1981
潘朗
(1911-1981)
民國22年(1933)6月,乃以“浙江何君”之名致函上誨《申報》“讀者顧問”欄,揭露反動軍隊,傾訴自己衷腸,詢問如何繼續奮鬥。數日後,《申報》全文刊登此信,井指出“真正為民眾奮鬥,就會得到人民和社會的支持”。此後,各地讀者七八十人寫信給潘朗,表示同情和鼓勵。不久,被《申報》館錄用。初任校對,後被聘為編輯,並參與該報社論起草工作。當時工資不高,生活清苦,潘朗要求進步,好學不倦,工作之餘自學文學、歷史及英語、日語,研究國際時事。先後被新加坡《南洋商報》聘為通訊員、上海《早報》(馬相伯主辦)聘為兼任主筆。民國24年夏,由小李(胡喬木)和朱兢洲介紹參加中國共產黨地下組織。民國25年,中共領導下的上海職業界救國會成立,被選為理事。後又改任香港《珠江日報》、《港報》編輯和主筆。抗日戰爭爆發後,以《申報》戰地記者身份,到過延安和八路軍抗日前線,對八路軍英勇抗戰,作忠實報導。抗戰期間,在香港,通過《珠扛日報》、《申報》(港版),向海內外宣傳抗日。民國29年(1940),在重慶主編《國訊》(即《救國通訊》,黃炎培等創立的中華職業教育社所辦)。民國30年,復回香港,主持《國訊》(港版)和中國民主同盟的《光明報》編務。時任《國訊》、《展望》主編和蘇商《時代日報》俄文翻譯。當時,國民黨統治區內進步報刊相繼被查封,《展望》是唯一由中共上海地下組織所掌握的宣傳陣地。民國37年12月.受黨派遣去香港,入《星島日報》及《華商報》社工作.
廣州解放後,參與籌建《南方日報》,任編委和總編室主任。1953年,赴朝鮮戰場。朝鮮停戰後,調任國務院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科長,後改任專員,主管對外宣傳和國際文化調研工作。在鑽研政策、確定選題,蒐集資料情報,組織翻譯撰稿,以及接待外賓等方面,作出很大成績。 1963年10月,調外文出版局任業務辦公室二處副處長。
“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嚴重迫害,心身備受摧殘,家屬亦受株連。粉碎‘四人幫”後,潘朗得到平反並恢復工作。
潘朗出身貧寒,全賴勤奮刻苦,自學成才,通英、法、俄、日數國外語。為人正直忠厚,襟懷坦白,待人熱誠友善,工作認真負責,任勞任怨。畢生從事新聞出版事業,編著和翻譯作品甚豐,然大半在“文化大革命”中遺失,其殘存的1945年至1962年間的編、譯著尚有:《越南民族運動史》《今日的台灣》,《東南亞各國內幕》等編著16種,《現代美國》、《美國的政黨》、《印度遊記》等譯著11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