潔泊村

潔泊村

潔泊村位於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白元鎮東部丘嶺,距鎮政府所在地4公里,東南兩面的大部分土地與汝陽接壤,白魏路經村南、繞村東而過,土地面積5500畝,村占地360畝,有12個村民組,總人口約3500人。

潔泊村民風淳樸、土壤肥沃、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是白元鎮東部地區的行政核心、農副產品交易中心、教育中心和人口聚居點,是伊川縣的糧食豐產區、菸葉種植基地和旱地西瓜種植基地,曾一度被評為小康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潔泊村
  • 外文名稱:Jiepo Village
  • 別名:吉泊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河南省洛陽市伊川縣
  • 下轄地區:12個村民小組
  • 政府駐地:潔泊
  • 電話區號:0379
  • 郵政區碼:471323
  • 地理位置:洛陽市伊川縣白元鄉東4公里
  • 面積:5500畝
  • 人口:3000
  • 方言:中原官話洛嵩片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性大陸氣候
  • 著名景點:潔泊村基督教堂、胡家祠堂遺址、北坡、關爺廟、柏樹、西溝
  • 機場:洛陽機場
  • 火車站:洛陽站、洛陽龍門站、伊川火車站
  • 車牌代碼:豫C
文化發展,胡姓起源,

文化發展

由於長期的農業生產和地理變遷,該村在豫西中原官話的基礎上,形成了獨特的語言風格,地片的名稱如關爺(yan)廟、東池、金坑(kei)、西窪、南窪、北坡、班家墳(feie)、五里埠(bue)、飲吽(wu)坑等。村內地理方位一般為讀法為東、西、南、北+明ing,村外方位一般讀法為東西南北+bang。

胡姓起源

一、胡姓源考
天下姓氏,各有其源,華夏文化,源遠流長。中國胡姓是華夏大族,人口眾多,遍及全國各地。據統計在常見的百家姓氏中,按人口多少排列,胡姓僅次於李、王、張、劉、陳、楊、趙、黃、周、吳、徐、孫被列為第十三位。
胡姓已有三千一百餘年的歷史,胡姓人的最早起源據考證是:虞舜的後人虞閼父,即虞舜的三十三代孫,他在周朝初期作了陶正的商官,又是周武王姬發的東床快婿,周武王封其子虞滿於陳(河南淮陽),稱為陳侯,以奉祀舜帝,卒後被尊為胡公,號胡公滿,其子孫即從胡為姓。(胡公滿的另一部分子孫則以國號陳為姓,所以胡、陳二姓源於同宗,)據此考證胡姓的父系始祖是虞舜的後裔胡公滿,母系始祖則為周武王之女姬氏。虞舜和建立周朝的姬姓皆為黃帝後裔,由此推論胡姓是堂堂正正的黃帝子孫,絕非歷史上所記載的“五胡亂華”之人。事實上入侵中原的“五胡”是我國北方的五個少數民族,他們都不姓胡,與漢族人的胡姓人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胡姓始祖胡公滿的子孫從周朝初期在河南淮陽一帶繁衍生息,並不斷向外輻射發展,到了唐朝,已在河南的新蔡、山西的安定聚居成名門望族,形成了胡姓人的兩大支系,其它地方的胡姓人,多是此系的分支。因此,為紀念祖先源出之地,胡姓人家稱自己家為“新蔡堂”或“安定堂”。三國時魏陽陵亭侯胡質,其子平春侯胡威即卒于山西安定。這說明在三國之前胡姓人已在安定聚居。我們伊川這支胡姓人即出於安定。在明朝初期經山西洪洞遷入洛陽(當時還沒有伊川縣建制,胡姓人遷居之地屬洛陽縣管轄)。
胡姓始祖胡公滿的子孫從周朝初期在河南淮陽一帶繁衍生息,並不斷向外輻射發展,到了唐朝,已在河南的新蔡、山西的安定聚居成名門望族,形成了胡姓人的兩大支系,其它地方的胡姓人,多是此系的分支。因此,為紀念祖先源出之地,胡姓人家稱自己家為“新蔡堂”或“安定堂”。三國時魏陽陵亭侯胡質,其子平春侯胡威即卒于山西安定。這說明在三國之前胡姓人已在安定聚居。我們伊川這支胡姓人即出於安定。在明朝初期經山西洪洞遷入洛陽(當時還沒有伊川縣建制,胡姓人遷居之地屬洛陽縣管轄)。
關於洪洞縣大遷民的伊川胡氏家譜記載為:“元末明初由於戰亂和災荒,致使河南等地人煙稀少,土地荒蕪,明初洪武、永樂皇帝為重新開發中原,下令組織了這次官方移民”。另據伊川縣誌記載,伊川人多是在這次移民中遷來的。移民大部分來自山西,當時官方在山西洪洞縣專門設定了移民站,各處移民均到洪洞集中,由官方分遣。在移民集中處有一棵大槐樹,河南人多有“大槐樹下尋故鄉”的說法,認為自己的祖先是洪洞大槐樹下人,實際上移民並非都是洪洞人,更不是都住在大槐樹附近,而是來自山西各地,只是在洪洞大槐樹下集中分遣罷了,我們伊川這支胡姓人就來源於山西安定。
據考證,當時遷到伊川的胡姓為兄弟三人,長兄胡堂,次弟胡倉,三弟名字無記載。該三兄弟均為山西安定胡憲(當地胡姓一世)的十一世子孫。遷到伊川後老大胡堂安居在現在的鴉嶺鄉常川村,老二胡倉安居在水寨鎮樂志溝村,三弟(詳名失考、無記錄)居住在白元鄉潔泊村。(古稱常川、儲川、明白川),而後發展到伊河兩岸十餘個自然村莊,其中有河西的常川、鴉嶺、周村、閔店、中溪,河東的樂志溝、胡家寨、小胡寨、胡集、曹寨、潔泊等地,還有些又陸續從伊川遷居嵩縣、汝陽、寶豐、鄭州、洛陽等市縣。也有些出家後在外省定居落戶,如浙江、廣西、四川、陝西、北京、新疆、台灣等省、市,還有少數人僑居美國和澳大利亞;。五百多年來,由剛遷來時的三人發展到2015年末的萬餘人口,遍居各地,這是本支胡姓人的一個大發展,也是一個大榮耀。
從胡姓大家族來看,歷代名人史書不絕。漢朝的胡安是位著名的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眾授徒,胡烈任襄陽太守,築堤溉園,被譽為“春之陽,冬之日”。宋代胡氏滿門書香,胡安國、胡瑗、胡三省皆為名垂千古的學者,胡安國搶救了“春秋三傳”,保存了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國民黨開國元老胡漢民,曾任國民政府主席,文化名人胡適曾任北京大學校長,駐美大使、中央研究院長,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解放之後,更是人才濟濟,上自黨政軍領導人物,下至各條戰線上的名人學者,傑出人物層出不窮。有名望者如胡耀邦、胡喬木、胡啟立、胡克實、胡立李、胡錦濤、胡愈之、胡繩、胡厥文、鬍子昴、胡榮貴、胡績偉、胡煒等。他們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和建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這不但是胡氏大家族的光榮,也是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光榮。
二、伊川縣域內胡氏後裔分布與輩分變更
(一)人口分布
至公元2015年12月,伊川縣域內居住有胡氏後裔一萬餘人,多數為原住民即明朝初年從山西東遷而來,有極少數住戶為近年從外地遷入(在縣城工作或居住)。具體分布為:常川村1300餘口、鴉嶺村600餘口、城關鎮周村1400餘口、閔店200餘口、中溪100餘口(以上均為伊川籍胡姓十一世胡堂的後代);樂志溝村3000餘口、白沙鎮孟村曹寨自然村70餘口、戴堂村戴姓胡氏後裔700餘口(該3700餘口人系伊川籍胡姓十一世胡倉後代);潔泊村1700餘口(系伊川籍胡姓十一世胡堂、胡倉之三弟的後代);伊川縣城200餘口(多數為上述十一世三兄弟後代,個別戶為近年從外遷入戶)。
(二)輩分排序
伊川籍胡氏後裔胡堂、胡倉三兄弟明朝初年從山西遷入後,即給排了10字輩分輪換接續,10字為:“本立宏道生,安全保高榮”。1942年,鑒於人口繁衍較多較快,經常川、樂志溝、潔泊三支伊川籍胡氏後裔理事人商議,又在上述輩分排續基礎上續排10字,現為20字排續。即“本立宏道生、安全保高榮、芳桂喜逢新、理傳正相通”。
三、關於胡戴一家的佐證與傳說
(一)佐證。據白沙鎮戴堂村戴家家譜於中華民國三十一年春月記載:在明朝末年大亂期間,戴氏村莊全村人受其摧殘,死亡殆盡,戴家六世太高祖戴廷柱及其子戴昆茂亦相繼逝世,僅太高祖戴廷柱妻子楊氏一人存在,孤苦零丁,逃離外鄉。待後大局穩定,楊氏調理家政,邀請親友,從具有姻親關係的白沙鎮孟村曹寨自然村胡國林家收養一名男童,名叫胡璽,讓胡璽承繼戴昆茂之後,改名戴璽,楊氏以孫輩躬親撫養,並聘請老師,專門施教,使其成家立業,延續戴家煙火。之後,戴璽生有四子,長子思明,次子思恭,三子思敬,四子思聰。至中華民國三十一年春,戴氏後裔已發展至40餘戶,300餘口人。以上300餘口人均系戴姓“胡”氏璽的後代,故戴家特立新家譜,永為紀念胡戴關係。
(二)當地民間有關胡戴一家的傳說。在明朝末年大亂期間,戴堂村全村人受其摧殘,死亡殆盡,全村僅剩下六世太高租戴廷柱之妻楊氏一人。為延續後代,重整戴家家業。經謀劃,一日,楊氏邀來附近村落長老及親朋,在他們的說合,簽約和見證下,將具有姻親關係的曹寨村胡國林之子胡璽(曹寨村胡氏家譜記載為胡國林的孫輩)過繼門下,以孫輩收養,並改名戴璽,讓其承繼戴家家業。
當時為避免事後不測,楊氏及戴家親朋在與胡家簽訂完收養協定後,特意增加了一項議程,即讓年少體弱的胡璽從戴家大門一側的水道眼內鑽進去,以示胡璽從此已成戴家人,將來要一心一意繼承戴家,永不改回。
後經楊氏10多年的躬親撫養,戴璽已出落成一個機智活潑,落落大方,知文曉理的英俊少年。某日,胡家又到戴堂村討要戴璽,曾惹出一段親情風波,無奈之下,楊氏提出戴璽要回曹寨胡家也可,但必須從大門口水道眼內鑽出去才行。可戴璽當下已英俊標緻,體魄健壯,鑽水道眼對他來說已根本不可能。在雙方的僵持和尷尬之中,面對生身和養育的雙方親情長輩,已明事理的戴璽主動擔當,保證從此後,姓氏不改,即還姓戴,後輩隨胡家輩分,雙方長輩同樣孝敬,視胡戴為一家,永不忘慈恩。戴璽的言舉,打動了胡戴雙方老者,使他們破涕為樂,化解了恩怨,後輩們也順自傳承。
註:本文根據伊川籍胡姓家譜編寫組1994年正月編撰的《胡姓源考》、白沙鎮戴堂村存檔的《戴堂家譜序》等材料整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